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6756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包括若干防逃机构,防逃机构包括防逃组件、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柱、连接杆以及两个滑杆,两个支撑柱对称设置,连接杆设于两个支撑柱侧壁直接,且连接杆位于两个支撑柱侧壁下侧,两个滑杆对称设于连接杆上侧,连接组件设于两个支撑柱;防逃组件包括第一渔网板、第二渔网板、矩形浮漂以及四个滑环,四个滑环设于第一渔网板,第二渔网板与第一渔网板连接,矩形浮漂设于第二渔网板,滑环与滑杆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防逃渔网能够随着池塘水位的上升而上升,避免了池塘水位上升后鱼类从防逃渔网上侧逃走,从而使得防逃装置的防逃效果得到提高。得到提高。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鱼类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所以鱼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0003]为了满足目前市场上对鱼肉的需求,现在很多人开挖池塘进行鱼类养殖,并且会在池塘周围安装防逃渔网,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如果碰到大雨天气会造成池塘水位上涨,且防逃渔网位置固定,这样容易导致水漫过防逃渔网,从而导致鱼类从防逃渔网上方逃走,同时在平时养殖过程中还有一些鱼类会跳过渔网逃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使得防逃渔网能够随着池塘水位的上升而上升,避免了池塘水位上升后鱼类从防逃渔网上侧逃走,从而使得防逃装置的防逃效果得到提高。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包括若干防逃机构,所述防逃机构包括防逃组件、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组件;
[0007]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柱、连接杆以及两个滑杆,两个所述支撑柱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杆固定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之间,且所述连接杆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下侧,两个所述滑杆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杆上侧,所述连接组件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柱;
[0008]所述防逃组件包括第一渔网板、第二渔网板、矩形浮漂以及四个滑环,四个所述滑环其中两个所述滑环设于所述第一渔网板左右两侧下端,其他两个所述滑环设于所述第一渔网板左右两侧中部,所述第二渔网板与所述第一渔网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浮漂设于所述第二渔网板下侧,四个所述滑环中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滑环为一组,两组所述滑环分别与两个所述滑杆滑动连接。
[0009]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三个T形连接块以及一个连接壳,三个所述T形连接块成三角形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且三个所述T形连接块均位于远离所述滑杆的侧壁,所述连接壳设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且所述连接壳位于远离所述滑杆一侧,所述连接壳设于与T形连接块相匹配的T形槽,所述T形连接块与所述连接壳共同设有锁止件。
[0010]所述锁止件包括锁块,所述连接壳设有与所述锁块相匹配的锁槽,三个所述T形连接块均设有与锁槽位置相对应的凹槽,且三个所述凹槽均与所述锁块相匹配。
[0011]两个所述支撑柱下侧均设有地钉。
[0012]两个所述滑杆上侧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块。
[0013]本技术使得防逃渔网能够随着池塘水位的上升而上升,避免了池塘水位上升后鱼类从防逃渔网上侧逃走,从而使得防逃装置的防逃效果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0014]本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0]支撑柱1、连接杆11、滑杆12、第一渔网板2、第二渔网板21、矩形浮漂22、滑环23、T形连接块3、连接壳31、T形槽32、锁块4、锁槽41、凹槽42、地钉5、限位块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

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包括若干防逃机构,防逃机构包括防逃组件、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组件;
[0023]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柱1、连接杆11以及两个滑杆12,两个支撑柱1对称设置,连接杆11固定设于两个支撑柱1侧壁之间,且连接杆11位于两个支撑柱1侧壁下侧,两个滑杆12对称设于连接杆11上侧,连接组件设于两个支撑柱1;
[0024]防逃组件包括第一渔网板2、第二渔网板21、矩形浮漂22以及四个滑环23,四个滑环23其中两个滑环23设于第一渔网板2左右两侧下端,其他两个滑环23设于第一渔网板2左右两侧中部,第二渔网板21与第一渔网板2上端固定连接,矩形浮漂22设于第二渔网板21下侧,四个滑环23中位于同侧的两个滑环23为一组,两组滑环23分别与两个滑杆12滑动连接。
[0025]若干所述防逃机构通过两个支撑柱1上设置的连接组件进行连接,在进行安装防逃机构时,先将两个支撑柱1移动至安装位置,然后将两个支撑柱1均钉入池底,然后将第一渔网板2上的四个滑环23两两一组分别对准两个滑杆12滑入,由于第二渔网板21与第一渔网板2固定连接,所以四个滑环23分别与两个滑杆12连接后即将第一渔网板2与第二渔网板21安装完毕,第二渔网板21安装完毕之后矩形浮漂22会带动第二渔网板21浮在水面上,同时相邻的两个防逃机构内的两个第二渔网板21相互抵接;若干防逃机构连接,使得第二渔网板21将池塘四周边缘围住,这样就可防止鱼类从池塘四周边缘处跳出池塘逃走,同时在池塘水位上升或下降时通过矩形浮漂22带动第二渔网板21上升或下降,这样可防止传统的渔网高度固定,在池塘水位高过渔网后出现鱼类逃走的情况发生;当遇见水位暴涨溢出池塘时,矩形浮漂22带动第二渔网板21向上移动,第二渔网板21向上移动带动第一渔网板21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渔网板21对水溢出池塘处进行阻挡,防止鱼类随着水逃出池塘;通过连接组件使得人们可随时将其中一个防逃机构拆卸下来进入池塘进行捕鱼;本技术使得防逃渔网能够随着池塘水位的上升而上升,避免了池塘水位上升后鱼类从防逃渔网上侧逃
走,从而使得防逃装置的防逃效果得到提高。
[0026]连接组件包括三个T形连接块3以及一个连接壳31,三个T形连接块3成三角形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支撑柱1侧壁,且三个T形连接块3均位于远离滑杆12的侧壁,连接壳31设于另一个支撑柱1侧壁,且连接壳31位于远离滑杆12一侧,连接壳31设于与T形连接块3相匹配的T形槽32,T形连接块3与连接壳31共同设有锁止件。
[0027]在连接时将一个防逃机构上的连接壳31对准另一个防逃机构上的T形连接块3插入,使得T形连接块3卡入连接壳31上的T形槽32,再通过锁止件对T形连接块3与连接壳31进行锁止,从而使得两个防逃机构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的三个成三角形分布的T形连接块3使得两个防逃机构能够呈直线连接或者呈直角连接。
[0028]锁止件包括锁块4,连接壳31设有与锁块4相匹配的锁槽41,三个T形连接块3均设有与锁槽41位置相对应的凹槽42,且三个凹槽42均与锁块4相匹配。
[0029]在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防逃机构,所述防逃机构包括防逃组件、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柱、连接杆以及两个滑杆,两个所述支撑柱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杆固定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之间,且所述连接杆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侧壁下侧,两个所述滑杆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杆上侧,所述连接组件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柱;所述防逃组件包括第一渔网板、第二渔网板、矩形浮漂以及四个滑环,四个所述滑环其中两个所述滑环设于所述第一渔网板左右两侧下端,其他两个所述滑环设于所述第一渔网板左右两侧中部,所述第二渔网板与所述第一渔网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浮漂设于所述第二渔网板下侧,四个所述滑环中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滑环为一组,两组所述滑环分别与两个所述滑杆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鱼类防逃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芝龚全李华宋明江杨焕超张露林珏张俊林晏博琴彭鹏娥肖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