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671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输送粉料在停机重启时容易阻塞的问题,提供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包括储料罐、负压装置和输送管,输送管上设有管道进气口、管道进料口和管道出料口,储料罐出料口与管道进料口连通,负压装置进气口与管道出料口连通,管道进料口位于管道进气口与管道出料口之间,输送管上开设补气口,补气口位于管道进料口与管道出料口之间且靠近管道进料口,管道进气口、补气口与大气连通,当由管道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与粉料汇合处粉料堆积形成粉料塞时,负压装置从补气口引入气体,逐步带走与负压环境相接的粉料,使管道进气口重新与负压装置相连,从而避免了停机重启时发生物料阻塞,补气口还有利于粉料输送顺畅进行。进行。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粉状物料输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输送粉状物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工况,例如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对面粉、糖粉、调料粉等粉状物料的输送。目前比较常见的粉状物料输送方法,有通过在管道形成负压进行输送,例如名称为一种烘培食品用甜味剂上料装置和烘培食品用和面系统,公开号为CN209420763U的中国专利,中所公开的输送方法与相应结构。这类装置中通常会设置三通结构,三通的其中一个端口连通供料装置,其中一个端口连通大气用于引入形成负压所需的气体,最后一个连通物料去处,为了输送粉料省力,连通供料装置的端口一般是朝上的开口,这样粉料可以在重力作用进入三通,但供料装置的关闭位置与三通交汇处之间一般会有一定距离,当设备停机时,即使供料装置关闭,也会有一定的粉料在重力利作用下落入交汇处,但由于负压抽吸暂停,气体不再进入输送管道,粉料容易在交汇处堆积,形成相对较为密实、空气难以穿透的粉料塞,设备重启时,粉料塞阻碍负压装置的抽吸,当负压装置抽吸不到足够的空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负压环境,就会使粉料输送被阻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输送粉料在停机重启时容易阻塞的问题,提供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包括储料罐、负压装置和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管道进气口、管道进料口和管道出料口,所述储料罐的出料口与管道进料口连通,负压装置的进气口与管道出料口连通,管道进气口与大气连通,管道进料口位于管道进气口与管道出料口之间,输送管上开设有补气口,所述补气口位于管道进料口与管道出料口之间,且补气口靠近管道进料口设置,补气口与大气连通。
[0006]较佳的,管道进料口朝上开设,管道进料口处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料嘴,所述管道进料口通过进料嘴与储料罐连接, 所述补气口处设置有调控补气口开口大小的单向阀,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控制输送管通断的控制阀。
[0007]较佳的,所述储料罐包括罐体和固定设置在罐体内的至少两个直径不等的套管,直径较大的套管套设在直径较小的套管外,各所述套管与罐体同轴,套管顶部与罐体顶壁之间留有缝隙,各套管顶部与罐体顶壁间的距离d相等,套管底部与罐体的底壁之间留有缝隙,储料罐的进料口位于罐体的顶壁上,储料罐的进料口在套管轴向的投影全部落入直径最小的套管在其轴向的投影内,罐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出料口。
[0008]较佳的,罐体罐壁与相邻套管筒壁的间距a、相邻套管筒壁的间距b以及直径最小的套管的内径c均相等,套管顶部与罐体顶壁间的距离d在800mm

1000mm之间,直径最大的套管与罐体罐壁之间、相邻的两个套管之间,均通过支撑筋板连接,所述支撑筋板设置有多
个且均沿罐体的径向设置,所述支撑筋板沿罐体的轴向设置一层或多层,每层支撑筋板的数量相同且在罐体轴向的投影重合,处于同一层的各支撑筋板以罐体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0009]较佳的,所述储料罐包括罐体和卸料器,卸料器设置在罐体的下方,所述卸料器包括外壳、两个转动连接在外壳内的拨料转子和驱动拨料转子转动的驱动器,所述外壳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外壳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外壳的进料口与罐体的出料口连接,外壳的出料口为储料罐的出料口;两个拨料转子并排设置,所述拨料转子包括转轴和固接在转轴上的拨料叶片,拨料叶片设置有多个且以转轴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两个转轴间的空间构成卸料通道的进料口位于卸料通道的正上方;当两个拨料转子上的拨料叶片彼此相对且处于同一平面时,封闭两个转轴之间的卸料通道。
[0010]较佳的,两个转轴均水平设置且等高,两个拨料转子相同且关于两个转轴之间的竖直平面彼此镜像对称。
[0011]较佳的,所述拨料叶片为矩形板状,所述外壳为矩形壳;外壳侧壁与拨料叶片之间为间隙配合;当两个拨料转子位于两个转轴之间的拨料叶片彼此相对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时,两个相对的拨料叶片间为间隙配合。
[0012]较佳的,所述外壳的顶部敞开为其进料口,所述外壳的底部敞开为其出料口;外壳顶部和底部的边缘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法兰。
[0013]较佳的,所述驱动器为调速电机。
[0014]较佳的,两个拨料转子由两个驱动器分别驱动。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包括储料罐、负压装置和输送管,输送管上依次开设管道进气口、管道进料口、补气口和管道出料口,补气口靠近管道进料口,管道进料口与储料罐的出料口连通,管道出料口与负压装置的进气口间接连通,管道进气口和补气口与大气连通,当由管道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与粉料汇合处粉料堆积形成粉料塞时,负压装置可以从补气口引入气体,在粉料塞与管道出料口之间的输送管内形成负压,逐步带走与负压环境相接的粉料,直至瓦解粉料塞,使管道进气口重新与负压装置相连,从而避免了停机重启时发生物料阻塞,此外,补气口还可以增加输送管的进气量,有利于粉料输送顺畅进行。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粉状物料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储料罐的纵剖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储料罐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储料罐的卸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4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2]图6为卸料器中当两个拨料转子的拨料叶片相对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00、储料罐;110、罐体;120、套管;130、支撑筋板;140、卸料器;141、外壳;1411、连接法兰;142、拨料转子;1421、转轴;1422、拨料叶片;143、驱动器;144、卸料通道;200、输送管;201、管道进气口;202、管道进料口;203、管道出料口;204、补气口;
205、单向阀;206、进料嘴;207、控制阀;300、负压装置;400、出料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以下称的间隙配合是指两相配合的物体间能够发生相对位移且相对位移时不发生碰撞,而两相配合的物体间不允许有物料或允许少许物料漏出。
[0025]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储存粉状物料的储料罐100、用于将粉状物料从储料罐100中转移出来的负压装置300以及连接储料罐100与负压装置300的输送管200。输送管200上设有管道进料口202、管道出料口203、管道进气口201和补气口204,管道进气口201、管道进料口202、补气口204、管道出料口203d 在输送管上依次设置,且补气口204靠近管道进料口202。其中,管道进料口202为粉状物料的进口,与储料罐100的出料口连通;管道出料口203为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包括储料罐(100)、负压装置(300)和输送管(200),所述输送管(200)上设置有管道进气口(201)、管道进料口(202)和管道出料口(203),所述储料罐(100)的出料口与管道进料口(202)连通,负压装置(300)的进气口与管道出料口(203)连通,管道进气口(201)与大气连通,管道进料口(202)位于管道进气口(201)与管道出料口(203)之间,其特征在于:输送管(200)上开设有补气口(204),所述补气口(204)位于管道进料口(202)与管道出料口(203)之间,且补气口(204)靠近管道进料口(202)设置,补气口(204)与大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管道进料口(202)朝上开设,管道进料口(202)处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料嘴(206),所述管道进料口通过进料嘴(206)与储料罐(100)连接, 所述补气口(204)处设置有调控补气口(204)开口大小的单向阀(205),所述输送管(200)上设置有控制输送管(200)通断的控制阀(20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罐(100)包括罐体(110)和固定设置在罐体(110)内的至少两个直径不等的套管(120),直径较大的套管(120)套设在直径较小的套管(120)外,各所述套管(120)与罐体(110)同轴,套管(120)顶部与罐体(110)顶壁之间留有缝隙,各套管(120)顶部与罐体(110)顶壁间的距离d相等,套管(120)底部与罐体(110)的底壁之间留有缝隙,储料罐(100)的进料口位于罐体(110)的顶壁上,储料罐(100)的进料口在套管(120)轴向的投影全部落入直径最小的套管(120)在其轴向的投影内,罐体(110)的底壁上设置有出料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状物料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罐体(110)罐壁与相邻套管(120)筒壁的间距a、相邻套管(120)筒壁的间距b以及直径最小的套管(120)的内径c均相等,套管(120)顶部与罐体(110)顶壁间的距离d在800mm

1000mm之间,直径最大的套管(120)与罐体(110)罐壁之间、相邻的两个套管(120)之间,均通过支撑筋板(130)连接,所述支撑筋板(130)设置有多个且均沿罐体(110)的径向设置,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昆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