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64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其壳座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外侧壳口上的壳盖,壳体的上壳面前部低而中后部高,前部上壳面上开设有窗口Ⅰ,中后部上壳面上开设有前、后的窗口Ⅱ、Ⅲ,壳体内设有印制电路板;总线连接器于窗口Ⅰ内固装于壳体内的印制电路板上,绝缘安装板安装于中后部的上壳面上,绝缘安装板上设置的前、后插槽对位于窗口Ⅱ、Ⅲ,导流片Ⅰ通过前插槽插装于壳体内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导流片Ⅱ通过后插槽插装于壳体内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导流片Ⅲ于导流片Ⅰ后方贴合安装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导流片Ⅳ与导流片Ⅱ对位并于印制电路板外侧上安装,场效应管Ⅰ、Ⅱ分别安装于导流片Ⅰ、Ⅲ上。上。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配电技术,具体为一种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新一代船舶的功能和智能化程度迅速提高,传统船舶断路器为塑封结构,需手动控制和复位来分配电能,已不能满足新一代船舶配电系统的需求。
[0003]传统断路器不但使输电导线的重量和占用空间大幅度增加,更带来了系统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满足智能化配电要求的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
[0005]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其技术方案包括设于壳座内的印制电路板和与印制电路板连接的电子元器组件,所不同的是:
[0006]1、所述壳座包括壳体和可拆卸安装于壳体外侧壳口上的壳盖,所述壳体的上壳面前部低而中后部高,前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窗口Ⅰ,中后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前、后的窗口Ⅱ和窗口Ⅲ。
[0007]2、所述印制电路板平行于壳盖固设于壳体内。
[0008]3、所述电子元器组件包括总线连接器、绝缘安装板、导流片Ⅰ、导流片Ⅱ、导流片Ⅲ、导流片Ⅳ、场效应管Ⅰ和场效应管Ⅱ,所述总线连接器于上壳面的窗口Ⅰ内固装于印制电路板顶部上;所述绝缘安装板安装于中后部的上壳面上,绝缘安装板上设置的前、后插槽对位于窗口Ⅱ和窗口Ⅲ,所述导流片Ⅰ通过前插槽插装于壳体内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所述导流片Ⅱ通过后插槽插装于壳体内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所述导流片Ⅲ于导流片Ⅰ后方贴合安装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所述导流片Ⅳ与导流片Ⅱ对位并于印制电路板的外侧面上安装;所述场效应管Ⅰ和场效应管Ⅱ按前、后位置安装于导流片Ⅲ上。
[0009]通过印制电路板的专项设计,所述印制电路板与总线连接器、绝缘安装板、导流片Ⅰ、导流片Ⅱ、导流片Ⅲ、导流片Ⅳ、场效应管Ⅰ和场效应管Ⅱ之间可形成有满足智能配电要求的隔离电源转换电路、开关量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数据处理单元、内部总线接口电路、外部总线接口电路、驱动电路、信号判别电路、功率输出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主要用于船舶的直流配电系统中,可满足船舶的智能配电需求,用于替代传统的船用断路器。
[0012]2、本技术运用于智能配电系统,其寿命较传统配电系统提高10倍以上。
[0013]3、本技术通过总线连接器,可实现多个配电系统间内部组网,亦可与上位机外部通信。
[0014]4、本技术具有电流、电压、温度检测功能,具有上电BIT(机内自检)和运行BIT(机内自检),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可测试性、可维修性得到明显提升。
[0015]5、本技术的规格电流可以通过软件按需要进行设置,一套配电系统可以满足多种型号的使用要求,提高了可扩展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轴测图。
[0017]图2为图1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0018]图号标识:1、印制电路板;2、壳体;3、壳盖;4、总线连接器;5、绝缘安装板;6、导流片Ⅰ;7、导流片Ⅱ;8、导流片Ⅲ;9、导流片Ⅳ;10、场效应管Ⅰ;11、场效应管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0]本技术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包括于配电工位上直立安装的壳座、设于壳座内的印制电路板1和与印制电路板1连接的电子元器组件。
[0021]所述壳座包括外侧(右侧)敞口的壳体2和匹配安装(用周圈螺钉固装)于壳体2敞口上的壳盖3,所述壳体2的上壳面前部低而中后部高(由于壳座的阶梯式结构而形成),前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窗口Ⅰ,中后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前、后的窗口Ⅱ和窗口Ⅲ,壳体2的下壳面长出壳体2的前、后壳面而成为壳座的前、后安装板耳,如图1、图2所示。
[0022]所述印制电路板1的外形与壳盖3相匹配,印制电路板1(平行于壳盖3)设于壳体2内的中部,并用周圈螺钉固装于壳体2的内侧(左侧)壳面上,如图2所示。
[0023]所述电子元器组件包括插针式总线连接器4、塑料绝缘安装板5、导流片Ⅰ6、导流片Ⅱ7、导流片Ⅲ8、导流片Ⅳ9、场效应管Ⅰ10和场效应管Ⅱ11。
[0024]所述总线连接器4设于上壳面的窗口Ⅰ内并固装于印制电路板1的顶部,如图1、图2所示。
[0025]所述绝缘安装板5用螺钉安装于上壳面的中后部,绝缘安装板5上设置的前、后插槽位置对位于上壳面上的前窗口Ⅱ和后窗口Ⅲ,如图1、图2所示。
[0026]所述导流片Ⅰ6通过前插槽插装于绝缘安装板5上并用螺钉固定插装位置,插装到位的导流片Ⅰ6的下端片体通过窗口Ⅱ进入壳体2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1外侧面(右侧面)的上部,所述导流片Ⅲ8的前部覆盖在导流片Ⅰ6上,导流片Ⅲ8的后部于导流片Ⅰ6后方贴合于印制电路板1的外侧面(右侧面)上,导流片Ⅲ8前、后部的外侧(右侧)分别设有场效应管Ⅰ10和场效应管Ⅱ11,所述场效应管Ⅰ10、导流片Ⅲ8的前部、导流片Ⅰ6和印制电路板1通过贯通的螺栓组件锁紧在一起,所述场效应管Ⅱ11、导流片Ⅲ8的后部和印制电路板1通过贯通的螺栓组件锁紧在一起;所述导流片Ⅱ7通过后插槽插装于绝缘安装板5上并用螺钉固定插装位置,插装到位的导流片Ⅱ7的下端片体通过窗口Ⅲ进入壳体2并贴合于印制电路板1外侧面(右侧面)的上部,所述导流片Ⅳ9对位于导流片Ⅱ7的外侧并通过螺钉安装于印制电路板1的外侧面上,安装到位的导流片Ⅳ9将导流片Ⅱ7夹紧于印制电路板1的外侧面上,如图1、图2所示。
[0027]上述结构中,螺钉或螺栓组件的连接结构中,螺纹孔内涂覆有螺纹锁固胶。
[0028]上述结构中,所述插针式总线连接器4、塑料绝缘安装板5、导流片Ⅰ6、导流片Ⅱ7、导流片Ⅲ8、导流片Ⅳ9、场效应管Ⅰ10和场效应管Ⅱ11与印制电路板1之间形成有可满足智能配电要求的隔离电源转换电路、开关量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数据处理单元、内部总线接口电路、外部总线接口电路、驱动电路、信号判别电路、功率输出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
[0029]所述隔离电源转换电路通过电源滤波组件将外部控制电源电压进行隔离稳压处理,输出VCC电压供数据处理单元和其他功能电路使用。
[0030]所述开关量检测电路对外部电平控制信号进行隔离检测,转换成IO1信号后输入到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通过检测该输入信号控制功率输出电路通断。
[0031]所述温度检测电路通过I2C接口将温度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入数据处理单元。
[0032]所述数据处理单元为电子式断路器模块控制核心,对信号进行处理和控制,外部总线接口电路基于数据处理单元自带的MSCAN控制器,内部总线接口电路基于SPI转CAN控制器,与CAN隔离收发模块配合。
[0033]所述驱动电路由数据处理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块结构船用电子式断路器,包括设于壳座内的印制电路板(1)和与印制电路板(1)连接的电子元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包括壳体(2)和可拆卸安装于壳体(2)外侧壳口上的壳盖(3),所述壳体(2)的上壳面前部低而中后部高,前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窗口Ⅰ,中后部的上壳面上开设有前、后的窗口Ⅱ和窗口Ⅲ;所述印制电路板(1)平行于壳盖(3)固设于壳体(2)内;所述电子元器组件包括总线连接器(4)、绝缘安装板(5)、导流片Ⅰ(6)、导流片Ⅱ(7)、导流片Ⅲ(8)、导流片Ⅳ(9)、场效应管Ⅰ(10)和场效应管Ⅱ(11),所述总线连接器(4)于上壳面的窗口Ⅰ内固装于印制电路板(1)的顶部上,所述绝缘安装板(5)安装于中后部的上壳面上,绝缘安装板(5)上设置的前、后插槽对位于窗口Ⅱ和窗口Ⅲ,所述导流片Ⅰ(6)通过前插槽插装于壳体(2)内并贴合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宏黄照群何禄成蒙凯夏瑞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