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加床身排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5522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属于机床附属配件的技术领域。具体结构为:主体为上方开口的U型槽结构,主体沿长度方向依次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且U型槽的深度由前部至中部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在主体的后部槽的深度相等;U型槽的内表面长度方向上平滑过渡,U型槽的底部为圆弧结构;主体的U型槽宽度由前部至后部逐渐变窄。该排屑结构采用特殊的槽体结构,是切屑在切削液流动排出的过程中,将切屑顺利排出,从而节省独立安装排屑器的支出,节省了人力,同时也保证了自动化程度。同时也保证了自动化程度。同时也保证了自动化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加床身排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属于机床附属配件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机床床身部分是立式加工中心机床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机床的基础。机床床身的结构、刚性能够直接影响整机的各项精度、整体刚性和稳定性。排屑系统也是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切屑收集起来并排出机床外部。两大产品功能结构,基本是独立完成各自功能要求,实现自身功能作用。目前市场端通用的机床床身结构是大平面或大斜面,在上面安装绞笼等排屑装置进行排屑;或者采用人力去机床内部清理。这两种结构要么成本高,占地空间大;要么需要人工清理,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实现自动线生产;同时在机床内部清理时还存在安全隐患。两种方式在销售时都有其市场竞争力的劣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该排屑结构采用特殊的槽体结构,是切屑在切削液流动排出的过程中,将切屑顺利排出,从而节省独立安装排屑器的支出,节省了人力,同时也保证了自动化程度。
[0004]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主体为上方开口的U型槽结构,主体沿长度方向依次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且U型槽的深度由前部至中部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在主体的后部槽的深度相等;U型槽的内表面长度方向上平滑过渡,U型槽的底部为圆弧结构;主体的U型槽宽度由前部至后部逐渐变窄。
[0005]所述前部的前端底面设有限位台;后部的后端底面设有卡槽。
[0006]该立加床身排屑结构的U型槽结构采用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结构,切屑能够借助切削液冲刷,让水流从分散到集中,自然产生更大流速和有效流量,将切屑从机床内侧排出到接屑装置里。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立加床身排屑结构的剖视图。
[0008]图2为图1的A

A剖视图。
[0009]图3为图1的B

B剖视图。
[0010]图4为图1的C

C剖视图。
[0011]图5为立加床身排屑结构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主体1为上方开口的U型槽结构,主体1沿长度方向依次为前部2、中部3和后部4,且U型槽的深度由前部至中部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在主体1的后部槽的深度相等;U型槽的内表面长度方向上平滑过渡,U型槽的底部为圆
弧结构。在主体1的U型槽宽度由前部至后部逐渐变窄,从而增加切屑液流速,加大对切屑的冲击力。
[0013]所述前部2的前端底面设有限位台5;后部4的后端底面设有卡槽6。通过限位台5和卡槽6将排屑结构定位在机床上。
[0014]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立加床身排屑结构采用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结构,前中后位置通过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通过U型槽高低变化、宽窄结构的改变,借助切削液冲刷,让水流从分散到集中,自然产生更大流速,将切屑从机床内侧排出到接屑装置里。同时,切削液通过阀门来调节水流流量大小,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切削液启停设置,使操作更加实用、便捷。同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性能可靠的自动化排屑结构,为改善该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起了重大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加床身排屑结构,其特征在于:主体(1)为上方开口的U型槽结构,主体(1)沿长度方向依次为前部(2)、中部(3)和后部(4),且U型槽的深度由前部至中部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在主体(1)的后部槽的深度相等;U型槽的内表面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春宇张云峰刘洪强索霄峰白义谭延林于文启刘洋崔瑶鲁丙亮刘德隆孙念明孙献铖孙井泉褚丽宾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