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京田专利>正文

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959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1
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该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平行分布的两条采光带、两条自定义带、两条联通带和一条服务带;所述采光带,由柱子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自定义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联通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服务带,由侧墙、内部的墙、两个核心筒的墙、楼梯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传统住宅由于结构和空间限制,难以适应家庭成员结构变化的问题,提高了住宅的场景适用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可以在联通带末端设置联通门,通过联通门将联排住宅单元合并使用,提升住宅单元的拓展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

技术介绍

[0002]一个家庭的成员结构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家庭的成员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住宅空间的需求的变化,但现有的住宅建筑往往预设了空间和结构,受空间和结构的限制,同一住宅难以适应随着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对空间需求的变化,因此,家庭只能通过购置新的住宅来解决这一问题。
[0003]自定义住宅单元,是一种能自由定义住宅空间的新型住宅产品。自定义住宅单元的两个独立住宅,都可以通过对自定义带的设定,以及对功能间的设定,根据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将自定义住宅单元的独立住宅设定为一居室到五居室等多种住宅形式,住宅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加,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住宅改造难度大和适应性差的问题,一个家庭只需要购置一套住宅即可终生居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住宅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固定,难以适应家庭成员结构变化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使用场景转换顺畅、动线简单便捷的新型住宅产品。
[0006]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该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平行分布的两条采光带、两条自定义带、两条联通带和一条服务带;
[0007]所述采光带,由柱子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
[0008]所述自定义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
[0009]所述联通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
[0010]所述服务带,由侧墙、内部的墙、两个核心筒的墙、楼梯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
[0011]可选地,所述自定义住宅单元,每个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两个独立住宅,每个独立住宅都有一条采光带、一条自定义带、一条联通带及服务带的独占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
[0012]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平行于采光带、自定义带、联通带和服务带一侧的长度大于等于20米并小于等于30米,垂直于采光带、自定义带、联通带和服务带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15米并小于等于25米,自定义住宅单元一种优选的占地尺寸是长度25米宽度17.6米;
[0013]所述采光带的宽度大于等于0.3米小于等于1.2米,所述自定义带的宽度大于等于3.5米小于等于9米,所述联通带的宽度大于等于1米小于等于1.5米,所述服务带的宽度大于等于4.5米小于等于7米。
[0014]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两个功能间、一个楼梯间、一个前室、一个带前室的电梯间和两个设备间、两个功能间、一个楼梯间、一个前室、两个电梯间和两个设备间、两个功能间。
[0015]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每个独立住宅的功能间与该住宅的联通带相连。
[0016]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每个独立住宅的入户门与该住宅的联通带相连。
[0017]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每个独立住宅的设备间与该住宅的联通带相连。
[0018]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每个核心筒的楼梯间与电梯间的位置相对。
[0019]可选地,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每个独立住宅的采光带临近街道。
[0020]可选地,所述自定义住宅单元,自定义住宅单元的两条联通带位于服务带与两条自定义带之间,联通带两侧的末端设置联通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住宅单元中设置两条采光带、两条自定义带、两条联通带和一条服务带,通过设置服务带将功能空间中的服务类空间集成于住宅单元的中部,并对自定义住宅单元的自定义带进行用途设定,住宅单元可以在多种不同的使用场景中自由切换,大大提升了住宅单元的场景适应能力。本专利技术可以在联通带末端设置联通门,通过联通门将联排住宅单元合并使用,提升住宅单元的拓展能力。
[002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2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24]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的四居室示意性平面图;
[0025]图2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示意性结构图;
[0026]图3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示意性结构轴测图;
[0027]图4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的三居室示意性平面图;
[0028]图5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的五居室示意性平面图;
[0029]图中:1、7-采光带,2、6-自定义带,3、5-联通带,4-服务带,8、13-主卧室,9、12、34、35-联通门,10、11-独立卫生间,14-消防楼梯间,15、18、22、45、50、51-次卧室,16-消防楼梯前室,17、49-消防通道入户门,19、31、39、47-设备间,20-消防电梯间,21、46-家庭卫生间,23、44-家政房,24、43-公共卫生间,25、42-客厅,26-楼梯间、27、41-通道,28-前室,29、40-入户门,30、38-电梯间,32、36-餐厅,33、37-厨房,48-消防电梯前室,52、65、70、78-柱子和侧墙,53、55、57、59、60、62、63、71、72、73、74、75、76、77-柱子,54、62、67-内部的墙,56、58、64、66-核心筒的墙,68、80-侧墙,69、81-楼梯,79-楼底板,82-楼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定义住宅单元的四居室住宅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住宅由采光带(1、7)、自定义带(2、6)、联通带(3、5)、服务带(4)组成,该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位于平面图右侧和左侧的两个独立住宅;平面图右侧的住宅包括通道(27)以及分布于通道(27)两侧的功能间(11、21、23、24、33)、设备间(19、31)、卧室(13、15、18、22)、客厅(25)、餐厅(32),平面图左侧的住宅包括通道(41)以及分布于通道(41)两侧的功能间(37、43、44、46)、设备间(39、48)、卧室(45、50、51、8)、客厅(42)、餐厅(36)。在该实施例中:采光带(1、7)、自定义带(2、6)、联通带(3、5)、服务带(4)平行分布,联通带(3、5)分别位于服务带(4)和自定义带(2)以及服务带(4)和自定义带(6)之间;服务带(3)依次设置两个功能间(10、11)、一个消防楼梯间(14)、一个消防楼梯前室(16)、一个带前室(48)的消防电梯间(20)和两个设备间(48、19)、两个功能间(43、4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定义住宅单元,该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平行分布的两条采光带、两条自定义带、两条联通带和一条服务带;所述采光带,由柱子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自定义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联通带,由侧墙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所述服务带,由侧墙、内部的墙、两个核心筒的墙、楼梯以及顶面和底面的楼顶板和楼底板围合连接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自定义住宅单元包括两个独立住宅,每个独立住宅都有一条采光带、一条自定义带、一条联通带及服务带的独占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定义住宅单元平行于采光带、自定义带、联通带和服务带一侧的长度大于等于20米并小于等于30米,垂直于采光带、自定义带、联通带和服务带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15米并小于等于25米,自定义住宅单元一种优选的占地尺寸是长度25米宽度17.6米;所述采光带的宽度大于等于0.3米小于等于1.2米,所述自定义带的宽度大于等于3.5米小于等于9米,所述联通带的宽度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京田
申请(专利权)人:刘京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