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框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车身后部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底盘悬架形式的多样性及造型的多变性,不同车型的车身后部框架结构的差异性相对较大,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好坏对车身的刚度、强度及弯扭模态等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后碰及乘坐舒适性等性能。现有车身后部框架结构为满足车身刚度、强度、模态及局部动刚度要求,往往需要设计局部加强,但这些加强结构之间相对独立,有些位置存在过设计,有些位置存在性能不足,导致车身后部框架结构搭载复杂,整体传力路径不够合理,传力路径贯通性不好,容易开裂,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方案整体传力路径不够合理及容易开裂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框架结构。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包括顶盖框架总成、后地板框架总成和后侧围框架总成,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具有多个立环结构,所述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包括顶盖框架总成、后地板框架总成和后侧围框架总成,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具有多个立环结构,所述立环结构由所述顶盖框架总成的横梁、所述后地板框架总成的横梁和所述后侧围框架总成的上下延伸的梁柱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立环结构之间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立环结构相交于所述后侧围框架总成处,且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立环结构之间通过另一立环结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结构的立环结构包括C柱环、D柱环和CD柱连接环,所述顶盖框架总成的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横梁分别构成所述C柱环的顶部横梁和所述D柱环的顶部横梁,所述CD柱连接环的上端连接于所述D柱环,下端连接于所述C柱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框架总成包括顶盖左边梁、顶盖右边梁、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和所述第二顶盖横梁均连接于所述顶盖左边梁和所述顶盖右边梁;所述后地板框架总成包括左后纵梁、右后纵梁、第一后地板横梁和第二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和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均连接于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所述后侧围框架总成包括左C柱、右C柱、后尾框左边梁、后尾框右边梁、左后侧围上撑梁和右后侧围上撑梁;所述第一顶盖横梁的左端、所述左C柱、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所述右C柱和所述第一顶盖横梁的右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顶盖横梁、所述左C柱、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右C柱围合形成所述C柱环;所述第二顶盖横梁的左端、所述后尾框左边梁、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尾框右边梁和所述第二顶盖横梁的右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顶盖横梁、所述后尾框左边梁、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后尾框右边梁围合形成所述D柱环;所述左后侧围上撑梁和所述右后侧围上撑梁均连接于所述C柱环和所述D柱环,并与所述C柱环的局部和所述D柱环的局部围合形成所述CD柱连接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C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左C柱上段和左C柱下段,所述右C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右C柱上段和右C柱下段;所述左后侧围上撑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盖横梁的左端和所述左C柱下段的上端,所述右后侧围上撑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盖横梁的右端和所述右C柱下段的上端,所述第二顶盖横梁、所述左后侧围上撑梁、所述左C柱下段、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所述右C柱下段和所述右后侧围上撑梁围合形成CD柱连接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C柱上段自上而下逐渐向后延伸,所述左C柱下段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延伸,所述左C柱上段与所述左C柱下段连接成向后拱出的弯曲柱体;所述左后侧围上撑梁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延伸,所述左后侧围上撑梁和所述左C柱下段连接成第一左斜梁;所述右C柱上段自上而下逐渐向后延伸,所述右C柱下段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延伸,所述右C柱上段与所述右C柱下段连接成向后拱出的弯曲柱体;所述右后侧围上撑梁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小春,刘向征,喻赛,钱银超,赵永宏,胡金花,李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