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425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极箔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支撑架,所述反应箱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固定箱,所述反应箱的内腔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反应箱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活动连接有放置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旋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旋转轴和搅拌叶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反应箱内的反应液进行混合搅拌,防止反应液长时间的静置,容易造成沉淀出现分层现象,解决了传统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内反应液浓度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应液浓度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应液浓度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极箔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化成箔是由特制的高纯铝箔经过电化学或化学腐蚀后扩大表面积,再经过电化成作用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后的产物,按电压分,化成铝箔一般分为极低压,低压,中高压和高压四种,按厚度分,25

110微米不等;按用途分,有正箔和负箔,也有导箔,铝电解电容器用中高压化成箔属电子专用材料。
[0003]电极箔在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电极箔反应槽,需要将电极箔与反应槽内的混合液进行反应,传统的电极箔生产用反应装置存在无法保障混合液均匀分布,随着反应液与电极箔的反应,会出现反应液局部浓度不一的现象发生,同时混合溶液在静置时溶液造成沉淀,无法保障与电极箔接触面与反应液浓度一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传统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内反应液浓度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支撑架,所述反应箱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固定箱,所述反应箱的内腔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反应箱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活动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反应箱的正面栓接有控制器。<br/>[0007]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旋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旋转轴和搅拌叶,所述固定箱内腔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远离第一电机的一侧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表面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底部与固定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两侧均栓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底部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表面从上至下均依次通过第二轴承与固定箱内腔的顶部和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的顶部贯穿反应箱并栓接有搅拌叶。
[0008]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曲轴、连接杆和第一弹簧,所述反应箱右侧的表面栓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曲轴,所述曲轴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通过第三轴承与反应箱内腔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曲轴表面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曲轴的一侧通过活动座与活动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与反应箱内腔的底部栓接。
[0009]优选的,所述放置板顶部的两侧栓接有握把,所述握把内腔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栓接有移动板,所述放置板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导向环,所述放置板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两侧的中心处均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表面栓接有限位板,所述活动柱的表面缠绕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相向的一侧与限位板的外侧栓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外侧与固定管的内腔栓接,所述反应箱内腔的两侧从上至下均依次开设有配合活动柱使用的限位孔,所述移动板的底部系设有钢丝绳,且钢丝绳远离移动板的一侧贯穿导向环并与活动柱相向的一侧栓接。
[0010]优选的,所述活动板顶部的四周均嵌设有滑套,且滑套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底部与反应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所述滑杆的顶部栓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底部与反应箱的顶部栓接。
[0011]优选的,所述反应箱内腔两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腔卡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相向的一侧与放置板的两侧栓接。
[0012]优选的,所述活动板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搅拌叶使用的通槽,所述活动板顶部的四周均开设有圆孔。
[0013]优选的,所述反应箱正面的左侧粘贴有警示图案,所述反应箱正面的右侧粘贴有警示标语。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通过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旋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旋转轴和搅拌叶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反应箱内的反应液进行混合搅拌,防止反应液长时间的静置,容易造成沉淀出现分层现象,通过第二电机、曲轴、连接杆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进行上下移动,方便移动板带动反应液进行上下搅动,对反应箱内的上下层反应液进行搅拌,避免出现分层现象,保持反应液的浓度一致,解决了传统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内反应液浓度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0016]2、本技术通过握把、第二弹簧、移动板、导向环、固定管、活动柱、第三弹簧和限位孔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放置板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改变电极箔插入反应液内的深度,通过滑套、滑杆和连接板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活动板进行限位固定,防止活动板前后高度出现差距,无法对反应液进行搅拌均匀,同时辅助活动板进行上下移动,通过卡槽和卡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放置板进行限位,防止放置板发生晃动,造成电极箔插入反应液的深度改变,同时辅助放置板进行上下移动,保障放置板的稳定性,通过通槽的配合,便于活动板下降至反应箱的内部,通过圆孔的配合,便于反应液透过圆孔进行上下移动,对上下层的反应液进行搅拌,保持反应液浓度一致,通过警示图案和警示标语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周围的人群进行警示,提示周围人群此地危险,请勿靠近。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活动板的结构立体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出固定管的结构剖视图。
[0022]图例说明:1、反应箱;2、固定箱;3、搅拌机构;31、第一电机;32、第一皮带轮;33、第二皮带轮;34、第一旋转轴;35、第一齿轮;36、第二齿轮;37、第二旋转轴;38、搅拌叶;4、升降机构;41、第二电机;42、曲轴;43、连接杆;44、第一弹簧;5、活动板;6、放置板;7、放置槽;8、握把;9、第二弹簧;10、移动板;11、固定管;12、活动柱;13、第三弹簧;14、滑杆;15、卡槽;16、卡块;17、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箱(1)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支撑架,所述反应箱(1)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固定箱(2),所述反应箱(1)的内腔设置有搅拌机构(3),所述反应箱(1)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4),所述升降机构(4)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板(5),所述反应箱(1)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活动连接有放置板(6),所述放置板(6)的顶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开设有放置槽(7),所述反应箱(1)的正面栓接有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3)包括第一电机(31)、第一皮带轮(32)、第二皮带轮(33)、第一旋转轴(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第二旋转轴(37)和搅拌叶(38),所述固定箱(2)内腔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一电机(31),所述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一皮带轮(32),所述第一皮带轮(32)远离第一电机(31)的一侧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33),所述第二皮带轮(33)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一旋转轴(34),所述第一旋转轴(34)表面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底部与固定箱(2)内腔的底部栓接,所述第一旋转轴(34)的两侧均栓接有第一齿轮(35),所述第一齿轮(35)的底部啮合有第二齿轮(36),所述第二齿轮(36)的中心处栓接有第二旋转轴(37),所述第二旋转轴(37)的表面从上至下均依次通过第二轴承与固定箱(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37)的顶部贯穿反应箱(1)并栓接有搅拌叶(3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极箔生产加工用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41)、曲轴(42)、连接杆(43)和第一弹簧(44),所述反应箱(1)右侧的表面栓接有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的输出轴栓接有曲轴(42),所述曲轴(42)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通过第三轴承与反应箱(1)内腔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曲轴(42)表面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远离曲轴(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晨邓云瀚黄劲龙蔡十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