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13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包括有至少一个来水调节区、主处理区,所述来水调节区包括有进水结构、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所述主处理区包括有出水结构、主处理区生态滤料,所述来水调节区设置在所述湿地的来水端,所述来水调节区与所述主处理区之间设置过水石笼;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来水调节区对来水中的泥沙进行初步处理,对引入人工湿地的来水进行水质提升;所述来水调节区直接嵌入所述湿地,有节约用地的效果;当来水势能较大时,所述来水调节区起到水力消能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形,在所述湿地内多个点位设置所述来水调节区,进行多点位泥沙拦截。位泥沙拦截。位泥沙拦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


[0001]本技术属于人工湿地
,涉及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

技术介绍

[0002]太湖流域山林区域面积大,当降雨、灌溉时,面源污染随时发生,太湖流域农林区域地面以土壤为主,经雨水、灌溉水冲击后,地表径流中携带较多泥沙,若直接采用处理型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容易造成湿地堵塞,若湿地前端单独设置调节池或者调蓄池需要单独的占地面积,而且调节池或调蓄池结构不生态,当太湖流域发生强降雨时,由于农林区域面积大,降雨后来水水量多,而现在湿地较多采用单点进水,为保证有效的水力停留时间和处理效率,通常为一端进水,来水垂直下渗,底部集水管收集,从湿地另一端出水,但由于农林区面积较大,将不同区域的来水汇集到某一固定点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包括有至少一个来水调节区、主处理区,所述来水调节区包括有进水结构、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所述主处理区包括有出水结构、主处理区生态滤料,所述来水调节区设置在所述湿地的来水端,所述来水调节区与所述主处理区之间设置过水石笼。
[0005]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过水石笼内填充石料,所述石料粒径为70

300mm。
[0006]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进水结构包括有雨污水渠道、连接所述雨污水渠道和所述来水调节区的进水管,所述来水调节区与所述雨污水渠道为一一对应设置。
[0007]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主处理区底部设置集水管、若干通气管,所述集水管包括有集水主管、若干集水支管,所述集水支管一端连接集水主管,另一端连接通气管。
[0008]进一步具体的,所述出水结构包括有出水井、设置在所述出水井上的出水管,所述集水主管与所述出水井连接。
[0009]进一步具体的,所述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顶面中心设置为最低点且逐步向四周增高。
[0010]进一步具体的,所述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顶面从所述进水结构一侧逐渐向所述主处理区增高。
[0011]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集水管下面设置防渗膜,在所述湿地的外圈设置外围石笼。
[0012]进一步具体的,所述来水调节区的底部呈坡状,由所述外围石笼向过水石笼逐渐降低。
[0013]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湿地的外部一侧设置导流渠道,所述导流渠道与所述出水
管连接。
[0014]本技术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来水调节区对来水中的泥沙进行初步处理,对引入人工湿地的来水进行水质提升;所述来水调节区嵌入所述湿地,有节约用地的效果;当来水势能较大时,所述来水调节区起到水力消能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形,在所述湿地内多个点位设置所述来水调节区,进行多点位泥沙拦截。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箭头:水流方向;
[0018]1、来水调节区;11、雨污水渠道;12、进水管;2、主处理区;21、通气管;22、集水主管;23、集水支管;24、出水井;25、出水管;3、过水石笼; 4、外围石笼;5、导流渠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1]图1、图2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22]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如图1所示,包括有至少一个来水调节区1、主处理区2,在整个所述湿地的内部均设置有生态滤料,在所述来水调节区1设置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在所述主处理区2设置主处理区生态滤料,所述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所述主处理区生态滤料粒料均为在1.2

32mm之间的矿物材料按一定比例的组合;所述来水调节区1还包括有进水结构,所述主处理区2还包括有出水结构,所述来水调节区1设置在所述湿地的来水端,在所述来水调节区1与所述主处理区2之间设置过水石笼3,所述过水石笼3设置在所述生态滤料的上表面,是所述来水调节区1和所述主处理区2的交界面,即在所述过水石笼3靠近来水端的一侧为所述来水调节区 1,远离来水端的一侧为所述主处理区2,来水经过所述来水调节区1,通过所述来水调节区1处理后流入所述过水石笼3,再流入所述主处理区2进行水质处理。
[0023]在所述过水石笼3内填充石料,所述石料粒径均为70

300mm,来水经过所述来水调
节区1处理后,在所述过水石笼3处再次将来水中的大颗粒泥沙拦截在所述来水调节区1,同时使来水更快速的通过所述过水石笼3,流向所述主处理区2,所述过水石笼3可以设置成任何形状,比如,弧形、矩形、不规则多边形等,根据地形以及来水自行调节所述过水石笼3的形状,在本方案中,当进水点到所述过水石笼3的任意一处的距离均相等时,所述来水调节区1以及所述过水石笼3的处理效率最优,即最优的设置为单个所述过水石笼3模块的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1000mm;当来水量较大时,所述过水石笼3可以对水力进行消能,防止来水对所述湿地表面进行大面积的冲刷,所述过水石笼3对所述湿地表面起固定和保护的作用。
[0024]如图1所示,所述进水结构包括有雨污水渠道11、连接所述雨污水渠道11 和所述来水调节区1的进水管12,所述来水调节区1与所述雨污水渠道11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雨污水渠道11用来收集来水,通过所述进水管12流入所述湿地进行处理,在本方案中,所述来水调节区1设置1

10个,在一个所述来水调节区1上设置一个所述雨污水渠道11,所述雨污水渠道11的数量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一个来水调节区(1)、主处理区(2),所述来水调节区(1)包括进水结构、来水调节区生态滤料,所述主处理区(2)包括有出水结构、主处理区生态滤料,所述来水调节区(1)设置在所述湿地的来水端,所述来水调节区(1)与所述主处理区(2)之间设置过水石笼(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水石笼(3)内填充石料,所述石料粒径为70

30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包括有雨污水渠道(11)、连接所述雨污水渠道(11)和所述来水调节区(1)的进水管,所述来水调节区(1)与所述雨污水渠道(11)为一一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湖流域山林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处理区(2)底部设置集水管、若干通气管(21),所述集水管包括有集水主管(22)、若干集水支管(23),若干所述集水支管(23)一端连接集水主管(22),另一端连接通气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桐杜滢明邢蓓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