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和给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373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空腔体、微型装置、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第二壳体、动力传动机构,其中:第二壳体的前端与第一壳体套设连接;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空腔体,空腔体通过第一弹性体与第一壳体相抵接;第二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弹性体;微型装置设置在空腔体的出液口处;当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壳体发生位移,空腔体与动力传动机构相接触,并通过第二弹性体和第一弹性体控制空腔体在设定振幅内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空腔体在不接触作用部位没有受压时不会因为震动把液体甩出以及传动结构在受力面滑动时空腔体端部不划拉作用部位的问题。腔体端部不划拉作用部位的问题。腔体端部不划拉作用部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和给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给液装置
,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和给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透皮给药
,微型装置正被广泛应用,微型装置的表面是一系列微针阵列、射频点阵、微电极和激光等,它们可以打开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同时不会伤及真皮层,大大提高养分的渗透能力。配合促渗仪振动导入,短时间内可以在皮肤表面打开成千上万的微细孔道,可以大大促进外用药物及护肤品的吸收。但是目前促渗仪中的空腔体和微型装置的震动组件在使用时,打开设备时是不会震动的,通过把微型装置压在皮肤上震动组件受力接触设备内部传动零件后开始震动,这就使操作时只能沿晶片震动方向点提操作,无法进行滑动的连续操作,因为滑动时会划伤皮肤,无论从使用效率、客户体验度还是透皮给药的均匀度来说都不满足用户需求。
[0003]经过检索,专利文献CN209303015U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微针导药机构,包括导液管和安装在导液管底部的微针阵列芯片,导液管顶端连通有声波震动发生器,微针阵列芯片上排布有多个微针,每个微针针尖处均开设有与导液管相连通的导液口,导液管外依次套有复位弹簧和导向保护套,导液管活动穿设于导向保护套内,导液管的外壁上与导向保护套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上台阶和下台阶,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台阶和下台阶相抵。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仍然只能实现点提操作,如果进行滑动透皮给药依旧会导致使用效率不够、划伤皮肤的问题。
[0004]经过检索,专利文献CN205339844U公开了一种用于脸部护理的装置,包括手柄,手柄的一端设有滚轮,滚轮的表面设有多个微针,滚轮的表面设有一层弹性层,微针的长度为0.5

2mm,弹性层的上表面与微针的针尖的距离为0.2

0.4mm,弹性层上与微针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供微针通过的微孔,微孔的直径为微针直径的2

4倍。该现有技术虽然设计有弹性层使得装置可以在皮肤上进行连续滚动,但是在连续滚动的过程中并不能进行给药,因此仍不能解决使用效率以及透皮给药的均匀度问题。
[0005]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技能提高使用效率、透皮给药均匀度,又提升客户体验度,同时在使用时不会划伤皮肤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和给液装置。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空腔体、微型装置、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第二壳体、动力传动机构,其中:
[0008]第二壳体的前端与第一壳体套设连接;
[0009]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空腔体,空腔体通过第一弹性体与第一壳体相抵接;
[0010]第二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弹性体;
[0011]微型装置设置在空腔体的出液口处;
[0012]当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壳体发生位移,空腔体与动力传动机构相接触,并通过第二弹性体和第一弹性体控制空腔体在设定振幅内做往复运动。
[0013]优选地,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与动力传动机构抵触配合。
[0014]优选地,空腔体外周部设置有圆弧槽,限位件通过圆弧槽与空腔体紧固连接。
[0015]当第一壳体未受外力的情况下,限位件与动力传动机构存在间隙。
[0016]优选地,微型装置包括纳米晶片或纳米微针。
[0017]优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移配合。
[0018]优选地,第二壳体的前端设置有阻挡边,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凸肩,阻挡边和凸肩相配合。
[0019]优选地,第一壳体朝向接近第二壳体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体支承。
[0020]优选地,当空腔体在设定振幅内做往复运动处于回位状态时,空腔体出液口不超过第一壳体的前端开口。
[00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给液装置,包含上述的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体,将第一壳体与受力接触面的距离设定大于微型装置在回位状态时第一壳体与受力接触面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能够在受力面滑动且微型装置在高频震动的情况下不会划拉受力面。
[0024]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体,提供空腔体受动力传动机构推到顶位时的回位作用力,使得第一壳体接触皮肤传动后能够轴向震动,从而达到既能刺穿皮肤角质层促进药液的渗透吸收,又能够克服传统给液装置中只能沿微型装置震动方向点提操作的技术缺陷。
[0025]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体,使得整个传动结构与动力传动机构震动的常态分离,使得空腔体在受力作用下不会因为震动甩出药液。
[0026]4、本技术通过改进后的传动机构,能够在皮肤上进行滑动给药操作,提高了透皮给药的效率和均匀度,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
附图说明
[002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8]图1为本技术中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空腔体2、微型装置3、第一弹性体4、第二弹性体5、第二壳体6、动力传动机构7和限位件8。
[0033]其中,第二壳体6的前端与第一壳体1套设连接,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空腔体2,空腔体2通过第一弹性体4与第一壳体1相抵接,第二壳体6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弹性体5,当第一壳体1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位移,空腔体2与动力传动机构7相接触,并通过第二弹性体5和第一弹性体4控制空腔体2在设定振幅内做往复运动。
[0034]进一步来说,空腔体2的外周部设置有对称的圆弧槽,限位件8通过圆弧槽与空腔体2紧固连接,便于将空腔体2安装或者取出;限位件8与动力传动机构7抵触配合,微型装置3设置在空腔体2的出液口处;第二壳体6与第一壳体1滑移配合。第二弹性体5套设在动力传动机构7的外部,动力传动机构7安装在空腔体2的后端。
[0035]再进一步来说,第二壳体6的前端靠近出液口方向,第二壳体6的后端靠近动力传动机构7;第二弹性体5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壳体1的后端上,另一端抵紧在第二壳体6上。第一弹性体4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内部的阻挡边相抵接,另一端与限位件8相抵接。第一壳体1一端有开放口,另一端为开放口有卡位限制。
[0036]更进一步来说,当第一壳体1未接触皮肤时,空腔体2和限位件8与动力传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空腔体(2)、微型装置(3)、第一弹性体(4)、第二弹性体(5)、第二壳体(6)、动力传动机构(7),其中:所述第二壳体(6)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套设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所述空腔体(2),所述空腔体(2)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体(4)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抵接;所述第二壳体(6)的后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体(5);所述微型装置(3)设置在所述空腔体(2)的出液口处;当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壳体(1)发生位移,所述空腔体(2)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7)相接触,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体(5)和所述第一弹性体(4)控制所述空腔体(2)在设定振幅内做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8),所述限位件(8)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7)受外力作用后抵触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给液装置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体(2)外周部设置有圆弧槽,所述限位件(8)通过圆弧槽与所述空腔体(2)紧固连接。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百郑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纳生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