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一,所述布水区一的右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一,所述厌氧除磷区一的右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一,所述全混式曝气区一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一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一。该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对厌氧除磷区的改动,保证了污水的水力流向同时加大了整个池体的水力循环,保证了出水的稳定性,同时加大了全混式曝气区的内循环,提高了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速率,从而提高了对TN的去除率,以及,加大了整个池体的外循环,保证了进水浓度的稳定性,为卫生物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极大的提高了各种污染的去除率。污染的去除率。污染的去除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城市中,面对城市中产生的各种污水,需要进行有效地处理,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同时循环利用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0003]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力循环比较低,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低,无法保证出水的稳定性,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出水指标较差,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力循环比较低,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低,无法保证出水的稳定性,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出水指标较差,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实用性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一,所述布水区一的右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一,所述厌氧除磷区一的右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一,所述微动力提升区一的左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一,所述全混式曝气区一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一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一,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一的右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一,所述厌氧除磷区一内安装有潜水搅拌机一,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一内安装有相同的潜水搅拌机一,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二,所述布水区二的左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二,所述厌氧除磷区二的左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二,所述微动力提升区二的右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二,所述全混式曝气区二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二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二,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二的左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二,所述厌氧除磷区二内安装有潜水搅拌机二,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二内安装有相同的潜水搅拌机二,通过对厌氧除磷区的改动和对整个池型的改动,增强了整个池体的内外循环作用,从而提高了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保证了出水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出水指标。
[0008]优选的,所述厌氧除磷区一中设置有分格墙体一,所述厌氧除磷区二中设置有分格墙体二,所述分格墙体一与分格墙体二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分格墙体一的左端与分格墙体二的右侧均呈弧形结构设计,通过分格墙体一与分格墙体二分别将厌氧除磷区一与厌氧除磷区二均匀的分隔成三格,且分隔成三格的末端是相互接通的。
[0009]优选的,所述潜水搅拌机一位于厌氧除磷区一中设置有四个,所述潜水搅拌机二位于厌氧除磷区二中设置有四个,厌氧除磷区与布水区相连部分放置三个潜水搅拌机,保证水流可在规定的渠道内流动,同时潜水搅拌机提供了一个水流循环的推动力,在厌氧除磷区末端同样设有一台潜水搅拌器,作用是提供一个给定方向的推动力,保证水力的流向。
[0010]优选的,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一的底部与泥水分离区一相互连通,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二的底部与泥水分离区二相互连通,便于污水与污泥的流通,保持池体中的循环。
[0011]优选的,所述泥水分离区一与布水区一的底部相互接通,所述泥水分离区二与布水区二的底部相互接通,分离后的清水从泥水分离区上部流出,分离后的污泥随着水力流向从底部进入布水区,和布水区的来水进行混合,从而形成整个池体的外部大循环。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对厌氧除磷区的改动,保证了污水的水力流向同时加大了整个池体的水力循环,保证了出水的稳定性。
[0014]2、该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大了全混式曝气区的内循环,提高了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速率,从而提高了对TN的去除率。
[0015]3、该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大了整个池体的外循环,保证了进水浓度的稳定性,为卫生物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极大的提高了各种污染的去除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污水处理池;11、布水区一;12、厌氧除磷区一;13、全混式曝气区一;14、微动力提升区一;15、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6、泥水分离区一;17、潜水搅拌机一;121、分格墙体一;21、布水区二;22、厌氧除磷区二;23、全混式曝气区二;24、微动力提升区二;25、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6、泥水分离区二;27、潜水搅拌机二;221、分格墙体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1,污水处理池1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一11,布水区一11的右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一12,厌氧除磷区一12的右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一14,微动力提升区一14的左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一13,全混式曝气区一13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一14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的右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一16,泥水分离区一16与布水区一11的底部相互接通,泥水分离区二26与布水区二21的底部相互接通,分离后的清水从泥水分离区上部流出,分离后的污泥随着水力流向从底部进入布水区,和布水区的来水进行混合,从而形成整个池体的外部大循环,厌氧除磷区一12内安装有潜水搅拌机一17,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内安装有相同的潜水搅拌机一17,污水处理池1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二21,布
水区二21的左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二22,厌氧除磷区一12中设置有分格墙体一121,厌氧除磷区二22中设置有分格墙体二221,分格墙体一121与分格墙体二221分别设置有两个,分格墙体一121的左端与分格墙体二221的右侧均呈弧形结构设计,通过分格墙体一121与分格墙体二221分别将厌氧除磷区一12与厌氧除磷区二22均匀的分隔成三格,且分隔成三格的末端是相互接通的;
[0020]厌氧除磷区二22的左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二24,微动力提升区二24的右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二23,全混式曝气区二23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二24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5,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5的左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二26,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的底部与泥水分离区一16相互连通,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5的底部与泥水分离区二26相互连通,便于污水与污泥的流通,保持池体中的循环,厌氧除磷区二22内安装有潜水搅拌机二27,潜水搅拌机一17位于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一(11),所述布水区一(11)的右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一(12),所述厌氧除磷区一(12)的右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一(14),所述微动力提升区一(14)的左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一(13),所述全混式曝气区一(13)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一(14)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的右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一(16),所述厌氧除磷区一(12)内安装有潜水搅拌机一(17),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一(15)内安装有相同的潜水搅拌机一(17),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边侧设置有布水区二(21),所述布水区二(21)的左侧设置有厌氧除磷区二(22),所述厌氧除磷区二(22)的左侧设置有微动力提升区二(24),所述微动力提升区二(24)的右侧设置有全混式曝气区二(23),所述全混式曝气区二(23)远离微动力提升区二(24)的一端设置有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5),所述泥水分离缓冲区二(25)的左侧设置有泥水分离区二(26),所述厌氧除磷区二(22)内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乐,
申请(专利权)人:安联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