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电池集成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56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包括连接母排和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设有极柱连接部和容纳腔,所述连接母排与转接件可拆卸连接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母排内部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连通有开口部。同时还公开了一种电池集成及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转接件和连接母排,利用转接件与电池的极柱连接,利用连接母排连接电池的电连接件,从而在电池梯次利用时无需破坏电池极柱,不会损坏极柱和极柱密封,且转接件和连接母排还可多次使用,单体电池之间的装卸更为简便和安全,成本更低。成本更低。成本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电池集成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是涉及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电池集成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车推广普及的程度逐步加大,未来的动力电池将面临大规模退役的问题。2020 年,最早推广的一批新能源车型即将退役,预计今年的退役规模将达到25GWh(约20万吨)。如何利用好、管理好此等规模的废旧动力电池,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0003]当动力电池不能完全满足车用需求时,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继续发挥其功能,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根据电池性能衰退程度,可将回收利用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从第一阶段向下级延伸,直至完全不能满足各场景的使用要求后,进入第四阶段,即再生利用环节
[0004]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经济性、安全性方面的难题制约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每家整车企业的电池系统设计均不相同,无法采用同一套拆解流水线,导致电池拆解时极为不便,自动化程度极低。废旧动力电池在拆解进行梯次利用时,必须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包括品质检测、安全性评估、循环寿命测试等,再将电芯分选分级、重组后才可以实现梯次利用。整个处理的过程耗时耗力,成本居高不下。
[0005]退役动力电池经历了严酷的车用使用环节,各方面的性能衰退难以直接判别,尤其是电池的安全问题应当引起行业的重点关注。
[0006]动力电池在退役后如果需要梯次利用,单体之间的串并联方式采用如下方案:
[0007]1、激光焊接。激光焊接是将电池极柱与连接片之间用材料融合的方法进行连接,在梯次利用时,需要将单体电池之间的连接用破坏性方式进行拆除,这样,势必对电池极柱与电池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要求很高,因为连接片在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撕扯力极易导致电池极柱与单体电池之间的密封失效,造成安全隐患且复检难度高。另外,破坏性拆除导致电池极柱表面被损坏,为保证二次焊接使用,需要进行二次机械加工磨平,加工时产生的连续金属屑极容易造成电池短路,操作安全风险大。
[0008]2、螺钉连接。螺钉连接由于螺钉自身重量大、占用尺寸大,导致动力电池重量及体积能量密度提升困难,不利于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一般只用在叉车等对能量密度及续航要求不高的产品上,市场使用频次及占比较小,可梯次利用意义不大。且螺钉连接,一般用来电连接相邻电池的连接片为铝材料,长时间的振动及冲击容易导致扭力衰减,有安全风险。
[0009]综上,在动力电池退役后梯次利用技术上,还存在较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电池集成及电池模组。
[0011]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0012]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包括连接母排和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设有极柱连接部和容纳腔,所述连接母排与转接件可拆卸连接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母排内部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连通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和极柱连接部分别位于容纳腔两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母排包括呈镜像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所述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一端通过桥接件桥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开口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位于桥接件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转接件位于容纳腔底部设有与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限位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位于开口部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于容纳腔外部。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中部均向连接腔内部凸出形成触指部,触指部上并排设置有若干避涉孔。
[0017]进一步的,所述避涉孔为腰型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中部与触指部呈弧形连接过渡。
[0019]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一端设置所述极柱连接部,所述转接件另一端两侧设置有折板,两侧的折板向转接件一侧面同向弯折形成对称折边,两侧的对称折边和转接件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
[0020]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向转接件另一侧面凸出形成所述极柱连接部,极柱连接部呈圆台状且中部设有贯穿转接件的极柱连接孔。
[0021]进一步的,所述对称折边与转接件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间距。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转接件和连接母排,利用转接件与电池的极柱连接,利用连接母排连接电池的电连接件,从而在电池梯次利用时无需破坏电池极柱,直接将与连接母排连接的电连接件取下或将连接母排取下,无需破坏转接件即可完成单体电池之间的拆解,不会损坏极柱和极柱密封,且转接件和连接母排还可多次使用,单体电池之间的装卸更为简便和安全,成本更低,同时还可降低对电池极柱的强度要求,有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
[0024]2、本技术的连接母排通过对称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桥接件连接而成,两个连接板之间形成连接腔,单体电池之间可通过电连接件与连接腔配合插接实现电连接,连接方便快捷,简化了单体电池之间的连接问题,且连接母排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还可根据容纳腔挤压情况调节二者间距,从而可以保证与容纳腔的装配精度以及与电连接件的插接紧密度,可保证电连接件的稳固性,电连接连接可靠、稳定,能满足电池的振动、冲击、跌落等可靠性要求。
[0025]3、本技术的连接母排通过机械配合的第一限位部和限位孔,可以避免其在容纳腔内移位,并且保证在电连接件插拔时将连接母排一并带出,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26]4、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的第二限位部卡接于容纳腔外,进而可以与第一限位部配合将连接母排定位、卡紧在容纳腔内,连接母排与转接件的连接更
加稳固。
[0027]5、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触指部和避涉孔,从而利用触指部可以很好的实现连接母排与电连接件的连接,且避涉孔还可用于外部紧固件使用,用于固定电连接件,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0028]6、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触指部呈弧形连接过渡设计,不仅便于电连接件的插接,且可方便其顺利拔出,避免在插入或者拔出时因卡死等现象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弧形连接过渡还有利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弹性形变,有利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弹性力的施展。
[0029]7、本技术的转接件利用折边形成容纳腔,使得容纳腔形成半封闭结构,便于连接母排装卸,且容纳腔和极柱连接部位于转接件两端,从而可以减少二者位置影响,进一步方便了连接母排和极柱的连接。
[0030]8、本技术的极柱连接部整体呈向外凸起的圆台状,从而利用圆台的平面可以很好的与电池极柱所在端面进行配对贴合,提高装配精度,且通过极柱连接孔可以很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母排和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设有极柱连接部和容纳腔,所述连接母排与转接件可拆卸连接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母排内部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连通有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母排包括呈镜像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所述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一端通过桥接件桥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开口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位于桥接件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转接件位于容纳腔底部设有与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限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位于开口部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于容纳腔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中部均向连接腔内部凸出形成触指部,触指部上并排设置有若干避涉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池转接片集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祖钰易梓琦张万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