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27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的一端与下固定座的一端相衔接,且上固定座可旋转至与下固定座相合并固定在一起,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三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一固定通孔,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二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四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二固定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防止线束松动脱落,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配套控制线束,可分为低压(DC24V以下)控制线束和高压(DC300

700V之间)控制线束,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高压控制线束大部分采用传统的R形线夹进行安装固定。因传统R形线夹采用内部为1~ 2mm左右的金属片、外部再加一层1~2mm左右的橡胶制作合成,其机械强度、耐候性和护腐蚀性差,外部橡胶易老化,绝缘性能和耐高压击穿等级差。因此,采用此类R形线夹紧固动力电池的高压控制线束,在车辆长期运营中极容易导致动力电池高压控制线束外表皮破损,从而引起高压线束出现短路、绝缘性能失效、高压漏电等故障,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防止线束松动脱落、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0005]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的顶部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第一固定通槽和一个第二固定通槽,第一固定通槽与第二固定通槽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下固定座的两端,所述上固定座的底部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第三固定通槽和一个第四固定通槽,所述第三固定通槽的数量与第一固定通槽的数量相同,第三固定通槽与第四固定通槽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上固定座的两端,所述第三固定通槽与第一固定通槽相对应,所述第四固定通槽与第二固定通槽相对应,所述上固定座的一端与下固定座的一端相衔接,且上固定座可旋转至与下固定座相合并固定在一起,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三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一固定通孔,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二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四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二固定通孔。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座的一端通过链接环与下固定座的一端相衔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卡槽,所述上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与卡槽相对应配套嵌合在一起实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相固定在一起。卡槽、卡扣的设置位置、数量和形状、尺寸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设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座顶部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把手。把手的设置,可方便将上固定座朝下移动(与下固定座合并)和朝上移动(与下固定座分开)。
[0009]进一步地,在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二固定通槽位于两个第一固定通槽之间或两个第一固定通槽并排位于第二固定通槽的同一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与第二固定通槽的横截面均呈弧形,所述第一固定通槽的直径大于第二固定通槽的直径,所述上固定座的第三固定通槽与第四固
定通槽横截面均呈弧形,所述第三固定通槽的直径与第一固定通槽的直径相等,所述第四固定通槽的直径与第二固定通槽的直径相等。实际制作时,为了方便线束的固定,可将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第二固定通槽的横截面弧长设置为大于1/2圆弧周长且小于等于3/4圆弧周长,上固定座的第三固定通槽、第四固定通槽的横截面弧长根据第一固定通槽、第二固定通槽相对应调整尺寸,以满足与第一固定通槽、第二固定通槽相对应配合即可。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座的两端面靠底部位置分别垂直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底部与下固定座底部相平齐,所述固定板与下固定座为一体结构。固定板的设置是方便将整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进行固定安装。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螺栓安装通孔。螺栓安装通孔的位置、尺寸、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设计。
[0013]在实际制作时,为了减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的整体重量,一般会在上固定座、下固定座上开设通孔,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降低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的重量。上固定座、下固定座的材质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般选择添加了阻燃剂和玻璃纤维的阻燃尼龙,尼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耐热、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成型工艺性,可以用注射、模压、挤出等方法成型,另外阻燃尼龙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耐候性、耐老化性、耐水蒸气性、耐化学介质性、电绝缘性等性能,同时阻燃尼龙的质量较轻,成型后机械强度高,邵氏硬度≥60度以上,在车辆上应用时轻量化的效果更好。尼龙在合理添加阻燃剂(无卤阻燃剂)和玻璃纤维后,可使得其阻燃等级达到V

0级的标准、耐高压等级达2KV以上。
[0014]本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装配时出现的松动、滑移、脱落问题,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稳定性,避免因车辆长期运营中所产的振动、摩擦而导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破损引起的短路、高压线束漏电、绝缘性能失效等故障,从而提高车辆运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a)为实施例1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打开状态) 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1(b)为实施例1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闭合状态) 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1(c)为实施例1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闭合状态) 的正视图;
[0018]图1(d)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打开状态)的正视图;
[0019]图2为实施例2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闭合状态)的正视图;
[0020]图3为实施例3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闭合状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
[0022]实施例1
[0023]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如图1(a)、图1(b)、图1(c)、图1(d)所示,包括下固定座1和上固定座2,下固定座1的顶部上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呈弧形的第一固定通槽11和一个横截面呈弧形的第二固定通槽 12,第一固定通槽11与第二固定通槽12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下固定座1的两端,下固定座1的顶部设置有卡槽13,下固定座1的两端面靠底部位置分别垂直设置有固定板14且固定板14底部与下固定座1底部相平齐,固定板14与下固定座1为一体结构,固定板14上开设有螺栓安装通孔141;上固定座2的底部上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呈弧形的第三固定通槽21和一个横截面呈弧形的第四固定通槽22,第三固定通槽21与第四固定通槽22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上固定座2的两端,第三固定通槽21与第一固定通槽11相对应,第四固定通槽22与第二固定通槽12相对应,第三固定通槽21的直径与第一固定通槽11的直径相等,第四固定通槽22的直径与第二固定通槽12的直径相等,上固定座2的底部设置有卡扣23,上固定座2的一端通过链接环3与下固定座 1的一端相衔接,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的顶部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第一固定通槽和一个第二固定通槽,第一固定通槽与第二固定通槽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下固定座的两端,所述上固定座的底部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第三固定通槽和一个第四固定通槽,所述第三固定通槽的数量与第一固定通槽的数量相同,第三固定通槽与第四固定通槽以相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于上固定座的两端,所述第三固定通槽与第一固定通槽相对应,所述第四固定通槽与第二固定通槽相对应,所述上固定座的一端与下固定座的一端相衔接,且上固定座可旋转至与下固定座相合并固定在一起,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三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一固定通孔,所述下固定座的第二固定通槽与上固定座的第四固定通槽相对应合并在一起形成第二固定通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座的一端通过链接环与下固定座的一端相衔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的紧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卡槽,所述上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与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录青梁小红谭少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