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932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包括有下模座、下模仁、上模座、第一上模仁和第二上模仁,下模仁设置有成型凸部,第一上模仁设置有成型凹腔,下模仁和第一上模仁闭合后围构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成型腔室;第二上模仁设置有进胶通道,进胶通道与成型凹腔连通;第一上模仁设置有吹气通道,吹气通道的一端外界吹气装置,另一端连通进胶通道和成型凹腔。脱模时,能够通过吹气通道对成型凹腔内吹气,造成的压力能够使得位于成型凹腔中的壳体脱离实现脱模;采用吹气脱模的方式,较于传统之顶针出模的方式而言,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同时,吹气脱模可以减少顶针顶出壳体时造成拉伤壳体表面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良率。高产品的良率。高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薄壁的产品,例如电子产品的外壳或盖子,通常是采用注塑模具成型,而在模具成型过程中,为了使产品成型后脱落,通常是采用推板将产品推出,因此,传统的薄壁的产品的模具一般都设有推板、顶针板和推杆,导致模具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其结构设置合理,有效地解决现有之模具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5]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包括有下模座、下模仁、上模座、第一上模仁和第二上模仁,所述下模座、下模仁、第一上模仁、第二上模仁和上模座依次自下而上叠设;其中:
[0006]所述下模仁设置有成型凸部,所述第一上模仁设置有成型凹腔,所述下模仁和第一上模仁闭合后围构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成型腔室;
[0007]所述第二上模仁设置有进胶通道,所述进胶通道与成型凹腔连通;所述第一上模仁设置有吹气通道,所述吹气通道的一端外界吹气装置,另一端连通进胶通道和成型凹腔。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座的顶部设置有上动板,所述上动板设置有注胶口;
[0009]所述第二上模仁的顶部设置有进胶凹槽,所述进胶通道向上贯穿第二上模仁的顶部并连同进胶凹槽,所述注胶口连通进胶凹槽。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动板可上下移动连接于上模座。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成型凹腔的侧面自其底部逐渐往其顶部向内倾斜,倾斜角度为0.5度。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上模板,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第一安装窗口;
[0013]所述上模座设置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上模仁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上模仁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和第一安装窗口之间。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上模仁的底部和上模板的底部平齐。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板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一端显露于上模板的测表面,另一端连通吹气通道。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气口包括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均为圆孔,所述第一进口的直径大于第二进口的直径。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由于第一上模仁设置有连通进胶通道和成型凹腔的吹气通道,在脱模时,能够通过吹气通道对成型凹腔内吹气,造成的压力能够使得位于成型凹腔中的壳体脱离实现脱模;采用吹气脱模的方式,较于传统之顶针出模的方式而言,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同时,吹气脱模可以减少顶针顶出壳体时造成拉伤壳体表面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良率。
[0018]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3]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0024]附图标识说明:
[0025]10、下模座
ꢀꢀꢀꢀꢀꢀꢀꢀꢀꢀꢀꢀꢀꢀꢀꢀꢀꢀꢀꢀ
20、下模仁
[0026]21、成型凸部
ꢀꢀꢀꢀꢀꢀꢀꢀꢀꢀꢀꢀꢀꢀꢀꢀꢀꢀ
30、上模座
[0027]31、上动板
ꢀꢀꢀꢀꢀꢀꢀꢀꢀꢀꢀꢀꢀꢀꢀꢀꢀꢀꢀꢀ
311、注胶口
[0028]32、上模板
ꢀꢀꢀꢀꢀꢀꢀꢀꢀꢀꢀꢀꢀꢀꢀꢀꢀꢀꢀꢀ
321、第一安装窗口
[0029]322、第一进口
ꢀꢀꢀꢀꢀꢀꢀꢀꢀꢀꢀꢀꢀꢀꢀꢀꢀ
323、第二进口
[0030]33、第一安装腔
ꢀꢀꢀꢀꢀꢀꢀꢀꢀꢀꢀꢀꢀꢀꢀꢀ
40、第一上模仁
[0031]41、成型凹腔
ꢀꢀꢀꢀꢀꢀꢀꢀꢀꢀꢀꢀꢀꢀꢀꢀꢀꢀ
42、吹气通道
[0032]50、第二上模仁
ꢀꢀꢀꢀꢀꢀꢀꢀꢀꢀꢀꢀꢀꢀꢀꢀ
51、进胶通道
[0033]52、进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包括有下模座10、下模仁20、上模座30、第一上模仁40和第二上模仁50。
[0035]所述下模座10、下模仁20、第一上模仁40、第二上模仁50和上模座30依次自下而上叠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下模仁20设置有成型凸部21,所述第一上模仁40设置有成型凹腔41,所述下模仁20和第一上模仁40闭合后围构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成型腔室;所述第二上模仁50设置有进胶通道51,所述进胶通道51与成型凹腔41连通;所述第一上模仁40设置有吹气通道42,所述吹气通道42的一端外界吹气装置,另一端连通进胶通道51和成型凹腔41。在脱模时,能够通过吹气通道42对成型凹腔41内吹气,造成的压力能够使得位于成型凹腔41中的壳体脱离实现脱模;采用吹气脱模的方式,较于传统之顶针出模的方式而言,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同时,吹气脱模可以减少顶针顶出壳体时造成拉伤壳体表面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良率。
[0036]所述上模座30的顶部设置有上动板31,所述上动板31设置有注胶口311;所述第二
上模仁50的顶部设置有进胶凹槽52,所述进胶通道51向上贯穿第二上模仁50的顶部并连同进胶凹槽52,所述注胶口311连通进胶凹槽52。所述上动板31可上下移动连接于上模座30,注塑完成后,进行冷却成型;随即对进胶通道51和成型凹腔41中进行吹气增压,迫使胶棒和壳体之间脱离,胶棒脱离进胶通道51,壳体脱离成型凹腔41和成型凸部21;然后移动上动板31移动,使上动板31和上模座30之间间距设置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供抓料机械手进入并将胶棒取出;移动上模座30移动,使第一上模仁40和下模仁20开模,并通过抓料机械手取出壳体。
[0037]优选地,所述成型凹腔41的侧面自其底部逐渐往其顶部向内倾斜,倾斜角度为0.5度;可以提高出模可靠性,不易出现卡模。
[0038]所述上模座30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上模板32,所述上模板32设置有第一安装窗口321;所述上模座30设置有第一安装腔33,所述第二上模仁50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腔33,所述第一上模仁40安装于第一安装腔33和第一安装窗口321之间。所述第一上模仁40的底部和上模板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模座、下模仁、上模座、第一上模仁和第二上模仁,所述下模座、下模仁、第一上模仁、第二上模仁和上模座依次自下而上叠设;其中:所述下模仁设置有成型凸部,所述第一上模仁设置有成型凹腔,所述下模仁和第一上模仁闭合后围构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成型腔室;所述第二上模仁设置有进胶通道,所述进胶通道与成型凹腔连通;所述第一上模仁设置有吹气通道,所述吹气通道的一端外界吹气装置,另一端连通进胶通道和成型凹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的顶部设置有上动板,所述上动板设置有注胶口;所述第二上模仁的顶部设置有进胶凹槽,所述进胶通道向上贯穿第二上模仁的顶部并连同进胶凹槽,所述注胶口连通进胶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0.5度无行位不拉伤壳体纹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动板可上下移动连接于上模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庆王小芬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