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847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包括共享单车模块和骑行假人模块,共享单车模块包括的车身前端与前轮中心处连接,其后端与后轮中心处连接,车身底端与承载目标平台固定连接;骑行假人模块包括的胸部和头部结构上段与手臂结构一端连接,手臂结构另一端与车身前端处固定连接;胸部和头部结构与车身中部固定连接;腿部结构上端与车身中部连接,腿部结构下端与车身中部的下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中国人体身体尺寸设计,并能够模拟人骑车姿态,增加了防撞和脱离结构,能重复使用,价格便宜,安装方便,应用范围广泛。广泛。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主动安全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自动紧急制动(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系统是一个自主自动的道路车辆安全系统,系统依靠传感器来监测前方目标物并检测与目标物之间的相对速度和距离,计算即将发生的情况,并在危险情况下自动采取紧急制动以避免或减轻碰撞。也就是说,AEB是在汽车行驶危险工况下自动采取紧急制动的主动安全系统。按照目标物的不同,AEB系统分为探测前方目标物为车、人、两轮车等三类。
[0003]近年来,针对车辆智能驾驶的测试法规陆续出台,行业对车辆自动驾驶技术日益重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场景、测试规程及通过条件的要求日益严苛。然而,测试设备与测试目标物也被国外垄断,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供货周期长、服务差,严重制约了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而且无法真正体现中国道路驾驶场景。
[0004]目前,中国共享单车使用越来越普遍,造成的交通事故也较多,为更好保护中国道路使用者,有必要开发符合中国道路特征的两轮车等目标物,从而更加精准地测试汽车在中国道路上行驶时的AEB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开发一款符合中国道路实际骑行姿态的目标物,使汽车AEB测试更加符合中国道路实际场景;同时利用增加的防撞设计,减少共享单车目标物在碰撞时的损伤,降低测试成本。
[0006]针对上述现有专利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包括:骑行假人模块,共享单车模块,其特征在于:
[0007]所述骑行假人模块包括胸部和头部结构、手臂结构和腿部结构,所述胸部和头部结构的上段与手臂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手臂结构的另一端与车身前端的上方处固定连接;
[0008]所述胸部和头部结构底端与车身中部的上端处固定连接;所述腿部结构的上端与车身中部的上端处固定连接,腿部结构的下端与车身中部的下端处固定连接;
[0009]所述共享单车模块包括前轮,前挡泥板,车筐,车筐连接支架,车身,护板,车锁,后挡泥板,后轮,所述前挡泥板通过束缚带与车身的前端连接,所述车筐通过车筐连接支架与车身前端连接,所述护板通过束缚带与车身下方处连接,所述车锁通过粘接工艺与车身后尾部连接,所述后挡泥板通过束缚带与车身的后端连接,所述中间部位的车身前端的下方处与前轮中心处连接,其后端的下方处与后轮的中心处连接,所述车身底端与目标承载平台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前轮和后轮为圆形的,两者结构相同。
[0011]进一步地,车轮由外到内分别是轮胎、轮毂、轮辐、轴承套、轴承和轮轴,并按照这个顺序依次连接组装。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由PC管制作,所述车身从前到后包括前挡泥板、车筐、车筐连接支架、龙头头管、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前叉、下管、支管、第二连接件、横拉杆、横拉杆下固定座、座管、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后上叉、后下叉和后挡泥板;
[0013]前挡泥板固定在车筐的下方,所述车筐通过车筐连接支架与车身连接,车筐连接支架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车筐与车筐连接支架通过束缚带固定;所述龙头头管通过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龙头头管与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前叉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下管连接,其中连接件与下管通过第一连接件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前叉与第一连接件通过螺钉连接,前挡泥板由束缚带固定在前叉上,所述座管和后下叉通过第二连接件在车身中下部连接,其中座管、下管与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后下叉通过第二连接件两侧设置的卡扣连接;所述座管与后上叉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座管、第四连接件通过与第三连接件上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后上叉通过第三连接件两侧设置的卡扣连接;所述后上叉和后下叉通过螺栓和后轮设置的轮轴连接,后挡泥板通过束缚带固定在后上叉上部。
[0014]进一步地,座管和后下叉通过特制的第二连接件在共享单车中下部连接,其中座管与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后下叉通过第二连接件两侧设置的卡扣连接。
[0015]进一步地,座管与后上叉通过第三连接件在车中上部连接,座管通过与第三连接件上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后上叉通过第三连接件两侧设置的卡扣连接。
[0016]进一步地,横拉杆通过横拉杆下固定座分别与下管、座管以螺栓连接,横拉杆用于连接下管与座管。
[0017]进一步地,后上叉和后下叉通过螺栓和后轮的轮轴连接,后上叉与后下叉都是通过设置的卡扣与前端部件连接。
[0018]进一步地,共享单车模块中包含管状件和连接件,其中,管状件包括下管、座管,连接件包括有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
[0019]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用于卡扣连接的卡环、斜向上和斜向下的沉孔,卡环用于卡固前叉;
[0020]第二连接件包括斜向上方和斜向后方的沉孔,以及用于卡扣连接的卡环;
[0021]第三连接件包括斜向上和斜向下的沉孔,第三连接件还设置有垂直上述两沉孔方向的小孔,第三连接件用于连接座管、后上叉和第四连接件;
[0022]第四连接件为连接骑行假人模块与共享单车模块的连接件。
[002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本技术根据国内通用共享单车尺寸和结构,以及中国人体50百分位假人的尺寸,重新设计了用于AEB测试的共享单车目标物,经过雷达反射及红外属性实验验证,符合中国道路的实际路况。
[0025](2)本技术设计的中国人体50百分位假人脸部具有中国人体典型五官特征,能更加逼真地显示视觉效果。
[0026](3)本技术增加很多防撞及脱离设计,减少共享单车目标物在碰撞时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和重复使用率,且使用材料价格便宜供应链完备,降低了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002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在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前向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背向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共享单车模块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轮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护板结构示意图;
[0034]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锁结构示意图;
[0035]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筐结构示意图;
[0036]图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包括:骑行假人模块(1),共享单车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骑行假人模块(1)包括胸部和头部结构(3)、手臂结构(4)和腿部结构(5),所述胸部和头部结构的上段与手臂结构(4)的一端连接,所述手臂结构(4)的另一端与车身(10)前端的上方处固定连接;所述胸部和头部结构(3)底端与车身(10)中部的上端处固定连接;所述腿部结构(5)的上端与车身(10)中部的上端处固定连接,腿部结构(5)的下端与车身(10)中部的下端处固定连接;所述共享单车模块(2)包括前轮(6),前挡泥板(7),车筐(8),车筐连接支架(9),车身(10),护板(11),车锁(12),后挡泥板(13),后轮(14),所述前挡泥板(7)通过束缚带与车身(10)的前端连接,所述车筐(8)通过车筐连接支架(9)与车身(10)前端连接,所述护板(11)通过束缚带与车身(10)下方处连接,所述车锁(12)通过粘接工艺与车身(10)后尾部连接,所述后挡泥板(13)通过束缚带与车身(10)的后端连接,车身前端的下方处与前轮(6)中心处连接,其后端的下方处与后轮(14)的中心处连接,所述车身(10)底端与目标承载平台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6)和后轮(14)为圆形的,两者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其特征在于:车轮由外到内分别是轮胎(15)、轮毂(16)、轮辐(17)、轴承套(18)、轴承(19)和轮轴(20),并按照这个顺序依次连接组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ADAS测试的共享单车假人目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0)由PC管制作,所述车身(10)从前到后包括前挡泥板(7)、车筐(8)、车筐连接支架(9)、龙头头管(23)、连接件(24)、第一连接件(22)、前叉(21)、下管(25)、支管(34)、第二连接件(26)、横拉杆(29)、横拉杆下固定座(30)、座管(31)、第三连接件(27)、第四连接件(28)、后上叉(32)、后下叉(33)和后挡泥板(13);前挡泥板(7)固定在车筐(8)的下方,所述车筐(8)通过车筐连接支架(9)与车身(10)连接,车筐连接支架(9)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件(22)固定,车筐(8)与车筐连接支架(9)通过束缚带固定;所述龙头头管(23)通过连接件(24)与第一连接件(22)连接,龙头头管(23)与连接件(24)通过螺栓连接,前叉(21)通过第一连接件(22)与下管(25)连接,其中连接件(24)与下管(25)通过第一连接件(22)设置的轴孔配合连接,前叉(21)与第一连接件(22)通过螺钉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青才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立中汽车设计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