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626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包括:生物滤池本体、进水和配水装置、初步过滤装置、负压反冲洗装置;所述生物滤池本体内从下到上依次为:配水层、承托层、滤料层、出水排气单元,所述生物滤池本体位于滤料层上方还连接有所述负压反冲洗装置;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所述配水层,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的进水端连接初步过滤装置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初步过滤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待处理污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滤池简单易行,强化了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增大了生物量,增强了反冲洗能力,使用该生物滤池强化了去除硝酸盐等污染物的功能,具有脱氮效率高、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法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含氮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然而传统的脱氮工艺不仅能耗高,还需要外加碳源,因此各国开始展开了对新型脱氮工艺的研究。
[0003]目前脱氮生物滤池存在以下问题:
[0004]1、目前的脱氮生物滤池大多采用陶粒单一滤料,生物附着量比较少,所以处理效果不佳。
[0005]2、生物滤池能有效持留菌体,处理效果好,但大部分生物滤池底部易于堵塞,污泥浓度分布不均,上部滤料不能被充分利用,目前也有小部分生物滤池通过负压反冲洗方法解决上述堵塞的问题,如公开号CN 204661401 U公开的两级双流式自养脱氮生物滤池,但其未在水泵与待处理污水源之间设置初步过滤装置,容易导致水泵的堵塞,影响水泵输水至生物滤池以及导致生物滤池本体底部更容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至少一项。
[0007]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包括:
[0008]生物滤池本体、进水和配水装置、初步过滤装置、负压反冲洗装置;
[0009]所述生物滤池本体内从下到上依次为:配水层、承托层、滤料层、出水排气单元,所述生物滤池本体位于滤料层上方还连接有所述负压反冲洗装置;
[0010]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所述配水层,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的进水端连接初步过滤装置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初步过滤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待处理污水。
[0011]优选的,所述滤料层中铺设有陶粒和自养反硝化材料。
[0012]优选的,所述配水层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底部,所述承托层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中下部,所述滤料层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中部;
[0013]所述出水排气单元包括:
[0014]位于生物滤池本体内上部的清水区,位于生物本体清水区外侧的集水区;
[0015]集气罩,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本体顶部,所述集气罩设置出气孔;
[0016]所述集水区设置连通清水区的过水管道,所述过水管道设有第一滤网;
[0017]所述过水管道上,位于所述第一滤网前,设置有闸门,在进行负压反冲洗的过程中闸门关闭,以保持生物滤池本体内部的负压环境。
[0018]优选的,所述负压反冲洗装置包括:负压管,所述负压管连接在所述生物滤池本体
上部,所述负压管位于生物滤池本体外的一端连接抽负压装置。
[0019]优选的,所述生物滤池本体呈圆柱状,所述承托层厚度为0.1

0.3m。
[0020]优选的,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包括: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层的第二进水口连接;进水泵,所述进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0021]所述初步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第二过滤网,设置在所述过滤箱内,所述过滤箱外侧、上位于第二过滤网一侧设置排污管道,所述过滤箱外侧、上位于第二过滤网另一侧上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过滤箱上位于第二过滤网下端一侧设置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泵的进水口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阀门,所述进水管为多边形穿孔管。
[0023]优选的,所述过滤箱由水平隔板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第二过滤网设置在所述下腔室内;所述上腔室连接有过滤网清洁装置;
[0024]所述过滤网清洁装置包括:水平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上腔室内,且水平转轴左右两端均贯穿所述上腔室;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上腔室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主动齿轮,所述水平转轴上设置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绕线盘,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转轴上,所述绕线盘上绕卷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一端与所述绕线盘固定连接;第一水平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腔室内,且第一水平安装板左端贯穿至所述上腔室外;第一滑块,可上下滑动的连接在所述上腔室左侧壁,所述第一滑块左侧位于上腔室外,所述第一滑块右侧位于上腔室内,所述钢丝绳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水平滑轨,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于所述上腔室内,且水平滑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安装板下端;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水平滑轨内;伸缩杆,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滑块下端,所述伸缩杆下端连接有清洁刷,所述水平隔板上设置供所述伸缩杆左右滑动的滑槽;连接杆,一端通过铰座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通过铰座与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竖直导向杆,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安装板左侧下端,所述竖直导向杆下端贯穿所述第一滑块;第一弹簧,套接在所述竖直导向杆上,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安装板及第一滑块固定连接;
[0025]优选的,所述上腔室连接有排污管道清理装置;
[0026]所述排污管道清理装置包括:支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箱右侧壁;竖直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块内;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竖直转轴上端,所述竖直转轴下端伸入所述排污管道内;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转轴右侧,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传动;粉碎叶片,固定连接在所述竖直转轴下端;
[0027]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9]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初步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的承托层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图3中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3]图中:1、生物滤池本体;2、配水层;3、承托层;31、第一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321、固定板;33、固定箱;34、固定组件;341、水平通孔;342、固定块;343、滑动块;344、竖向滑孔;345、连接板;346、第二弹簧;347、夹持臂;348、连接轴;349、夹持块;35、水平螺杆;36、竖直推板;37、手柄;4、滤料层;5、出水排气单元;51、清水区;52、集水区;53、集气罩;54、第一滤网;55、闸门;56、过水管道;6、负压管;7、进水和配水装置;71、进水管;72、进水泵;8、抽负压装置;9、初步过滤装置;91、过滤箱;92、第三进水口;93、排污管道;94、第二过滤网;95、过滤网清洁装置;951、水平转轴;952、驱动电机;953、主动齿轮;954、从动齿轮;955、绕线盘;956、钢丝绳;957、第一水平安装板;958、第一滑块;959、水平滑轨;9510、第二滑块;9511、伸缩杆;9512、清洁刷;9513、连接杆;9514、竖直导向杆;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滤池本体(1)、进水和配水装置(7)、初步过滤装置(9)、负压反冲洗装置;所述生物滤池本体(1)内从下到上依次为:配水层(2)、承托层(3)、滤料层(4)、出水排气单元(5),所述生物滤池本体(1)位于滤料层(4)上方还连接有所述负压反冲洗装置;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7)的出水端连接所述配水层(2),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7)的进水端连接初步过滤装置(9)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初步过滤装置(9)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待处理污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4)中铺设有陶粒和自养反硝化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层(2)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1)底部,所述承托层(3)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1)中下部,所述滤料层(4)设置在生物滤池本体(1)中部;所述出水排气单元(5)包括:位于生物滤池本体(1)内上部的清水区(51),位于生物本体清水区(51)外侧的集水区(52);集气罩(53),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本体(1)顶部,所述集气罩(53)设置出气孔;所述集水区(52)设置连通清水区(51)的过水管道(56),所述过水管道(56)设有第一滤网(54);所述过水管道(56)上,位于所述第一滤网(54)前,设置有闸门(55),在进行负压反冲洗的过程中闸门(55)关闭,以保持生物滤池本体(1)内部的负压环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反冲洗装置包括:负压管(6),所述负压管(6)连接在所述生物滤池本体(1)上部,所述负压管(6)位于生物滤池本体(1)外的一端连接抽负压装置(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滤池本体(1)呈圆柱状,所述承托层(3)厚度为0.1

0.3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和配水装置(7)包括:进水管(71),与所述配水层(2)的第二进水口连接;进水泵(72),所述进水泵(72)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71)连接;所述初步过滤装置(9)包括:过滤箱(91);第二过滤网(94),设置在所述过滤箱(91)内,所述过滤箱(91)外侧、上位于第二过滤网(94)一侧设置排污管道(93),所述过滤箱(91)外侧、上位于第二过滤网(94)另一侧上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过滤箱(91)上位于第二过滤网(94)下端一侧设置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泵(72)的进水口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自养生物脱氮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阀门,所述进水管(71)为多边形穿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彤陈方鑫冯传平陈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涞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