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494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至少两个发声器件;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盖设于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远离所述发声器件的第一侧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间隔形成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形成有连通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的槽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与外部空气的出声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用户的耳蜗处达到一个发声器件的声压响度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终端


[0001]本技术涉及声电转换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0002]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和车载电脑等,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会利用其所设置的至少一个发声器件实现音频播放功能,以丰富用户的日常生活。
[0003]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一般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设置在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器件及形成于壳体且与发声器件对应的出声孔。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音频播放功能,设置在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器件一般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那么在受话模式下,由于人耳的大小有限,所以当用户的耳蜗位于第一发声器件与第二发声器件的中间位置时,会出现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的声波大部分外露的现象(即漏音现象);当用户的耳蜗位于靠近第一发声器件的位置时,会出现第二发声器件的声波全部外露的现象;当用户的耳蜗位于靠近第二发声器件的位置时,会出现第一发声器件的声波全部外露的现象。由此可见,在受话模式下,不管用户的耳蜗位于哪一个位置,用户的耳蜗处都不会达到一个发声器件的声压响度级,从而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影响。
[0004]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移动终端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无法在用户的耳蜗处达到一个发声器件的声压响度级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000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至少两个发声器件,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盖设于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远离所述发声器件的第一侧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间隔形成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形成有连通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的槽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与外部空气的出声口。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顶盖和底盖,以及连接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的中框,所述底盖、所述中框及所述顶盖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器件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及所述第二发声器件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凹陷形成所述槽体,所述槽体沿自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指向所
述第二发声器件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的前腔和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前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的第一开口。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槽体对应的边缘位置形成有向所述底盖方向贯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中框围合形成所述出声口;或
[0012]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底盖方向贯穿的通口,所述通口构成所述出声口。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声口沿自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指向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方向延伸,所述出声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对应。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与外部空气的第一出声孔,所述中框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与外部空气的第二出声孔。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外壁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壁及两条相对设置且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一外壁连接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外壁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外壁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靠近所述发声器件的所述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对应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一出声孔,靠近所述发声器件的所述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对应的位置向所述第二发声器件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出声孔。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声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声孔沿自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指向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方向间隔设置;
[0017]所述第二出声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声孔沿自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指向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方向间隔设置。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体的槽壁与所述第一出声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出声孔的第一通孔,所述槽体的槽壁与所述第二出声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二出声孔的第二通孔;
[0019]其中,所述槽体的槽壁与所述第一出声孔对应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出声孔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槽体的槽壁与所述第二出声孔对应的位置向所述第二出声孔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二通孔。
[0020]从上述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在壳体的容置腔内设置至少两个相对的发声器件,以及盖设于各发声器件的固定件,发声器件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振膜与固定件的第二侧间隔形成发声器件的前腔,固定件的第一侧形成连通各发声器件的前腔的槽体,壳体与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连通槽体的出声口。基于此,在受话模式下,由于槽体的连通作用,相对设置的各发声器件所发出的部分声波会沿着槽体被导通至槽体的中间位置并相互叠加,以在槽体的中间位置达到一个发声器件的声压响度级后,从与槽体连通的出声口传出到达用户的耳蜗,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沿图1中D-D方向的剖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分解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角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至少两个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盖设于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远离所述发声器件的第一侧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间隔形成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形成有连通各所述发声器件的前腔的槽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与外部空气的出声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顶盖和底盖,以及连接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的中框,所述底盖、所述中框及所述顶盖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及所述第二发声器件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凹陷形成所述槽体,所述槽体沿自所述第一发声器件指向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的前腔和所述第二发声器件的前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槽体的第一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槽体对应的边缘位置形成有向所述底盖方向贯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中框围合形成所述出声口;或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槽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底盖方向贯穿的通口,所述通口构成所述出声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璋钟志威宋威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