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837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包括罐体、第二固定块和滑槽,所述罐体顶面中部位置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下方设置有容纳仓,并且容纳仓底端中部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偏边缘位置安装有第三固定块,且第三固定块底端贯穿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三固定块上端套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上端通过弹簧与固定座顶面相连接,所述连接杆上端固定安装有圆盘。该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絮团沉淀对圆盘进行向下挤压,使得连接杆下端与第一连接轴相连接,电机带动圆盘转动,方便对絮团沉淀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打散,使其能够顺利地从固定盘上的开口处进行有效下料,有利于后续固液分离工作的进行。的进行。的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
,具体为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厌氧发酵法作为新兴的丁二酸生产工艺,为避免黏稠的菌体渣液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会进行一种以聚铁,聚铝和对应酸或以聚铁,聚铝的半成品液体为原料絮凝陶瓷菌渣的工艺,其过程中需要使絮凝原料渣液输送入板框压滤机(或真空转鼓)进行固液分离,这之前将使用到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
[0003]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在絮凝原料进行输送时,由于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絮凝渣液会进行聚沉,从而不能对絮凝原料进行有效下料,对后续固液分离工作的进行产生阻碍,且难以对絮凝原料的下料速度进行控制,可能会导致后续固液分离不够彻底,进行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在絮凝原料进行输送时,由于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絮凝渣液会进行聚沉,从而不能对絮凝原料进行有效下料,对后续固液分离工作的进行产生阻碍,且难以对絮凝原料的下料速度进行控制,可能会导致后续固液分离不够彻底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包括罐体、第二固定块和滑槽,所述罐体顶面中部位置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下方设置有容纳仓,并且容纳仓底端中部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偏边缘位置安装有第三固定块,且第三固定块底端贯穿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三固定块上端套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上端通过弹簧与固定座顶面相连接,所述连接杆上端固定安装有圆盘,且圆盘边缘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安装在圆盘顶面中部区域,所述固定座下方开设有下料通道,且下料通道内侧设置有活动块,并且活动块底端中部套接有联动杆上端,同时联动杆下端贯穿有转杆一端,所述转杆另一端与转盘一侧中心相连接,且转盘另一侧与拨杆一端相贴合,并且拨杆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相互连接,所述滑槽开设在转盘一侧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中心位置设置有开口,且固定座上环形分布有四个圆盘。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底部呈凹型结构,且其凹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轴上端宽度。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底端呈T型结构,且连接杆底端宽度大于第三固定块上端宽度。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在圆盘外侧环形分布有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呈十字型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活动块与下料通道的直径大小相同,且活动块两侧与下料通道内侧相贴合。
[0011]优选的,所述滑槽在转盘内部环形开设有三个,且滑槽宽度大于拨杆一端直径,并且转盘与转杆为一体化结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
[0013]1、当絮凝原料从进料口进入到容纳仓内后,絮团沉淀对圆盘进行向下挤压,使得连接杆下端与第一连接轴相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圆盘转动,从而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能够对絮团沉淀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打散,使其能够顺利地从固定盘上的开口处进行有效下料,有利于后续固液分离工作的进行。
[0014]2、电机通过第二连接轴带动拨杆进行转动,拨杆一端在滑槽内进行滑动,使得转盘能够进行间歇性转动,且转盘一侧的转杆旋转带动活动块在下料通道中进行上下移动,使得下料通道进行开闭状态的切换,方便对絮凝原料的下料速度进行控制,有利于进行均匀有序的下料。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一连接轴与连接杆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固定座与圆盘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转盘与拨杆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转盘与拨杆转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罐体;2、进料口;3、容纳仓;4、固定座;5、第一连接轴;6、连接杆;7、弹簧;8、圆盘;9、第一固定块;10、第二固定块;11、下料通道;12、活动块;13、联动杆;14、转杆;15、转盘;16、拨杆;17、第二连接轴;18、第三固定块;1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包括罐体1、第二固定块10和滑槽19,罐体1顶面中部位置开设有进料口2,且进料口2下方设置有容纳仓3,并且容纳仓3底端中部安装有固定座4,固定座4偏边缘位置安装有第三固定块18,且第三固定块18底端贯穿有第一连接轴5,第三固定块18上端套接有连接杆6,且连接杆6上端通过弹簧7与固定座4顶面相连接,连接杆6上端固定安装有圆盘8,且圆盘8边缘设置有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0安装在圆盘8顶面中部区域,固定座4下方开设有下料通道11,且下料通道11内侧设置有活动块12,并且活动块12底端中部套接有联动杆13上端,同时联动杆13下端贯穿有转杆14一端,转杆14另一端与转盘15一侧中心相连接,
且转盘15另一侧与拨杆16一端相贴合,并且拨杆16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17相互连接,滑槽19开设在转盘15一侧内部。
[0024]固定座4中心位置设置有开口,且固定座4上环形分布有四个圆盘8,方便对絮凝原料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从而能够顺利进入下料通道11中;
[0025]连接杆6底部呈凹型结构,且其凹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轴5上端宽度,连接杆6下端凹口与第一连接轴5上端相连接,便于电机带动圆盘8进行转动;
[0026]连接杆6底端呈T型结构,且连接杆6底端宽度大于第三固定块18上端宽度,避免连接杆6底端从第三固定块18中脱离,有利于对连接杆6进行固定;
[0027]第一固定块9在圆盘8外侧环形分布有四个,第二固定块10呈十字型结构,便于从不同方位对絮团沉淀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打散;
[0028]活动块12与下料通道11的直径大小相同,且活动块12两侧与下料通道11内侧相贴合,活动块12在下料通道11内侧进行滑动,使得下料通道11进行开闭状态的切换;
[0029]滑槽19在转盘15内部环形开设有三个,且滑槽19宽度大于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凝原料下料装置,包括罐体(1)、第二固定块(10)和滑槽(19),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顶面中部位置开设有进料口(2),且进料口(2)下方设置有容纳仓(3),并且容纳仓(3)底端中部安装有固定座(4),所述固定座(4)偏边缘位置安装有第三固定块(18),且第三固定块(18)底端贯穿有第一连接轴(5),所述第三固定块(18)上端套接有连接杆(6),且连接杆(6)上端通过弹簧(7)与固定座(4)顶面相连接,所述连接杆(6)上端固定安装有圆盘(8),且圆盘(8)边缘设置有第一固定块(9),所述第二固定块(10)安装在圆盘(8)顶面中部区域,所述固定座(4)下方开设有下料通道(11),且下料通道(11)内侧设置有活动块(12),并且活动块(12)底端中部套接有联动杆(13)上端,同时联动杆(13)下端贯穿有转杆(14)一端,所述转杆(14)另一端与转盘(15)一侧中心相连接,且转盘(15)另一侧与拨杆(16)一端相贴合,并且拨杆(16)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17)相互连接,所述滑槽(19)开设在转盘(15)一侧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酵陶瓷废弃菌渣处理用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金龙张鹏李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兰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