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325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城市综合管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包括由地面层和顶板围合形成的下卧段通道,所述地面层沿其长度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有下行梯道、平直走道以及上行梯道;下卧段通道内设有一面或一面以上沿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隔墙,一面或一面以上所述隔墙将下卧段通道的宽度方向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舱室;每个舱室中位于地面层平直走道两端的隔墙上均开设有逃生门,当其中一个舱室发生火灾时,位于该舱室的人员迅速到达该舱室平直走道的两端通过逃生门逃离至相邻的舱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节省逃生的时间以及减小有毒烟气的吸入量,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综合管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

技术介绍

[0002]综合管廊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其内部纳入多种市政管线,一般布置于道路下方。
[0003]综合管廊在穿越河道、排水管道控制性节点时,需要下卧避让重力流;在穿越地铁车站、立交桥梁等控制性节点时,采用顶管法、盾构法等不开槽的工法,埋深往往比开槽明挖的工法深,同样需要设置为下卧段。这些下卧段的中部往往为道路、河道或其他构筑物,不具备设置逃生口的条件,逃生口往往设置在下卧段的两端的高点,火灾时,人员向两侧逃生,通过梯道到达逃生口,再沿着逃生口的爬梯逃生。然而综合管廊下卧段发生火灾时,有毒烟气会迅速沿着顶板向两侧的高处蔓延,下卧段两侧的高点为烟气浓度较高,人员向两侧逃生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能够节省逃生的时间以及减小有毒烟气的吸入量,提高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可快速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包括由地面层(10)和顶板(20)围合形成的下卧段通道(100),所述地面层(10)沿其长度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有下行梯道(11)、平直走道(12)以及上行梯道(13);下卧段通道(100)内设有一面以上沿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隔墙(30),一面以上所述隔墙(30)将下卧段通道(100)的宽度方向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舱室;其特征在于,每个舱室中位于地面层(10)平直走道(12)两端的隔墙(30)上均开设有逃生门(31),当其中一个舱室发生火灾时,位于该舱室的人员迅速到达该舱室平直走道(12)的两端通过逃生门(31)逃离至相邻的舱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0)沿其长度方向从左至右依次包括设置在下行梯道(11)上方的左上层顶板(21)、设置在平直走道(12)上方的下层顶板(22)和设置在上行梯道(13)上方的右上层顶板(23),所述下层顶板(22)的两端均通过垂直向上的竖板(24)分别与左上层顶板(21)和右上层顶板(23)连接;位于下卧段通道(100)左端的逃生门(31)对应的地面层(10)均为平直走道(12),对应的顶板(20)均为左上层顶板(21);位于下卧段通道(100)右端的逃生门(31)对应的地面层(10)均为平直走道(12),对应的顶板(20)均为右上层顶板(23),通过所述左上层顶板(21)和右上层顶板(23)使所述逃生门(31)与其对应的顶板(20)之间留有布置舱室内电缆和管道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30)共设有两面,两面所述隔墙(30)将下卧段通道(100)的宽度方向分隔为三个独立的舱室,三个独立的舱室分别为综合舱(40)、热力舱(50)和高压电力舱(6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快速逃生的综合管廊下卧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舱(40)中布置有电力电缆(41)、通信线缆(42)和给水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哲杨卫星唐琳强杜贞爱杨泉鑫兰迪刘长庚何亦真杨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