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29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所述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所述第一加工区包括第一产线和第二产线,所述第一产线包括清理工位和装模工位,所述清理工位为进口;所述第二产线包括吊装工位和拆模工位,所述吊装工位为出口;所述第二加工区为养护区;所述第三加工区包括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所述第三产线包括涂油工位、置筋工位、预埋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后处理工位;所述第四产线包括后处理工位、预养护工位和输送工位;所述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上设有钢台车。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能提高生产线加工效率。生产构件生产线能提高生产线加工效率。生产构件生产线能提高生产线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地革新突破,但目前的建筑施工仍然采用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和现场砌筑技术为主,这种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虽然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在成本、质量和效率等方面仍在不断的革新和提升,但受制于其技术本身特性,存在许多直到目前仍然无法避免的缺陷:
[0003](1)劳动力需求大。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对劳动力需求大,但目前劳动力面临老龄化和数量减少的局面;
[0004](2)劳动强度大。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对劳动力的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0005](3)施工工艺复杂。传统建筑施工技术有着多道工序,施工工艺十分复杂;
[0006](4)受环境影响大,施工时间长。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在恶劣天气、环境下无法进行,施工时间长;
[0007](5)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不易控制。因为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工艺复杂和时间长,因此现场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不易控制;
[0008](6)安全隐患大。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受制于复杂的工艺和技术,现场材料和机械设备复杂,造成安全隐患大。
[0009](7)能量消耗大污染严重。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能量消耗大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
[0010]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预制好各类建筑构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经装配、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建筑结构。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优势:构件在工厂预制,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强度也减小;缩短了施工时间;在施工现场操作的时间减少,施工过程受环境影响小;施工工艺得到简化;现场安全隐患减少;标准化的工厂预制是产品和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总体能量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总体而言,装配式建筑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等诸多优势。
[0011]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由工厂预制完成的部分或者所有构件,如梁、板、柱、墙等部件,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房子可以在工厂成批成套地制造,“流水线”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即可。
[0012]目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一般分为两种;(1)固定模台生产,即模台是固定不动的,需要工人在模台上完成各项工艺工作;(2)全自动化混凝土构件生产线,即模台是可移动的,整条流水线呈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流转,完成整个构件的生产(如现用专利公告号CN105459258B公示的一种PC构件生产线)。
[0013]目前两种生产线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两个工序是养护、脱模吊装,据统计目前夏天18小时脱模,秋冬天(15度以下,0度以上)30小时脱模,占用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工序;单个台车的脱模吊装占用时间约为25min,且长时间需要占用一个行车,效率较低。而其他工序
单个台车的占用时间约为10min.因此吊装和养护工序是其产线的瓶颈,严重制约整条产线的生产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1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增加养护及脱模(拆模)工位,增加产能,提高生产线加工效率。
[001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所述第一加工区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产线和第二产线,所述第一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清理工位和装模工位,所述清理工位为所述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的进口,所述装模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设置;所述第二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吊装工位和拆模工位,所述吊装工位与所述清理工位相对设置,所述拆模工位与所述装模工位相对设置,所述吊装工位为所述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的出口;
[0016]所述第二加工区为养护区,将所述第一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连通;
[0017]所述第三加工区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所述第三产线与所述第一产线对齐设置,所述第四产线与所述第二产线对齐设置;
[0018]所述第三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涂油工位、置筋工位、预埋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后处理工位;所述涂油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且与所述装模工位相通;
[0019]所述第四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后处理工位、预养护工位和输送工位,所述后处理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并与拆模工位相通;
[0020]所述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上设有可单独移动的用于输送混凝土预制件及模台的多个钢台车。
[0021]优选的,在所述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之间增设平行的第五产线,所述第五产线上设置的工位与第三产线相同。
[0022]优选的,在所述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之间增设第五产线,所述第五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涂油工位、置下层钢筋工位、预埋工位、置上层网片工位和铺挤塑板工位,所述第五产线的涂油工位与第三产线的涂油工位相对设置,所述第五产线的置下层钢筋工位与所述第三产线的置筋工位相对设置,所述铺挤塑板工位位于混凝土浇筑工位的旁侧。
[0023]优选的,所述第三产线和第五产线之间设有多个第一横移车;所述第三产线的预埋工位和混凝土浇筑工位之间设有品质检验工位;所述第一横移车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产线的后处理工位和品质检验工位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横移车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产线的后处理工位和置上层网片工位设置。
[0024]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工区内设有多个在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之间移动的第二横移车,所述第二横移车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产线的混凝土浇筑工位和涂油工位设置。
[0025]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工区设置两个并排的第一养护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养护窑临近第一加工区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一养护窑临近第三加工区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养护窑之间设置码垛机,所述第一养护窑的底部为通道,分别将所述涂油工位与所述装模工位连通和将所述后处理工位与拆模工位连通。
[0026]优选的,在临近所述第三加工区远离第二加工区的一端设有第二养护窑,所述第三产线的后处理工位与所述第二养护窑的进口相连,所述第四产线的输送工位与所述第二
养护窑的出口相连。
[0027]优选的,所述第三产线上的置筋工位设有至少两个,在所述涂油工位和预埋工位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第四产线上的预养护工位设有至少三个,在所述输送工位和后处理工位之间依次设置。
[0028]优选的,所述第一产线上的装模工位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产线上的拆模工位至少两个;在所述吊装工位和清理工位之间设置线间平移小车。
[0029]优选的,所述第四产线的输送工位的数量为多个,其中的一个输送工位上设有翻转工装和翻转台;所述混凝土浇筑工位上设有振动台和布料机。
[0030]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1]一、改变传统的工艺布置,将单循环流水线布置改为双循环流水线布置,即双养护工位及双脱模吊装工序,增加养护及脱模工位,与其余工序节拍保持一致,提供流水线的运转速度,缩短各工序节拍时间,增加产能,提高生产线加工效率,达到PC预制构件产线扩产目的。
[0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所述第一加工区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产线和第二产线,所述第一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清理工位和装模工位,所述清理工位为所述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的进口,所述装模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设置;所述第二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吊装工位和拆模工位,所述吊装工位与所述清理工位相对设置,所述拆模工位与所述装模工位相对设置,所述吊装工位为所述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的出口;所述第二加工区为养护区,将所述第一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连通;所述第三加工区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所述第三产线与所述第一产线对齐设置,所述第四产线与所述第二产线对齐设置;所述第三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涂油工位、置筋工位、预埋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后处理工位;所述涂油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且与所述装模工位相通;所述第四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后处理工位、预养护工位和输送工位,所述后处理工位临近所述第二加工区并与拆模工位相通;所述第一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和第三加工区上设有可单独移动的用于输送混凝土预制件及模台的多个钢台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之间增设平行的第五产线,所述第五产线上设置的工位与第三产线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产线和第四产线之间增设第五产线,所述第五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涂油工位、置下层钢筋工位、预埋工位、置上层网片工位和铺挤塑板工位,所述第五产线的涂油工位与第三产线的涂油工位相对设置,所述第五产线的置下层钢筋工位与所述第三产线的置筋工位相对设置,所述铺挤塑板工位位于混凝土浇筑工位的旁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配式生产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产线和第五产线之间设有多个第一横移车;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龙祁文王学宇刘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中朵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