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608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所述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包括预制底板及所述预制底板上端的现浇层,两个所述预制底板相对贴合,所述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还包括弯起钢筋组件、配筋和多个分布筋,所述配筋设于所述现浇层内,多个所述分布筋在所述预制底板和现浇层内均布,所述弯起钢筋组件自所述预制底板的贴合处向现浇层的方向凸伸,且所述弯起钢筋组件与所述分布筋互为垂直连接;所述配筋与所述分布筋互为垂直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无需模具开洞,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摊销,降低叠合板成本。降低叠合板成本。降低叠合板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中,普遍采用叠合楼板。现行做法的缺点有如下几点:(1)叠合楼板预制底板生产时,模具需要开孔,导致模具刚度强度降低,易变性,周转次数降低,且无法通用,模具规格增多,造成了模具成本摊销增加,叠合板费用升高;(2)叠合楼板后浇带的宽度≤300mm,使叠合楼板配筋智能采用φ8mm的钢筋,否则无法满足锚固要求,导致较大配筋的楼板无法按叠合板设计;(3)因整体式后浇带的原因,后浇带需单独设置支撑,导致现场叠合板支撑无法连接,造成现场支模复杂,支撑稳定性降低;(4)后浇带较宽,现场浇筑混凝土时容易涨模、漏浆,无法实现叠合板板底免抹灰,后处理复杂,不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5)现行规范、图集如采用不出筋的密拼做法,叠合板现浇层需至少80mm,总厚度需做140mm厚,楼板厚度增加,导致增加楼板构造配筋、加大主体自重,梁、柱配筋、基础成本都会相应增加,造成成本、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无需模具开动,降低模具摊销,且还降低了漏浆风险。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预制底板及设于两个所述预制底板上端的现浇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预制底板相对贴合,所述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还包括弯起钢筋组件、配筋和多个分布筋,所述配筋设于所述现浇层内,多个所述分布筋在所述预制底板和现浇层内均布,所述弯起钢筋组件自所述预制底板的贴合处向现浇层的方向凸伸,且所述弯起钢筋组件与所述分布筋互为垂直连接;所述配筋与所述分布筋互为垂直连接。
[0005]上述方案中,通过在两个预制底板相对贴合形成密拼缝的做法,降低了漏浆风险;通过设置伸出的弯起钢筋组件将预制底板与现浇层中处各钢筋锚固,无需模具开洞,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摊销,降低叠合板成本。
[0006]垂直连接是指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相互垂直并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弯起钢筋组件包括在所述预制底板中设有的底筋、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方设置的顶筋及连接于所述底筋和顶筋之间的连接筋,所述顶筋与现浇层中的分布筋连接,所述底筋与预制底板中的分布筋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预制底板上的凹槽为L形结构,两个凹槽贴合后为n形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弯起钢筋组件包括在所述预制底板中设有的底筋、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方设置的顶筋及连接于所述底筋和顶筋之间的连接筋,所述顶筋与现浇层中的分布筋连接,所述底筋与预制底板中的分布筋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顶筋在一侧的预制底板上的两个分布筋之间的间距为La,该侧的预制底板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与顶筋的边沿平齐线之间的间距为L1,L1≥1.2La;所述顶筋在另一侧的预制底板上的两个分布筋之间的间距为Lb,该另一侧的预制底板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与顶筋的边沿平齐线之间的间距为L2,L2≥1.2Lb,且L1=L2,La=Lb。
[0011]优选的,一侧的所述预制底板上的所述顶筋上设置至少两个间距L3≤250mm的分布筋,所述分布筋的直径为φ6mm。
[0012]优选的,所述弯起钢筋组件和配筋沿所述预制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多个,多个所述分布筋分别将间隔布设的多个弯起钢筋组件连接,并且多个所述分布筋分别将间隔布设的多个配筋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还包括多个三角桁架筋,所述三角桁架筋的底部连接于位于所述预制底板中的弯起钢筋组件和分布筋上,所述三角桁架筋的顶部连接于所述配筋上。
[0014]优选的,所述预制底板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上临近的三角桁架筋之间的间距L4≤200mm。
[0015]优选的,所述预制底板在贴合处设有60mm
×
20mm的倒角,所述倒角临近所述现浇层设置。
[0016]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一、叠合板通过弯起钢筋组件相互锚固连接,无需模具开洞,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摊销,降低叠合板成本;
[0018]二、消除了只能用φ8钢筋的限值,任何楼板均可按此连接方式进行拆分,不受配筋大小、钢筋直径的限值;
[0019]三、不设置后浇带的独特连接方式,避免了后浇带需单独支撑的影响,楼板支撑可以连续设置,节省了支撑,提升施工效率;
[0020]四、不设置后浇带的做法,现浇混凝土时不会漏浆,降低了漏浆风险,免除了防漏浆措施,实现降本增效,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包括预制底板1、现浇层2、弯起钢筋组件4、配筋5、分布筋6、三角桁架筋7。
[0024]所述预制底板1的数量为两个,呈相对设置并贴合,形成密拼缝。
[0025]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配筋5沿所述预制底板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多个,所述分布筋6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配筋5设于所述现浇层2内。多个所述分布筋在所述预制底板1和现浇层2内均布,且多个所述分布筋6分别将间隔布设的多个弯起钢筋组件4连接,并且多个所述分布筋6分别将间隔布设的多个配筋5连接。
[0026]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自所述预制底板1的贴合处向现浇层2方向凸伸,且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与所述分布筋6互为垂直连接。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包括底筋41、顶筋42和连接筋43。所述底筋41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1中,所述顶筋42通过所述连接筋43支撑在所述预制底板1的上方。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筋43倾斜的连接于所述底筋41和顶筋42之间。所述底筋41与预制底板1中的分布筋6连接。
[0027]所述顶筋42与现浇层2中的分布筋6互为垂直连接,所述配筋5与所述分布筋6互为垂直连接。所述顶筋42在一侧的预制底板1上的两个分布筋6之间的间距为La,该侧的预制底板1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1与顶筋42的边沿平齐线之间的间距为L1,L1≥1.2La。所述顶筋42在另一侧的预制底板1上的两个分布筋6之间的间距为Lb,该另一侧的预制底板1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1与顶筋42的边沿平齐线之间的间距为L2,L2≥1.2Lb,且L1=L2,La=Lb。
[0028]一侧的所述预制底板1上的所述顶筋42上设置至少两个间距L3≤250mm的分布筋6,所述分布筋6的直径为φ6mm。左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预制底板(1)及设于两个所述预制底板(1)上端的现浇层(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预制底板(1)相对贴合,所述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还包括弯起钢筋组件(4)、配筋(5)和多个分布筋(6),所述配筋(5)设于所述现浇层(2)内,多个所述分布筋(6)在所述预制底板(1)和现浇层(2)内均布,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自所述预制底板(1)的贴合处向现浇层(2)的方向凸伸,且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与所述分布筋(6)互为垂直连接;所述配筋(5)与所述分布筋(6)互为垂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预制底板(1)贴合的底部设有自所述预制底板(1)的侧面凹陷的凹槽(8),所述凹槽(8)沿所述预制底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底板上的凹槽(8)为L形结构,两个凹槽(8)贴合后为n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弯起钢筋组件(4)包括在所述预制底板(1)中设有的底筋(41)、在所述预制底板(1)上方设置的顶筋(42)及连接于所述底筋(41)和顶筋(42)之间的连接筋(43),所述顶筋(42)与现浇层(2)中的分布筋(6)连接,所述底筋(41)与预制底板(1)中的分布筋(6)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叠合板预制底板密拼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筋(42)在一侧的预制底板(1)上的两个分布筋(6)之间的间距为La,该侧的预制底板(1)在贴合处的边沿至该预制底板(1)与顶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万生王建斌卢志宇卢少华王文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中朵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