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7466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电源、温控组件以及带常闭触点的接触器,所述电源、温控组件和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连接形成电回路,温控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温控结构,温控结构包括填充有电阻相变材料的壳体,温控结构设置于供电系统中的供电单体、容纳件或供电组件上;接触器的常闭触点设置于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上,任一温控结构导通,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断开,切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填充有电阻相变材料的温控结构,实现供电组件的温度监测,当任一温控组件温度达到预警温度时,温控组件导通,控制主回路常闭触点断开,立即切断供电系统回路,主动实现对整个供电系统的保护。主动实现对整个供电系统的保护。主动实现对整个供电系统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动力电池安全
,尤其涉及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今锂电池在电动汽车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应用的推广,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动汽车的电池组由电池单体通过串/并联构成,由于电池单体自身的温度特性,导致其在高温环境下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电池系统的性能,而单体自身发热、环境温度过高、单体内短路或单体其它失效等,均能导致电池单体过热,引发热失控,失控时电芯温度高达600~700℃。
[0003]目前电池系统的散热采用常规的散热方式如风扇冷却或热管冷却等,但都是对整个电池组进行散热,对于某个电池单体的热失控往往无能为力;因动力电池模块中的相邻单体之间连接紧密,再加上接触面积大,相邻电池单体之间热传递效率较高,故一个电池单体的热失控通常会触发相邻电池单体的热失控,造成热失控的扩散。
[0004]现在热失控的管理办法主要有温度热电偶监控。然而,随着系统的增大,特别是储能系统,庞大的单体数量,对于再每一只单体上,放置一个热电耦,并通过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监控温度,将对控制系统产生巨大的挑战。
[0005]超级电容单体热失控可以分为鼓胀、破口、热失控(升温速率≥1℃/s)和起火四个阶段。因此,如何获得一种热失控预警方法,在单体热失控前的鼓胀、破口阶段,主动切断系统动力回路,将具有重要的安全应用价值和意义。<br/>[0006]CN104409794A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温度管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设计蜂窝状不锈钢薄板材料,内填充柔性多孔奈米碳纤维溶剂吸附物,溶剂以非直路,带阻尼受压流动方式;带加热装置。低温加热,高温冷却,温度均衡。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包的温度管理(冷却、加热、均衡)装置,主要是对动力电池包进行低温加热,高温冷却以及温度均衡的管理装置,提高动力电池包的安全、提高温度管理效率、减小动力电池包内电芯间的温差,确保整车在定义的使用环境中动力电池包能正常工作,提高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使用,并降低动力电池包的售后维护。
[0007]CN110534842A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温度管理方法,包括获取电池包实时温度;判断实时温度是否低于第一温度阈值;若是,控制电机进入主动短路模式,控制发动机对电机输出动能,控制冷却液泵泵出冷却液,使冷却液流经电机和电池包将电机内部的热能传递给电池包,提高电池包的温度;若否,获取车辆运行模式信息,控制电机退出主动短路模式,根据车辆运行模式信息控制发动机对电机的动能输出,以及控制冷却液泵停止工作;该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装置和系统;能够在电池包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利用电机在主动短路模式下动能转化为热能的特性,将热能通过冷却液传送给电池包从而提高电池包的温度,使电池包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实现对电池包的温度管理。
[0008]现有控制系统装置均存在控制逻辑复杂、控制反馈慢以及被动控制等问题,因此,
如何在保证控制系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对供能系统进行控制,无需人为干预以及无需BMS提供信号,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利用填充有电阻相变材料的温控结构,对供电系统进行温度检测,当温度达到预警温度时,立即切断供电系统主回路的工作,实现对供电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装置的保护,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及时、安全性高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0010]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1]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所述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包括电源、温控组件以及带常闭触点的接触器,所述电源、温控组件和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连接形成电回路,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温控结构,所述温控结构包括填充有电阻相变材料的壳体,所述温控结构设置于供电系统中的供电单体、单体容纳件或供电组件上;所述接触器的常闭触点设置于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上,任一所述温控结构导通,所述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断开,切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温控结构内设置电阻相变材料,当供电单体的温度达到预警温度时,电阻相变材料能够实现绝缘状态与导体状态之间的转化,进一步地,通过并联设置温控结构,供电组件中任一供电单体或供电模块触发热失控预警、发生热失控倾向的时候,温控组件实现电流导通,从而调节切断供电系统的主回路,使供电系统停止工作,实现主动安全防御,无需BMS提供或接收信号,实现对供电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装置的保护,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及时、安全性高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0013]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系统为多个供电单体串联或并联组成。所述供电系统连接有负载装置,本专利技术对负载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做要求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合适设置负载装置。
[0014]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温控断电的装置内,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地提供对供电系统进行安全控制。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阻相变材料为相变温度下发生相变并转变为快离子导体的材料。
[0016]优选地,所述电阻相变材料包括银离子化合物。
[0017]优选地,所述银离子化合物包括β

AgI、β

AgI、β

Ag2S或Ag4P2O7,进一步优选为β

AgI或β

Ag2S。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呈柱状壳体。
[0019]优选地,所述柱状壳体内设置有柱状空腔。
[0020]优选地,所述柱状空腔的直径≤1cm,例如为0.1cm、0.2cm、0.3cm、0.4cm、0.5cm、0.6cm、0.7cm、0.8cm、0.9cm或1.0cm。
[0021]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材质包括玻璃和/或陶瓷。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插入电阻相变材料的引出线。
[0023]优选地,所述柱状空腔的两端均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引出线分别经所述密封结
构插入电阻相变材料。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结构的材质包括耐热材料。
[0025]优选地,所述耐热材料的耐热温度≥250℃,例如为250℃、300℃、400℃、500℃、600℃、800℃或1000℃。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对耐热材料的材质不做具体要求和特殊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工作环境要求选择耐热材料,例如,耐热材料的材质包括陶瓷胶。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供电系统包括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或镍氢电池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包括电源、温控组件以及带常闭触点的接触器,所述电源、温控组件和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连接形成电回路,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温控结构,所述温控结构包括填充有电阻相变材料的壳体,所述温控结构设置于供电系统中的供电单体、单体容纳件或供电组件上;所述接触器的常闭触点设置于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上,任一所述温控结构导通,所述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断开,切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线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相变材料为相变温度下发生相变并转变为快离子导体的材料;优选地,所述电阻相变材料包括银离子化合物;优选地,所述银离子化合物包括β

AgI、β

AgI、β

Ag2S或Ag4P2O7,进一步优选为β

AgI或β

Ag2S。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柱状壳体;优选地,所述柱状壳体内设置有柱状空腔;优选地,所述柱状空腔的直径≤1cm;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材质包括玻璃和/或陶瓷。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超温预警和主动安全控制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插入电阻相变材料的引出线;优选地,所述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灿吴明霞黄廷立安仲勋李和顺虞嘉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