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20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0:12
基于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智能组合式避雷器,由一个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避雷器的串联而成,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下绝缘壳体、上、下端法兰构成气体腔体,在腔体内设置有上、下圆台电极构成的主放电间隙,在上、下绝缘壳体之间安装有环状第三电极,环状第三电极具有“斜Z”字型端面,环状第三电极具有与上圆台电极侧平面、下圆台电极分别对应的两个端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省去一般触发型保护间隙的雷电过电压能量耦合复杂触发电路,能够使得带外串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具有比现有间隙避雷器更优良的过电压保护水平,降低外串间隙避雷器的冲击击穿电压,显著提高外串间隙避雷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器的电压保护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电子与通信、高速信息化铁路输电等领域的高性能过电压保护间隙避雷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

技术介绍

[0002]高性能外串间隙的避雷器是交直流输电、高速信息化铁路系统重要的、新型过电压防护器件,国内外外串间隙避雷器的放电间隙大多采用工作在大气环境中,由于大气环境的放电间隙的缺点是脉冲击穿电压高、分散性大,且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在空气湿度较大或雨水天气时,例如10kV输电系统,外串间隙避雷器的过电压保护间隙的间隙距离约在30

50mm,脉冲放电电压达高达100kV,这就对10kV系统电力设备的耐压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110kV输电系统,外串间隙避雷器的过电压保护间隙的间隙距离约在500mm,其脉冲放电电压高达500kV以上。因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雷击时外串间隙避雷器不动作的状况,致使电力设备(诸如,绝缘子)发生击穿(或沿面闪络)而引发电力事故。
[0003]随着电力、高速信息化铁路等的发展需求,对带外串间隙的避雷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要求:(1)外串间隙的交流/直流耐受电压高、而冲击击穿/闪络电压低。(2)外串间隙避雷器有足够强的后续工频或直流电弧抑制能力;(3)外串间隙避雷器有较高的雷电冲击保护水平,与保护对象具有良好的绝缘配合特性。目前,外串间隙避雷器还不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其性能指标还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省去雷电能量的主动耦合触发回路,且还能够提高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电压保护水平,同时又在工程中便于应用的具有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避雷器单元串联而成;
[0006]所述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下绝缘外壳及设置在上、下绝缘外壳两端的上、下端法兰构成的气压为101~103或104~105Pa量级的密闭壳体、或真空度为10
‑1~10
‑5Pa量级的密闭壳体,在上、下绝缘外壳内的上、下端法兰上设置有上、下导流杆,上、下导流杆上安装有端面为圆台型的上、下电极,上、下电极之间构成主放电间隙,在上、下绝缘壳体之间安装有环状第三电极,环状第三电极一端伸出绝缘外壳、位于绝缘外壳内的一端设置有“斜Z”字型的端面,环状第三电极的“斜Z”字型端面具有两个与上电极的圆台型侧平面平行的上金属端面,以及与下电极的圆台型侧平面相对的下金属尖端面,同时在上、下端法兰上位于上、下导流杆周围靠近上、下绝缘外壳内壁上安装有上、下屏蔽罩;
[0007]所述的氧化锌避雷器单元由多个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片串联而成,通过绝缘填充胶固定安装在绝缘伞裙外套中,在串联的电阻片上、下端均设置有通过避雷器上、下法兰与串
联的电阻片电连接的避雷器上、下电极,串联的电阻片外侧安装有绝缘伞裙外套;
[0008]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下电极与氧化锌避雷器的上电极相连,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上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上端相连,氧化锌避雷器的下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下端相连。
[0009]所述的密闭壳体内的介质为空气、氮气、氩气或其混合气体。
[0010]所述的上、下电极的圆台型角度θ1、θ2为15
°
~60
°

[0011]所述的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端面的上金属端面与上电极圆台型侧平面相对应的面积大于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端面的下金属尖端面与下电极圆台型侧面相对应的面积。
[0012]所述的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端面的上金属端平面与上电极圆台型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端面的下金属尖端面与下电极圆台型侧面之间的距离。
[0013]所述的环状第三电极的上金属端平面为圆环状结构,环宽与上电极的圆台型侧面宽度相等。
[0014]所述的上金属端平面圆环状结构的环宽为5

10mm。
[0015]所述的环状第三电极的下金属尖端面为圆环状结构。
[0016]所述的下金属尖端面圆环状结构的环宽为1

3mm。
[0017]本专利技术将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非线性电阻单元串联组成带外串触发型间隙的避雷器,极简易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上、下电极以及环状触发电极密闭在气体或真空环境下,环状触发电极和上、下电极之间的触发电极为一“Z”字体电极,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的上金属端平面与上电极的圆台型侧面平行,而环状第三电极“斜Z”字型的下金属尖端面与下电极的圆台型侧面平行,在雷电过电压作用时,环状第三电极的下金属尖端面与下电极之间分得的脉冲电压远大于第三电极的上金属端平面与上电极之间的脉冲电压,环状第三电极的尖端面与下电极之间率先放电,产生的带电等离子体进入上电极与下电极之间的间隙中,致使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上电极和下电极发生击穿放电,这种结构一方面提高了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结构简单,省去了主动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过电压能量耦合触发电路,非常便于工程化应用,同时又解决了现有间隙避雷器电压保护水平差的难点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外串间隙避雷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防护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环状第三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氧化锌避雷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2]1、上绝缘外壳,2、下绝缘外壳,3、上电极,4、下电极,5、上导流杆5,6、下导流杆6,7、上端法兰7,8、下端法兰,9、环状第三电极,10、上金属端面,11、下金属端面,12、上屏蔽罩,13、下屏蔽罩,14、避雷器上法兰,15、避雷器上电极,16、绝缘伞裙外套,17、电阻片,18、填充胶,19、避雷器下电极,20避雷器下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参见图1,2,本专利技术是由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避雷器单元串联而成的组合式避雷器;
[0025]所述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下绝缘外壳1、2及设置在上、下绝缘外壳1、2两端的上、下端法兰、7、8构成的气压为101~103或104~105Pa量级的密闭壳体或者是真空度为10
‑1~10
‑5Pa量级的密闭壳体,密闭壳体内的气体介质为空气、氮气、氩气或其混合气体。在上、下绝缘外壳1、2内的上、下端法兰7、8上设置有上、下导流杆5、6,上、下导流杆5、6上安装有端面为圆台型的上、下电极3、4,上、下电极3、4之间构成主放电间隙,在上、下绝缘壳体1、2之间安装有环状第三电极9,环状第三电极9一端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其特征在于:由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避雷器单元串联而成;所述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下绝缘外壳(1、2)及设置在上、下绝缘外壳(1、2)两端的上、下端法兰(7、8)构成的气压为101~103或104~105Pa量级的密闭壳体、或真空度为10
‑1~10
‑5Pa量级的密闭壳体,在上、下绝缘外壳(1、2)内的上、下端法兰(7、8)上设置有上、下导流杆(5、6),上、下导流杆(5、6)上安装有端面为圆台型的上、下电极(3、4),上、下电极(3、4)之间构成主放电间隙,在上、下绝缘壳体(1、2)之间安装有环状第三电极(9),环状第三电极(9)一端伸出绝缘外壳、位于绝缘外壳内的一端设置有“斜Z”字型的端面,环状第三电极(9)的“斜Z”字型端面具有两个与上电极(3)的圆台型侧平面平行的上金属端面(10),以及与下电极(4)的圆台型侧平面相对的下金属尖端面(11),同时在上、下端法兰(7、8)上位于上、下导流杆(5、6)周围靠近上、下绝缘外壳(1、2)内壁上安装有上、下屏蔽罩(12、13);所述的氧化锌避雷器单元由多个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片(17)串联而成,通过绝缘填充胶(18)固定安装在绝缘伞裙外套中,在串联的电阻片(17)上、下端均设置有通过避雷器上、下法兰(14、20)与串联的电阻片(17)电连接的避雷器上、下电极(15、19),串联的电阻片外侧安装有绝缘伞裙外套(16);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下电极与氧化锌避雷器的上电极相连,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上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上端相连,氧化锌避雷器的下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下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极简易结构的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闭壳体内的介质为空气、氮气、氩气或其混合气体,也可以是真空介质环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晋茹姚学玲陈景亮吴奕衡乐杨晶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