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具有防污结构的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852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32
一种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由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与氧化锌避雷器组合而成的可控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分为固定避雷器和可控避雷器两部分,表面触发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与避雷器的可控部分并联连接。当输配电网中出现的雷电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型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自动动作,从而将避雷器中的避雷器可控部分短路,从而达到限制整个避雷器两端过电压幅值的目的。当发生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时,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自动动作,将避雷器的可控部分短接,使得操作过电压或冲击残压显著降低到固定部分的冲击残压值。降低到固定部分的冲击残压值。降低到固定部分的冲击残压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具有防污结构的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高速信息化铁路输电等领域的可控避雷器,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具有防污结构的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

技术介绍

[0002]过电压防护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输配电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过电压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电力设备的选型、制造技术和工程费用,其中,操作过电压更是电力系统绝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雷电过电压的保护水平也是避雷器的主要性能评价指标,对电力设备的绝缘水平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受到氧化锌避雷器技术性能的制约,在现有特高压线路中通常通过常规避雷器和断路器加装合闸电阻的联合作用了限制系统操作过电压的水平,但是,由于断路器加装合闸电阻存在结构负载、运行可靠性不高以及经济性差等缺陷。因此,诸多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开关的可控避雷器的概念,并在电力领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工程应用。
[0003]复合避雷器中的控制间隙最早采用不可控的间隙,可控部分依靠并联间隙的自击穿来实现,但由于自击穿间隙工作的分散性,存在不能限制雷电或超过过电压的知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氧化锌避雷器和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所述的氧化锌避雷器包括串联连接的固定避雷器和可控避雷器,可控避雷器与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并联;所述的固定避雷器的上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上端相连,所述的可控避雷器的下电极与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下端相连;所述的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是一个具有环状触发电极的触发型表面放电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绝缘壳体(1)、下绝缘壳体(2)、上端法兰(5)和下端法兰(6)构成的气压为100~103Pa或者104~5
×
105Pa的密闭腔体或真空度为10
‑1~10
‑5Pa的密闭腔体,在腔体内设置有通过上、下导流杆(11、12)安装在上、下端法兰(5、6)上的上电极(3)和下电极(4),上电极(3)和下电极(4)之间构成放电间隙,在上绝缘壳体(1)和下绝缘壳体(2)之间安装有环状触发电极(7),环状触发电极(7)有一伸出的连接端子,用于连接雷电感应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通过主动耦合触发电路耦合过来的雷电能量,环状触发电极(7)与下电极(4)之间安装有起绝缘隔离作用的环状表面放电绝缘介质材料(8),环状触发电极(7)覆盖在环状表面放电绝缘介质材料(8)的上表面,环状触发电极(7)、环状表面放电绝缘介质材料(8)和下电极(4)之间构成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表面放电触发器即形成表面闪络放电界面(10),下电极(4)的上表面低于环状表面放电绝缘介质材料(8)的上表面,表面闪络放电界面(10)与下电极(4)的上表面垂直或成锐角,同时在上电极(3)、下电极(4)周围的上绝缘壳体(1)内安装有屏蔽罩(9);在可控避雷器与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之间连接有自动能量耦合触发电路,自动能量耦合触发电路是一个二端口网络电路,其输入端口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可控避雷器、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上、下电极相连接,其输出二端口分别与具有防脉冲电弧污染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环状触发电极和下电极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学玲雷望龙孙晋茹陈景亮乐杨晶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