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950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及一插座,所述插头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分成相互平行的两排,且每排信号端子的两端各设有一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宽度,且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0.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板对板电连接器通过改善信号端子和电源信号端子的布局以改善信号的传输品质,提高了电源端子的载流能力,同时又降低了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影响。又降低了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影响。又降低了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对板(Board to Board)电连接器是电子产品中常用的一种连接器,其用于将两个电路板建立电性连接,其通常包括插头和插座,其分别焊接在两个电路板上,通过两者的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通信连接。一般来说,板对板电连接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其往往采用纵长形的结构,内部的导电端子排列呈两排,且随着对信号传输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应用场景下要求电连接器配备更多的导电端子或者要求其传输更加高频的信号,而这种情况下导电端子之间十分容易产生信号干扰,这就对现有的电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现有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缺少相应的控制手段,其导电端子之间往往间距较近,排列密集,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干扰,而且也无法承载较大的电流(5A或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信号传输能力或传输品质不佳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分成相互平行的两排,且每排信号端子的两端各设有一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宽度,且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0.5mm。
[0005]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0.5mm。
[0006]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总数为100根或以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对纵向侧壁及一对横向端壁,所述纵向侧壁和所述横向端壁一体相连并共同围成一狭长型的对接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纵向侧壁设有一长条形的承载部及位于承载部外侧的长条形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相较于所述承载部呈向外凸出状。
[0009]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一倒U型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上且暴露于承载部的内外侧表面,且接触臂的末端固定于所述台阶部上。
[0010]进一步地,每一横向端壁设有内壁、外壁及介于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固定槽,所述外壁位于所述内壁的外侧,且外壁上开设有一槽口,该槽口向内贯通所述固定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槽朝竖直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的顶面,并且朝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的左侧面及右侧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屏蔽件,所述屏蔽件为一长条形金属薄板,其呈竖立设置于两排信号端子之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板对板电连接器通过改善信号端子和电源信号端子的布局以改善信号的传输品质,提高了电源端子的载流能力,同时又降低了电源端子与信
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影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组合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俯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6为本技术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头100及插座600,所述插座600与插头100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两者相互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的电性导通。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插头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信号端子20和若干电源端子3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两端的固定件40以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0内的屏蔽件50。以下详细描述插头100的各个部件。
[0022]所述绝缘本体10呈纵长形,其设有一纵长形的左侧壁11、一纵长形的右侧壁12、连接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一对端壁13以及一底壁14,所述左侧壁11、右侧壁12、端壁13及底壁14彼此一体成型且共同围成一纵长形的插接槽15,其中,所述左侧壁11和所述右侧壁1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一对端壁13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纵向两端,且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上均设有若干纵向排列的容纳槽16及位于容纳槽16两端的加宽槽17,分别用于收容所述若干信号端子20和所述电源端子30。所述端壁13的顶面高于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顶面,且所述端壁13内设有容纳所述固定件40的卡槽(未图示),且端壁13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一缺口18,以使端壁13内的固定件40可以暴露在该缺口18内。所述底壁14设有向上凸起的对接部19,所述对接部19呈纵长形,其位于所述插接槽15内并沿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对接部19的两侧分别面向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内壁面,所述对接部19的两端则分别面向所述端壁13的内壁面,另外,所述对接部19设有一细长型的狭槽190,用于容纳所述屏蔽件50,所述狭槽190自所述对接部19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形成于所述对接部19的顶面。
[0023]所述若干信号端子20分别分布在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上的容纳槽16内,从而分成左排信号端子20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每一信号端子20设有一U型接触臂21及自U型接触臂21一侧延伸出的固持臂22,所述U型接触臂21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凸部23,该两个接触凸部23分别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用于夹持住对接端的电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其中一个接触凸部23自所述对接部19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另一个接触凸部23自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所述固持臂22的底部水平弯折并延伸出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形成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脚24。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与所述右排信号端子202相对于所述对接部19呈对称设置。
[0024]所述若干电源端子30分布于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的纵向两端以及所述右排信号
端子202的纵向两端,从而使得两排信号端子20的纵向两端均配备有电源端子30。所述电源端子30的结构与所述信号端子20相同,但其宽度比所述信号端子20更宽,用于传输较大的电流,因而其收容在所述加宽槽17内。
[0025]所述固定件40设有一U型主体部41、自U型主体部41的底边向外弯折延伸出的焊接部42以及自U型主体部41的底边向内弯折延伸出的弹臂43。所述主体部41设有一基部410及自基部410两端垂直弯折而成的侧部411,所述基部410的顶边设有卡持于绝缘本体10端壁13内的凸起412,所述基部410的底边延伸出向上凸伸的所述弹臂43,所述焊接部42自所述侧部411的底边向外弯折延伸而成,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上。所述弹臂43位于所述端壁13的缺口18内并凸伸出所述缺口18而进入了所述插接槽15内,用于对对接端电连接器施加夹紧力。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及一插座,所述插头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电源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分成相互平行的两排,且每排信号端子的两端各设有一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宽度,且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0.5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0.5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总数为100根或以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设有一对纵向侧壁及一对横向端壁,所述纵向侧壁和所述横向端壁一体相连并共同围成一狭长型的对接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侧壁设有一长条形的承载部及位于承载部外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芹包金平吴永发吴祝平方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