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过负荷保护断路器,目的在于改进传统断路器的结构,使减少零部件、简化组装工序和降低技术难度。由壳体,基座,两金属导片,金属片,由导管、压钮、弹簧构成的手动复位机构和栓锁元件组装构成。两导片通过其上的插榫和卡槽插置嵌置于基座相应位置处的槽孔和嵌槽中定位,一侧导片侧向突伸的突缘受压钮侧面导槽的导向限位,压钮穿过与壳体一体的导管置于基座的压钮槽中,壳体与基座为内外套合式组装。(*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紧急保护装置,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过负荷保护断路开关,在出现过电流时可自动释放。一般来说,电线短路和过负荷使用是造成用电事故的两大原因,其保护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线路和在电源回路中加装适当的紧急保护装置等。传统的电路保护措施大多为串接保险丝,虽可达到适当保护的目的,但由于保险丝是以熔断方式中断电源供应的,当排除故障后,还需更换保险丝以重新接通电路。有一种可重复使用、不必作更换操作的过电流断路器,利用一金属片配合二金属导片形成串联导通结构,当电流过大时,电路产生的高热使金属片变形,形成断路保护状态,待故障排除后,通过手动复位机构储存机械能,而使金属片与二金属导片重新接通,恢复电源供给。该过电流断路器的设计除可实现安全保护外,并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从而逐渐取代了传统保险丝在电路紧急保护中的地位。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上述过电流断路器的实施例结构,也是目前传统的过电流断路器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上、下壳体10、11,导管18,二导片20、21,一金属片26,压钮30,弹簧32及必要的栓锁固定件等。下壳体11中央位置处有装设压钮30及弹簧32的压钮容置槽12,容置槽12前缘有沟槽13以套设导管18,容置槽12两侧则分别形成导片凹槽14、15,并具有栓孔16、17以容设并固定二导片20、21。上壳体10配合下壳体11设计,使上、下壳体盖合时可对内部构件进行包覆保护。导片20前端枢设一接触点22,另一导片21前端则有压纹23。装配时将二导片20、21分别容设于下壳体11两侧的导片凹槽14、15中并以铆钉24、25固定。将弹簧32套设于压钮30内并装设于压钮容置槽12内,令压钮30横向延伸的隔片31覆于一侧导片20上缘。于金属片26一端朝下枢设一接触点27,将该金属片26覆于压钮30上方而两端分别接触导片20、21。金属片26上装设的接触点27与导片20上装设的接触点22为活动接触,而金属片26另一端则通过定位块28以点焊方式与导片21的压纹部位23形成固定接触,再将导管18套在压钮30上并令其上的卡缘19嵌于容置槽12前缘的沟槽13内而固定,最后盖合上壳体10并以螺栓或铆钉33锁固上、下壳体10、11。将图1所示结构的断路器串接在电源回路中,其过流保护作用是在正常工作状态时,金属片26与导片20、21成导通状态,压钮30压缩弹簧32并通过隔片31受阻于金属片26、导片20的接触点27、22的后方而定位,当电路发生异常而导致过电流时,产生的高热促使金属片26变形,其自由端的接触点27脱离导片20的接触点22,此时压钮30的限位力消失,弹簧32的回复力向外推送压钮,导管18的导向限制作用使压钮30不致脱离本体。此时压钮30的隔片31恰位于导片20接触点22与金属片26接触点27间,不导电的压钮30隔绝金属片26与导片20,形成断路状态,实现安全保护,排除电路故障后,手动按压压钮30,弹簧32再度被压缩,压钮30的隔片31脱离金属片26与导片20的接触位置,瞬间金属片26即被吸附而重新与导片20形成导通状态。上述传统过电流断路器的结构设计有诸多缺点,包括1.所需零部件太多,如图1所示由16个零部件进行整体组装,耗费工时及成本,经济效益低;2.置于下壳体导片凹槽中的二导片,没有固定装置使其定位,完全利用铆钉铆固,操作中不仅需注意栓孔的位置对应,同时在小物件上作铆固,技术难度较大,且受限于下壳体的结构设计,容易损伤下壳体;3.套管与下壳体成分离式组装结构,不仅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在将套管套在压钮上时,由于需提高压钮才能使套管的卡缘顺利地嵌于压钮容置槽前缘的沟槽中而定位,操作中会往上扳动金属片,不但易损伤其结构,而且施加于金属片与导片固定端点的作用力会影响其结合的牢固性,甚至使二者脱离;4.组装过程中多处使用铆钉固定,铆钉一经铆固即不易分解,使废品增多。本技术的目的是对图1所示的过电流断路器作结构改进设计,使减少零部件,简化组装工序,进而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的过电流断路器,由壳体,容置于壳体内、含压钮容置槽的基座,定位于基座水平基板上的两金属导片,位于两金属导片间与两金属导片分别成固定及活动串接状态的金属片,由套设压钮的导管、置于所述金属片下方带隔片的压钮、弹簧构成的手动复位机构和栓锁元件组装构成,其特征在于1)所述套设压钮的导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2)所述基座压钮容置槽两侧的水平基板上有槽孔,所述基座后侧板上缘两侧开设有卡槽;3)所述金属导片上有插入所述基座槽孔中的插榫和嵌置入所述基座卡槽中的嵌槽;4)所述压钮侧面开设有导槽,所述一金属导片的前缘内侧延伸有受压钮导槽导向、限位的突缘。本技术将传统断路器结构由上下壳体盖合的组装方式改为由壳体与基座的内外套合方式,在导片与基座的结合方面改铆固方式为插设嵌置定位方式,并令套管与壳体成一体结构,可简化压钮容置槽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零部件,除可节省材料简化生产工艺外,并可有利于组装,导片上的插榫和卡槽与基座上对应位置处的槽孔及嵌槽分别插设嵌置定位,免去铆钉的使用,可简化零部件并降低装配难度,压钮侧面开设的导槽配合对应侧导片侧向突伸的突缘实现导向及限位,以防止弹簧跳脱,容置于壳体上导管内的压钮受外力作用可作前后弹压动作。附图1.传统结构过电流断路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2.改进结构过电流断路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3.图2所示过电流断路器壳体内零部件的装配立体示意图图1说明前已述及不再赘述。参见图2和图3,改进结构的过电流断路器包含一壳体40,一基座42,二导片52、53,金属片64,压钮60,弹簧63及栓锁元件。壳体40配合基座42的后侧板形成封闭状态,以螺栓或铆钉67锁固壳体40与基座42。壳体40的前侧延伸成导管41供套设压钮60,壳体40的后侧则为开放槽口供置入基座42,壳体40的上、下缘设栓孔68。基座42由水平基板43及纵向后侧板44组成,水平基板43中央部位形成压钮容置槽45以装设压钮60和弹簧63。压钮容置槽45后侧由后侧板44延伸二肋板46以对弹簧63形成夹持定位。压钮容置槽45两侧的基板43上各有槽孔47、48,并成对应状态,基板43下缘面与槽孔47、48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49。基座42后侧板44上缘两侧各对应开设卡槽50、51,该槽孔47、48与卡槽50、51是供导片52、53插置嵌置定位的。二导片52、53为前低后高的阶状片体,两导片前部内侧相对位置处向下延伸一插榫54、55,两导片后部高低阶面的外侧位置处向内形成一嵌槽56、57,导片插榫54、55及嵌槽56、57分别与基座槽孔47、48及卡槽50、51对应,使导片52、53固设于基座42上,一侧导片53的前缘内侧位置侧向突伸一突缘58,以对压钮60形成导向限位。压钮60的后侧下方为弹簧63的容置空间,其上缘一侧形成有隔片61,而另一侧则开设导槽62,以供导片53侧向突伸的突缘58容置,起导向和限位作用。上述各部件在装配时,先将压钮60及弹簧63套设于基座42的容置槽45内,金属片64一端通过定位块65以点焊方式与一侧导片53的压纹部分69形成固定接触,金属片64另一端则通过接触点66与导片52的接触点59形成活动接触,将二导片52、53及金属片64置于基座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电流断路器,由壳体,容置于壳体内、含压钮容置槽的基座,定位于基座水平基板上的两金属导片,位于两金属导片间与两金属导片分别成固定及活动串接状态的金属片,由套设压钮的导管、置于所述金属片下方带隔片的压钮、弹簧构成的手动复位机构和栓锁元件组装构成,其特征在于:1)所述套设压钮的导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2)所述基座压钮容置槽两侧的水平基板上有槽孔,所述基座后侧板上缘两侧开设有卡槽;3)所述金属导片上有插入所述基座槽孔中的插榫和嵌置入所述基座卡槽中的嵌槽;4)所述压钮侧面开设有导槽,所述一金属导片的前缘内侧延伸有受压钮导槽导向、限位的突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维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维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