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包括罩体、环形垫、环形气囊、呼吸管、系带环、单向充气阀、负压吸引管、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密封帽操作孔、四叶单向活瓣、操作孔塞、负压帽、采样管帽、内镜操作孔管和内镜密封帽,所述罩体底部周边设置有与罩体一体成型的环形垫,所述环形垫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和罩体一体成型,所述环形气囊上置有单向充气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漏气的可能性,更加安全可靠;贴合面部的紧密性好;防止患者呼出气体弥散;能够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持续吸出;能够进行主流式呼末二氧化碳以及呼末吸入麻醉气体浓度监测,进行吸入麻醉诱导判定与调节吸入麻醉深度及早发现患者通气功能下降。节吸入麻醉深度及早发现患者通气功能下降。节吸入麻醉深度及早发现患者通气功能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广泛应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实现。无痛胃肠镜检查全凭静脉麻醉诱导诊疗过程中低氧发生率超过8%,呼吸暂停见于25~40%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时存在以下缺点:
①
呼吸、循环、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
②
可控性不如吸入麻醉药;
③
药物代谢受肝肾功能影响;
④
依体重计算用药不科学;
⑤
个体差异较大;
⑥
无法连续监测血药浓度变化。
[0003]吸入麻醉诱导往往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的患者。吸入麻醉药的药效作用全面、给药途径简便易行、具有诱导、苏醒迅速、麻醉深度易于调控,在体内分解代谢较少,大多数可经气道以原型排出,对呼吸道无刺激、血流动力学及心血管系统稳定等优点。
[0004]现有无痛内镜面罩在实施门诊无痛内镜操作时不能防止患者呼出气体弥散,不能通过检测呼末二氧化碳浓度来及早发现患者通气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到对门诊无痛患者低氧状态的监测和早期干预。
[0005]现有无痛内镜面罩由于不能防止患者呼出气体弥散,在实施吸入麻醉诱导时不能防止吸入麻醉药物弥散,也不能有效监测吸入麻醉时患者呼气末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影响了吸入麻醉诱导行门诊无痛胃肠镜诊疗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其用于门诊无痛胃肠镜诊疗吸入麻醉诱导,防止行胃肠镜诊疗操作时吸入麻醉气体弥散、避免常规内镜面罩行内镜检查时因患者呼出气体弥散影响医务人员和周围环境,交叉感染,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的内镜面罩。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环形垫、环形气囊、呼吸管、系带环、单向充气阀、负压吸引管、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密封帽操作孔、四叶单向活瓣、操作孔塞、负压帽、采样管帽、内镜操作孔管和内镜密封帽,所述罩体底部周边设置有与罩体一体成型的环形垫,所述环形垫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和罩体一体成型,所述环形气囊上置有单向充气阀,所述罩体上设置有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所述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口部置有采样管帽,所述内镜操作孔管置于罩体中间位置,所述内镜密封帽置于内镜操作孔管外端,所述内镜密封帽上置有密封帽操作孔,所述密封帽操作孔内置有操作孔塞,所述内镜操作孔管内端设置有四叶单向活瓣,且位于内镜密封帽下方,所述四叶单向活瓣由四个交错叠加的硅胶密封片构成;所述内镜操作孔管中间位置设置有负压吸引管,所述负压吸引管口部置有负压帽,所述罩体一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呼吸管;
[0009]优选地,所述罩体的外边缘设置有四个系带环。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麻醉面罩的主体结构为一体成型,不用胶粘剂、无刺激、无皮肤致敏性,且减少了漏气的可能性,更加安全可靠;2、通过环形气囊贴合患者面部,并且设置系带环能够加装系带固定,贴合面部的紧密性好;3、通过四叶单向活瓣使内镜进出时始终保持该通道的密闭状态,防止患者呼出气体弥散;同时增设的负压吸引管可以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持续吸出,排放至废气废水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4、通过单向阀可向气囊充气、放气;可随时连接呼吸机管路与球囊呼吸器,使用方便;5、可通过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连接呼末二氧化碳监测采样管以及麻醉气体监测仪采样管进行呼末二氧化碳以及呼末吸入麻醉气体浓度监测,进行吸入麻醉诱导判定与调节吸入麻醉深度及早发现患者通气功能下降,从而进行对门诊无痛内镜诊疗患者低氧状态的监测和早期干预;6、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设置于面罩罩体可以进行主流式二氧化碳及麻醉气体采样,以保证呼末二氧化碳及呼末吸入麻醉气体浓度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的立体结构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四叶单向活瓣处的俯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四叶单向活瓣处的仰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内镜操作孔管处内镜密封帽与四叶单向活瓣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内镜密封帽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罩体1、环形垫2、环形气囊3、呼吸管4、系带环5、单向充气阀6、负压吸引管7、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8、密封帽操作孔9、四叶单向活瓣 10、操作孔塞11、负压帽12、采样管帽13、内镜操作孔管14、内镜密封帽15、系带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
‑
6所示,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包括罩体1、环形垫2、环形气囊3、呼吸管4、系带环5、单向充气阀6、负压吸引管7、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8、密封帽操作孔9、四叶单向活瓣10、操作孔塞11、负压帽12、采样管帽13、内镜操作孔管14和内镜密封帽15,所述罩体1底部周边设置有与罩体1一体成型的环形垫2,所述环形垫2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气囊
3,所述环形气囊3和罩体1一体成型,所述环形气囊3上置有单向充气阀6,所述罩体1上设置有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8,所述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 8口部置有采样管帽13,所述内镜操作孔管14置于罩体1中间位置,所述内镜密封帽15置于内镜操作孔管14外端,所述内镜密封帽15上置有密封帽操作孔9,所述密封帽操作孔9内置有操作孔塞11,所述内镜操作孔管14内端设置有四叶单向活瓣10,且位于内镜密封帽15下方,所述四叶单向活瓣10 由四个交错叠加的硅胶密封片构成;所述内镜操作孔管14中间位置设置有负压吸引管7,所述负压吸引管7口部置有负压帽12,所述罩体1一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呼吸管4;
[0022]进一步,所述罩体1的外边缘设置有四个系带环5。
[0023]使用时,通过单向充气阀6对环形气囊3充气,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无痛内镜麻醉面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环形垫、环形气囊、呼吸管、系带环、单向充气阀、负压吸引管、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密封帽操作孔、四叶单向活瓣、操作孔塞、负压帽、采样管帽、内镜操作孔管和内镜密封帽,所述罩体底部周边设置有与罩体一体成型的环形垫,所述环形垫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和罩体一体成型,所述环形气囊上置有单向充气阀,所述罩体上设置有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所述呼末二氧化碳采样管连接头口部置有采样管帽,所述内镜操作孔管置于罩体中间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骥,方伟武,徐学武,孙茗,吕砚,赵琳,李连勇,钟长青,王晓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