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拉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24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用拉紧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盖与后盖,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用以驱动所述驱动杆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驱动杆包括左旋丝杆及右旋丝杆,所述左旋丝杆和所述右旋丝杆是通过中间一体连接有的转轴相连接,所述驱动杆为横向且对称的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传动外壳内,所述传动外壳内可内外移动的卡接有驱动件。本两用拉紧器采用两种拉紧方式,即可采用拨爪型也能采用转动型,可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多样的选择,能有效提高效率,操作简单,使用更加方便。使用更加方便。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用拉紧器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用拉紧器。

技术介绍

[0002]拉紧器是使用在物体的运输、移动、装运或者仓储时的固定功能,它们具有锁紧后,不会脱落,安全可靠,保护物体不受损伤的作用;目前市面上的拉紧器结构单一,采用的大多是拨爪型或者转动型,而不能根据物体自身所处的环境而采用不同的拉紧方式,从而造成使用不便,降低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拉紧器构造单一,从而提供了一种两用拉紧器。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两用拉紧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盖与后盖,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用以驱动所述驱动杆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驱动杆包括左旋丝杆及右旋丝杆,所述左旋丝杆和所述右旋丝杆是通过中间一体连接有的转轴相连接,所述驱动杆为横向且对称的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传动外壳内,所述传动外壳内可内外移动的卡接有驱动件,所述驱动杆为可旋转的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内壁并将所述驱动件向外推出或向里收紧,所述驱动件连接有吊环组件,所述吊环组件用以连接需要拉紧或放松的物体。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为横向且对称的安装于壳体的传动外壳内,传动外壳内还卡接有可内外移动的驱动件,驱动杆为可旋转的连接在驱动件内壁,并在传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驱动杆在驱动件内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将驱动件向外推出或向里收紧,由于驱动杆是一端为左旋丝杆,另一端为右旋丝杆,从而两端的驱动件会在传动外壳内按相离的方向或相合的方向推出或收紧,从而带动与驱动件相连接的吊环组件,以实现对所需要拉紧的物体进行拉紧或放松。
[0007]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链轮及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套接于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穿接有的主轴上,所述主动链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主动轮及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套接于所述主轴的前端并置于所述前盖的端面,所述第二主动轮套接于所述主轴的后端并置于所述后盖的端面,所述从动链轮固定于所述转轴的轴面,所述转轴的轴面上还套有过渡轮,所述两个主动链轮的表面、所述从动链轮的表面及所述过渡轮的表面嵌绕有相互联动的链条。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盖与后盖之前穿接有主轴,主轴上套接有两个独立的主动链轮,主轴的前端为第一主动轮并置于前盖的端面,主轴的后端为第二主动轮并置于后盖的端面,两个主动链轮的表面嵌接有相互联动的链条,而且链条还相互联动的嵌接于固定于转轴轴面上的从动链轮的表面及套接于转轴轴面上的过渡轮的表面,从而用扳手逆
时针或顺时针的扳动第一主动轮或第二主动轮,均可带动固定在转轴轴面上的从动链轮转动,从而带动驱动杆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而过渡轮也会在链条的联动下转动,但过渡轮的转动不会带动驱动杆,驱动杆的转动只由与之相固定的从动链轮带动,过渡轮只是起到链条在转动时的导向,防止链条与驱动杆摩擦而造成驱动杆损坏,降低使用寿命。
[0009]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主动轮及第二主动轮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为套接在所述主轴上,所述隔板的一端面设有拉紧棘轮爪,所述隔板的另一端面设有放松棘轮爪,所述拉紧棘轮爪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上设有的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放松棘轮爪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上设有的第一齿轮的相啮合,所述隔板设置在手控手柄内,所述手控手柄为可拨动的套接在所述两个主动链轮上并置于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主动链轮上套接有手控手柄,并通过手控手柄内的隔板套接在主轴上,隔板是处于第一主动轮及第二主动轮之间,面向第一主动轮的隔板端面上设有拉紧棘轮爪,拉紧棘轮爪与第一主动轮上的第二齿轮相啮合,面向第二主动轮的隔板端面上设有放松棘轮爪,放松棘轮爪与第二主动轮上的第一齿轮相啮合,在未扳动任意棘轮爪时,均不会与相对应的齿轮相啮合,人面向前盖方向,当要对物体进行拉紧时,将拉紧棘轮爪向左扳动,使之与第一主动轮上的第二齿轮相啮合,同时反复上提手控手柄,从而带动第一主动轮逆时针旋转,并通过链条对从动链轮及过渡轮进行联动,拉动两边的驱动件按相合的方向收紧,以实现对物体的拉紧;当要对物体进行放松时,将放松棘轮爪向右扳动,使之与第二主动轮上的第一齿轮相啮合,同时反复上提手控手柄,从而带动第二主动轮顺时针旋转,并通过链条对从动链轮及过渡轮进行联动,推动两边的驱动件按相离的方向推出,以实现对物体的放松。
[0011]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从动链轮包括与之一体连接的辅助轮,所述辅助轮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驱动杆开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一致的第二通孔,所述从动链轮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内穿接的卡销固定在所述驱动杆上。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动链轮一体连接有辅助轮,辅助轮上开有第一通孔,并与驱动杆上开有的第二通孔相一致,在卡销的固定下使得从动链轮固定在驱动杆上,从而从动链轮动则驱动杆动,并提高了旋转的稳定。
[0013]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紧棘轮爪上开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内搭接有第一弹簧组件,所述第一弹簧组件卡接于所述手控手柄上开有的第一凹槽内,所述放松棘轮爪上开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内搭接有第二弹簧组件,所述第二弹簧组件卡接于所述手控手柄上开有的第二凹槽内。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组件为一端卡在手控手柄的凹槽内,另一端为搭接在棘轮爪上开有的开口内,从而在扳动及复位棘轮爪时起到定位的作用。
[0015]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外壳的表面套接有手臂套。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使用时保护传动外壳不被划伤,并能提高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性。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两用拉紧器采用两种拉紧方式,即可采用拨爪型也能采用转动型,可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多样的选择,能有效提高效率,操作简单,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两用拉紧器的整体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拆去壳体和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手控手柄及传动组件的正视结构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手控手柄及传动组件的后视结构图。
[0024]其中包括:1、壳体;11、前盖;12、后盖;13、传动外壳;131、手臂套;14、驱动件;15、吊环组件;16、主轴;2、驱动组件;21、驱动杆;211、第二通孔;212、卡销;22、传动组件;221、主动链轮;2211、第一主动轮;22111、第二齿轮;2212、第二主动轮;22121、第一齿轮;222、从动链轮;2221、辅助轮;2222、第一通孔;223、过渡轮;224、链条;225、手控手柄;2251、隔板;22511、拉紧棘轮爪;225111、第一开口;225112、第一弹簧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用拉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前盖(11)与后盖(12),所述前盖(11)与所述后盖(12)之间安装有驱动组件(2),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杆(21)及传动组件(22),所述传动组件(22)用以驱动所述驱动杆(2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驱动杆(21)包括左旋丝杆及右旋丝杆,所述左旋丝杆和所述右旋丝杆是通过中间一体连接有的转轴相连接,所述驱动杆(21)为横向且对称的安装于所述壳体(1)的传动外壳(13)内,所述传动外壳(13)内可内外移动的卡接有驱动件(14),所述驱动杆(21)为可旋转的连接于所述驱动件(14)的内壁并将所述驱动件(14)向外推出或向里收紧,所述驱动件(14)连接有吊环组件(15),所述吊环组件(15)用以连接需要拉紧或放松的物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拉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2)包括主动链轮(221)及从动链轮(222),所述主动链轮(221)套接于所述前盖(11)与所述后盖(12)之间穿接有的主轴(16)上,所述主动链轮(221)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主动轮(2211)及第二主动轮(2212),所述第一主动轮(2211)套接于所述主轴(16)的前端并置于所述前盖(11)的端面,所述第二主动轮(2212)套接于所述主轴(16)的后端并置于所述后盖(12)的端面,所述从动链轮(222)固定于所述转轴的轴面,所述转轴的轴面上还套有过渡轮(223),所述两个主动链轮(221)的表面、所述从动链轮(222)的表面及所述过渡轮(223)的表面嵌绕有相互联动的链条(2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两用拉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轮(2211)及第二主动轮(2212)之间设有隔板(22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昌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九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