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184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包括:固定部,锁固于电器设备的面板内侧;可动部,具有一容纳口,以嵌入无熔丝开关的一可轴转把手;传动部,与可动部相连结;及一手动部,位于面板外侧且具有锁固于面板的第一衔接组件及与传动部连接的第二衔接组件,第一衔接组件为手动部转动支点,第二衔接组件沿第一滑槽移动。调整手动部带动传动部及可动部移动使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定位于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以使无熔丝开关断路或导通。(*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尤指一种应用于通讯电源供应系统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无熔丝开关(circuit breaker)通常具有一可轴转的把手(pivot handle),以便以手动切换于导通与断路位置。所述可轴转把手是连接于无熔丝开关内部一以弹簧驱动的可动接点,当可轴转把手切换至导通位置时,可动接点闭合使电路导通,当可轴转把手切换至断路位置时,可动接点离开使电路断路。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以应用于通讯电源供应系统(Telecom Power System)为例,无熔丝开关10通常设置在一机壳内(未显示),而可轴转把手11则由机壳一面板的开口(未显示)突出以便手动切换。当此种无熔丝开关暴露于例如酸气多、湿气高的工作场所时,酸气或水分经由所述开口进入无熔丝开关,而损及其内部组件,并且还有造成短路之虞。其次,通讯电源供应系统所使用的电源是为低电压(例如100伏特以下)、高电流(例如500安培以上),因此必须使用多极(multipole)的无熔丝开关(图1为六极的无熔丝开关),故伴随着极大的弹力;另外,把手11的施力臂太短,故需以极大的力量才足以扳动,使用上相当不便,即使可通过增长把手11宽度以提高施力臂长度,但此意味着把手露出机壳外的长度变长,造成碰触后误拉把手11的缺点,且过长的把手制作成本也高。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使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位于机壳内部,以避免曝露于不良环境造成无熔丝开关内部组件损坏的缺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以利使用者操作,以省力地扳动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本技术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应用于一电器设备,它包括一固定部,锁固于所述电器设备的一面板内侧;一可动部,具有一容纳口,以嵌入所述无熔丝开关的一可轴转把手;一传动部,与所述可动部相连结;及一手动部,位于所述面板外侧,且具有一锁固于面板的第一衔接组件,及一与所述传动部连接的第二衔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衔接组件是作为所述手动部转动时的支点,且所述第二衔接组件是沿着一第一滑槽移动;调整所述手动部带动所述传动部及所述可动部移动时,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定位于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以使无熔丝开关断路或导通。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电器设备是为通讯电源供应系统(Telecom Power System)。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电器设备是为所述通讯电源供应系统的配电装置(Power Distribution Unit)。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固定部是为一呈长方形框座。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传动部是包括一横杆、一第一纵杆及一第二纵杆,且所述横杆、所述第一纵杆及所述第二纵杆是以一第三衔接组件相连结,所述第一纵杆、第二纵杆是分别以一第四衔接组件、一第五衔接组件与所述切换机构的可动部及固定部相连结。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衔接组件、所述第二衔接组件、所述第三衔接组件、所述第四衔接组件及所述第五衔接组件是为螺丝(screw)与螺帽(nut)。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衔接组件、所述第二衔接组件、所述第三衔接组件、所述第四衔接组件及所述第五衔接组件是为插梢(bolt)。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固定部上相对于所述无熔丝开关的一可轴转把手的两侧分别设至少一第二滑槽。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可动部对应于所述第二滑槽设第六衔接组件,且所述第六衔接组件沿着所述第二滑槽移动。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六衔接组件是为螺丝(screw)与螺帽(nut)。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六衔接组件是为插梢(bolt)。如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其中所述手动部进一步设一安全插梢,衔接于所述电器设备的面板。本技术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除了手动部露出于机壳外,其余组件及无熔丝开关皆位于机壳内部,故可避免曝露于不良环境造成无熔丝开关内部组件损坏的缺点。本技术是利用转动机壳外的手动部来带动传动部及可转部移动,手动部的施力臂可视需要加以延伸,即可达到省力的目的。为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的多极(multipole)的无熔丝开关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组装图;图3A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定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3C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定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应用于通讯电源供应系统的配电装置的组装图。图2是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组装图,所述切换机构是用以扳动无熔丝开关10的可轴转把手11。本技术的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主要包括一固定部20、一可动部30、一传动部40及一手动部50。手动部50位于电器面板(未显示)外侧,它包括一用以转动的手柄51,手柄51上具有一锁固于面板的第一衔接组件52及一与传动部30连接的第二衔接组件53,其中所述第一衔接组件51是作为所述手动部50转动时的支点,且所述第二衔接组件53是沿着一第一滑槽54移动。传动部40包括一横杆41、二第一纵杆42及二第二纵杆43,其中所述横杆41、所述第一纵杆42及所述第二纵杆43是以一第三衔接组件44相连结,所述第一纵杆42、第二纵杆43分别以一第四衔接组件45、一第五衔接组件46与可动部30及固定部20相连结。当然,第一纵杆42及第二纵杆43也可仅为一组或超过二组。固定部20是为一呈长方形的框座,其上下两侧各设有一连接板21、22,借以利用螺丝与螺帽(未显示)锁固于一电器设备的面板(未显示)。所述固定部20上相对于所述无熔丝开关10的把手11两侧分别设各设二第二滑槽23、24及25、26(当然,两侧各仅设一滑槽亦可),固定部20中央还设一穿口27,使把手11穿过其间。可动部30具有一容纳口31,以嵌入所述无熔丝开关的把手11,且对应于第二滑槽23、24、25、26分别设第六衔接组件33、34、35、36,借以沿着所述等滑槽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衔接组件52、第二衔接组件53、第三衔接组件44、第四衔接组件45、第五衔接组件46及第六衔接组件33-36是为螺丝(screw)与螺帽(nut)的组合,当然也可为插梢(bolt)。图3A、3B及3C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的运作情形。在图3A中,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定位于第一位置(把手11向下),此时无熔丝开关内部呈断路。请看图3B,以第一衔接组件51作为支点,当手动部50的手柄51往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二衔接组件53则沿着第一滑槽54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横杆41往右侧移动及第一纵杆42向垂直方向移动,继而带动可动部30向上移动,因而使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11向上移动。在图3C中,继续转动手柄51,使第二衔接组件53沿着第一滑槽54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熔丝开关的切换机构,应用于一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固定部,锁固于所述电器设备的一面板内侧; 一可动部,具有一容纳口,以嵌入所述无熔丝开关的一可轴转把手; 一传动部,与所述可动部相连结;及 一手动部,位于所述面板外侧,且具有一锁固于面板的第一衔接组件,及一与所述传动部连接的第二衔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衔接组件是作为所述手动部转动时的支点,且所述第二衔接组件是沿着一第一滑槽移动; 调整所述手动部以带动所述传动部及所述可动部移动时,所述无熔丝开关的可轴转把手定位于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以使所述无熔丝开关断路或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荣张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