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及应用该液力端的往复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066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包括:泵体;活塞组件,活动设置在活塞通道内,包括活塞杆以及设于活塞杆上的活塞体;两个组合阀,分别为第一组合阀和第二组合阀;活塞体将活塞通道分隔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工作腔与第一组合阀通道连通,第二工作腔与第二组合阀通道连通,泵体上还具有进液流道、辅助流道以及排液流道,进液流道与第二组合阀的进液腔连通,排液流道与第一组合阀的排液腔连通,辅助流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组合阀的进液腔连通,辅助流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组合阀的排液腔连通。该往复泵液力端能有效达到各工业领域油田的高压力、高压差、高压缩比介质的安全输送,且不易出现泵体的开裂问题。还涉及一种往复泵。还涉及一种往复泵。还涉及一种往复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及应用该液力端的往复泵


[0001]本技术涉及往复泵
,尤其涉及一种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及应用该液力端的往复泵。

技术介绍

[0002]油田在输送高压缩比的油气介质中都属当今难题,在不同的工况应用中,各种设备的功能状况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如:压差大,排出压力高会导致液力端主要件泵体、函体、阀套等产生开裂问题,高压缩比对油田输送油气液介质时就会出现气阻、往复泵运行阀工作失效,泵振动、噪声增大,致使泵效低等问题。不管是单缸、双缸、三缸、五缸的各种往复泵都会存在上述一样的问题。
[0003]在目前的工业领域中,用于输出压力高、压差大、输气液压缩比高时气液混合流体时一般也没有特殊解决的设备,只采用多泵分节压力输送。如,在油田注水或工业领域输送进口压力0.1MPa,出口压力≥40MPa的高压力高压差介质时,为了避免主件的开裂,往往采用分压力等级或由二节泵站输送。在油田输油气工况中由于压缩比超过10,一般的旋转螺杆泵、转子泵、往复泵都达不到输送的要求,由于输油气中压缩比超过8 以上就会出现阀组在启闭中产生气阻滞后、增加泵的振动噪声或无作用低效率运行。一般只好采用接力增压泵来实施,通过多泵增压措施来增加运行成本,增加管理费用。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满足气液混输中高压差、高压缩比的工况要求的往复泵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有效满足气液混输中高压差、高压缩比的工况要求的往复泵的液力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液力端的往复泵。
[0006]本技术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包括:
[0007]泵体,具有相连通的活塞通道和组合阀通道,所述组合阀通道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组合阀通道和第二组合阀通道;
[0008]活塞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活塞通道内,包括活塞杆以及设于活塞杆上的活塞体;
[0009]两个组合阀,分别为第一组合阀和第二组合阀,对应设于第一组合阀通道中和第二组合阀通道中,所述第一组合阀包括共用同一阀座的第一进液阀和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组合阀包括共用同一阀座的第二进液阀和第二排液阀;
[0010]所述活塞杆沿其轴向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活塞体设于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之间,所述活塞体将所述活塞通道分隔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工作腔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连通,所述
泵体上还具有进液流道、辅助流道以及排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第二组合阀的进液腔连通,所述排液流道与所述第一组合阀的排液腔连通,所述辅助流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相对应,并与第一组合阀的进液腔连通,辅助流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相对应,并与第二组合阀的排液腔连通。
[0011]为了保证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能够同步稳定运行,还包括主函体、副函体以及缸套,所述活塞通道沿所述泵体的横向贯穿,所述主函体设于所述活塞通道的后端口上,所述副函体设于所述活塞通道的前端口上,所述缸套设于所述活塞通道内,且夹紧在所述主函体与副函体之间,所述活塞体位于所述缸套内,并与缸套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活塞杆穿设在所述主函体上,并与主函体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活塞杆穿设在所述的副函体上,并与副函体密封配合。
[0012]为了保证活塞通道的密封性,以及避免活塞杆干磨问题,所述主函体与所述第一活塞杆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填料总成,所述主函体上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密封填料总成中供应润滑油的第一油孔,所述副函体与所述第二活塞杆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填料总成,所述副函体上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密封填料总成中供应润滑油的第二油孔。
[0013]为了保证主函体、缸套以及副函体与泵体的牢靠装配,所述主函体的前端面与所述缸套的后端面相抵,所述主函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具有用于连通缸套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组合阀的进液腔的第一缺口槽;
[0014]所述副函体的后端面与所述缸套的前端面相抵,所述副函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具有用于连通缸套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组合阀的进液腔的第二缺口槽。
[0015]上述第一缺口槽以及第二缺口槽可以是孔道、开口槽或其他流道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缸套的内腔(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与上述两个组合阀的进液腔连通,以及保证流量要求即可。
[0016]为了方便在特殊工况下对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进行泄压,所述主函体的前端面上具有第一通液槽,该第一通液槽与所述缸套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泵体上开设有自外部贯通至所述第一通液槽的第一泄压孔道,所述泵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泄压孔道通断的第一放空阀,所述副函体的后端面上具有第二通液槽,该第二通液槽与所述缸套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泵体上开设有自外部贯通至所述第二通液槽的第二泄压孔道,所述泵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泄压孔道通断的第二放空阀。
[0017]为了增大第一组合阀通道以及第二组合阀通道的进液容积,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的内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合阀的进液腔具有第一环形凹槽,该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辅助流道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的内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合阀的进液腔具有第二环形凹槽,该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
[0018]为了简化活塞组件的装配结构并保证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的同轴度,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为分体件,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端部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端部设有第二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从而共同构成所述的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中其中一个的端面上设有定位凸块,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块相适配的定位凹槽。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前后运行时容积变化的一致性,进而保证第一组合阀与第二组合阀的流量输送的均匀性,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的结构相同。
[0019]为了对第一组合阀及第二组合阀进行装配,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与第二组合阀通道均竖向设置,且均向上贯穿所述泵体的顶壁,所述第一组合阀自上而下设于所述的第一组合阀通道中,并由对应设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的上端口位置的第一限位法兰向下压紧在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中,所述第二组合阀自上而下设于所述的第二组合阀通道中,并由对应设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的上端口位置的第二限位法兰向下压紧在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中。
[0020]本技术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上述液力端的往复泵,还包括动力端,所述动力端包括机身、设于机身内的曲轴以及由曲轴带动作径向往复运动的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液力端的活塞杆连接。
[0021]为了将往复泵的动力端的机身与液力端的泵体的同轴装配,保证活塞杆前后往复运行的稳定性,所述液力端包括主函体、副函体以及缸套,所述活塞通道沿所述泵体的横向贯穿,所述主函体设于所述活塞通道的后端口上,所述副函体设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包括:泵体(10),具有相连通的活塞通道(100)和组合阀通道,所述组合阀通道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组合阀通道(11)和第二组合阀通道(12);活塞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活塞通道(100)内,包括活塞杆以及设于活塞杆上的活塞体;两个组合阀,分别为第一组合阀(21)和第二组合阀(22),对应设于第一组合阀通道(11)中和第二组合阀通道(12)中,所述第一组合阀(21)包括共用同一阀座的第一进液阀(211)和第一排液阀(212),所述第二组合阀(22)包括共用同一阀座的第二进液阀(221)和第二排液阀(222);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沿其轴向分为第一活塞杆(31)和第二活塞杆(32),所述活塞体设于第一活塞杆(31)与第二活塞杆(32)之间,所述活塞体将所述活塞通道(100)分隔为第一工作腔(101)和第二工作腔(102),所述第一工作腔(101)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11)连通,所述第二工作腔(102)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12)连通,所述泵体(10)上还具有进液流道(13)、辅助流道(19)以及排液流道(14),所述进液流道(13)与所述第二组合阀(22)的进液腔连通,所述排液流道(14)与所述第一组合阀(21)的排液腔连通,所述辅助流道(19)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11)相对应,并与第一组合阀(21)的进液腔连通,辅助流道(19)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12)相对应,并与第二组合阀(22)的排液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函体(41)、副函体(51)以及缸套(61),所述活塞通道(100)沿所述泵体(10)的横向贯穿,所述主函体(41)设于所述活塞通道(100)的后端口上,所述副函体(51)设于所述活塞通道(100)的前端口上,所述缸套(61)设于所述活塞通道(100)内,且夹紧在所述主函体(41)与副函体(51)之间,所述活塞体位于所述缸套(61)内,并与缸套(61)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活塞杆(31)穿设在所述主函体(41)上,并与主函体(41)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活塞杆(32)穿设在所述的副函体(51)上,并与副函体(51)密封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函体(41)与所述第一活塞杆(3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填料总成(62),所述主函体(41)上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密封填料总成(62)中供应润滑油的第一油孔(42),所述副函体(51)与所述第二活塞杆(3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填料总成(63),所述副函体(51)上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密封填料总成(63)中供应润滑油的第二油孔(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函体(41)的前端面与所述缸套(61)的后端面相抵,所述主函体(4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合阀通道(11)具有用于连通缸套(61)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组合阀(21)的进液腔的第一缺口槽(43);所述副函体(51)的后端面与所述缸套(61)的前端面相抵,所述副函体(51)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合阀通道(12)具有用于连通缸套(6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组合阀(22)的进液腔的第二缺口槽(5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分节增压的往复泵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函体(41)的前端面上具有第一通液槽(44),该第一通液槽(44)与所述缸套(6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泵体(10)上开设有自外部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合力机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