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选华专利>正文

漏电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3889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产生漏电即可迅速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装置,主要依次由火线、上金属片、金属圆柱体、下金属片、负载、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形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负载、地线、线圈、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形成漏电电路,发生漏电时,线圈内有电流通过使铁芯产生磁场并吸引衔铁向上运动,带动上绝缘控制杆移动使金属圆柱体滚入槽口中,从而切断电源,其结构简单合理、反应灵敏可靠、使用方便且寿命长。(*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产生漏电即可迅速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装置。漏电事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大大地影响了使用电器者的人身安全和用电器本身的使用寿命,中国专利局以公告号2209394公开了一种“漏电自动保护化接头”,它主要是在已有的化接头底座上增设漏电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电路,由降压电阻、整流二极管、发光二极管、脱扣器组成,它虽能在漏电时自动切断电源,但因其主要采用了零部件均是电器原件,容易损坏而造成不能对漏电作出反应,此外还存在周期性地间歇供电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安全可靠、反应迅速、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的漏电保护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漏电保护器,由外壳、火线、零线、地线、上金属片、下金属片、金属圆柱体、上绝缘控制杆、下绝缘控制杆、槽口、上支点、下支点、衔铁、铁芯、线圈、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针头、孔所组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上金属片、金属圆柱体、下金属片、负载、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串接形成闭后回路,漏电电路依次由火线、负载、地线、线圈、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形成闭合回路,其中,固定于外壳内的上金属片和下金属片之间有间隙并形成夹角,固定于外壳内的上支点上固定有可相对其转动的上绝缘控制杆,在上绝缘控制杆的左端设置有针头、针头通过下金属片的孔穿过下金属片,并与上金属片和下金属片匹配地将金属圆柱体夹接,在上绝缘控制杆的右端固定有衔铁正对于衔铁的上方设置有带有线圈的固定于外壳内的铁芯,下支点固定于外壳内,下绝缘控制杆固定于支点上并可相对于其转动,在下绝缘控制杆的左端设置有“V”型槽口,其开口处与下金属片的左端相对应,其大小与金属圆柱体相匹配,在下绝缘控制杆的右端固定有上接触金属片,其与固定于外壳内的下接触金属片相匹配并压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如下优点因为本技术设置了依次由火线、上金属片、金属圆柱体、下金属片、负载、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形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负载、地线、线圈、上接触金属片、下接触金属片、零线形成漏电电路,采用杠杆和重力原理来达到漏电保护的目的,几乎未采用任何易损的电器元件,可大大有效地增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产生漏电时,十分有效和巧妙地使金属圆柱体脱离上、下金属片,从而从电源两端断开电源,结构紧凑简单合理,动作迅速,操作简便,能有效地防止人身触电伤亡事故,保护用电器,同时,特别适合于高层建筑中不便或不能安装地线的地方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下金属片和上绝缘控制杆针头的俯视图。一种漏电保护器,由外壳1、火线2、零线3、地线4、上金属片5、下金属片6、金属圆柱体7、上绝缘控制杆8、下绝缘控制杆9、槽口10、上支点11、下支点12、衔铁13、铁芯1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针头18、孔19所组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2、上金属片5、金属圆柱体7、下金属片6、负载、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9串接形成闭后回路,漏电电路依次由火线2、负载、地线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3形成闭合回路,其中,固定于外壳1内的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之间有间隙并形成夹角,固定于外壳1内的上支点11上固定有可相对其转动的上绝缘控制杆8,在上绝缘控制杆8的左端设置有针头18、针头18通过下金属片6的孔19穿过下金属片6,并与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匹配地将金属圆柱体夹接,在上绝缘控制杆8的右端固定有衔铁13,正对于衔铁13的上方设置有带有线圈15的固定于外壳1内的铁芯14,下支点12固定于外壳1内,下绝缘控制杆9固定于支点12上并可相对于其转动,在下绝缘控制杆9的左端设置有“V”型槽口10,其开口处与下金属片6的左端相对应,其大小与金属圆柱体7相匹配,在下绝缘控制杆9的右端固定有上接触金属片16,其与固定于外壳1内的下接触金属片17相匹配并压接。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当负载发生漏电时,则有电流经火线2、负载流入地线4,然后通过铁芯14上的线圈15和上接触金属片16和下接触金属片17流入零线3,构成漏电回路,此时铁芯14产生磁场并吸引衔铁13向上运动,由于杠杆作用使上绝缘控制杆8的左端的针头18向下运动并落出下金属片6的孔19中,金属圆柱体7受重力的作用沿下金属片6的斜表面滚动并掉入下绝缘控制杆9的“V”形槽口10中,从而使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脱离接触,断开电源,同时下绝缘控制杆9因杠杆作用使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上接触金属片16和下接触金属片17脱离接触,断开回路,从而从电路的两端断开电路,铁芯14失去磁场,衔铁15受重力的作用带动上绝缘控制杆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其针头18插入下金属片6的孔19中。当检修完毕需供电时,只需将金属圆柱体7放回原处即可接通电源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电保护器,由外壳(1)、火线(2)、零线(3)、地线(4)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还由上金属片(5)、下金属片(6)、金属圆柱体(7)、上绝缘控制杆(8)、下绝缘控制杆(9)、槽口(10)、上支点(11)、下支点(12)、衔铁(13)、铁芯(1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针头(18)、孔(19)所组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2)、上金属片(5)、金属圆柱体(7)、下金属片(6)、负载、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3)串接形成闭后回路,漏电电路依次由火线(2)、负载、地线(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3)形成闭合回路,其中,固定于外壳(1)内的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之间有间隙并形成夹角,固定于外壳(1)内的上支点(11)上固定有可相对其转动的上绝缘控制杆(8),在上绝缘控制杆(8)的左端设置有针头(18)、针头(18)通过下金属片(6)的孔(19)穿过下金属片(6),并与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匹配地将金属圆柱体夹接,在上绝缘控制杆(8)的右端固定有衔铁(13),正对于衔铁(13)的上方设置有带有线圈(15)的固定于外壳(1)内的铁芯(14),下支点(12)固定于外壳(1)内,下绝缘控制杆(9)固定于支点(12)上并可相对于其转动,在下绝缘控制杆(9)的左端设置有“V”型槽口(10),其开口处与下金属片(6)的左端相对应,其大小与金属圆柱体(7)相匹配,在下绝缘控制杆(9)的右端固定有上接触金属片(16),其与固定于外壳(1)内的下接触金属片(17)相匹配并压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漏电保护器,由外壳(1)、火线(2)、零线(3)、地线(4)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还由上金属片(5)、下金属片(6)、金属圆柱体(7)、上绝缘控制杆(8)、下绝缘控制杆(9)、槽口(10)、上支点(11)、下支点(12)、衔铁(13)、铁芯(1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针头(18)、孔(19)所组成,主电路依次由火线(2)、上金属片(5)、金属圆柱体(7)、下金属片(6)、负载、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3)串接形成闭后回路,漏电电路依次由火线(2)、负载、地线(4)、线圈(15)、上接触金属片(16)、下接触金属片(17)、零线(3)形成闭合回路,其中,固定于外壳(1)内的上金属片(5)和下金属片(6)之间有间隙并形成夹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选华
申请(专利权)人:陈选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