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322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16
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常规妇产科人工破膜过程容易对患者的阴道造成损伤并且对医护人员来说操作难度大的问题;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套管,所述套管上端设有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位于第一管体内并且与第一管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套管内滑动连接有可调节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内滑动连接竖直滑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连接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连接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
,尤其是涉及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工破膜即人为的方式干预撕破宫口处羊膜,以便观察羊水颜色、加强宫缩、加速产程进展,是自然分娩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引产方式。其操作步骤为:对于前羊膜囊充盈的患者,在两次宫缩之间,用手指引导注射针头刺破前羊膜囊,这种方式对医生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刺破羊膜时深度不易掌控,并且,注射针头通过阴道时容易对阴道造成损伤,安全性较差;对于前羊膜囊不充盈的患者,胎膜与胎头之间没有空隙,常采用左手中、食指伸入阴道引导,右手持有齿钳钳夹,撕开胎膜,并用手指将破口扩大,由于齿钳钳夹端部较钝,不易夹破胎膜,操作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常规妇产科人工破膜过程容易对患者的阴道造成损伤并且对医护人员来说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套管,所述套管上端设有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位于第一管体内并且与第一管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套管内滑动连接有可调节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内滑动连接竖直滑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
[0005]所述套管底端固定连接有端面齿轮,所述端面齿轮上啮合有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挡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端面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挡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呈一百八十度分布。
[0006]优选的,所述套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上啮合有第一管体转动连接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上啮合有可转动的蜗杆。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顶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第二管体与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管体上转动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内螺纹连接有与第一管体固定连接的螺纹杆。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管体上开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滑动连接有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的挡片,所述挡片下方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在连接杆上。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底端为弧形球形形状,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均为弧形形状并且两者的半径不同。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左右两固定连接有指扣。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突出的优点:第一管体对患者阴道进行支撑,方便第二管体在阴道内进出,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避免内部的破膜针受到污染,对患者造成感染;螺纹套和螺纹杆的配合方便第二管体相对第一管体的移动同时可以进行位置的固定,第二管体内的连接杆、挡片、弹簧和限位孔配合可以保证破膜针是快速收缩,同时有减少对患者阴道造成的伤害,保证患者的安全;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常规妇产科人工破膜过程容易对患者的阴道造成损伤并且对医护人员来说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底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第一剖面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端面齿轮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第二管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1、第一管体;2、套管;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第二管体;6、连接杆;7、破膜针;8、端面齿轮;9、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从动齿轮;12、驱动齿轮;13、蜗轮;14、蜗杆;15、支撑杆;16、螺纹套;17、螺纹杆;18、限位孔;19、挡片;20、弹簧;21、指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本技术包括第一管体1,所述第一管体1内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套管2,所述套管2上端设有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均位于第一管体1内并且与第一管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管体1和所述套管2内滑动连接有可调节的第二管体5,所述第二管体5内滑动连接竖直滑动的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7;
[0021]所述套管2底端固定连接有端面齿轮8,所述端面齿轮8上啮合有的第一齿轮9,所述第一齿轮9与第一挡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与所述第二挡板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端面齿轮8相啮合的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与所述第一挡板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与所述第二齿轮10呈一百八十度分布。
[0022]第一管体1、套管2、第二管体5和连接杆6四者的管径从大到小依次递减,第一管体1长度较短,如图2所示,初始位置时,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位于第一管体1的下管口位置,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对第一管体1的管口处进行封闭,避免第一管体1内的零件与外界空气接触受到污染,在使用时,将第一管体1插入到患者的下体处,第一管体1前侧设计为球形形状可以减少第一管体1上的棱角在第一管体1插入患者下体时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第二挡板4和第一挡板3上设计同样是为了减少棱角同时保证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在运动时不发生干涉的现象,在第一管体1长度较短,在进入患者身体后第一管体1的管口处到达不了子宫膜的位置,之后通过转动套管2带动端面齿轮8运动,端面齿轮8转动带动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进行相反方向的转动,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分别带动第一挡板3和第二
挡板4做方向相反的转动,从而使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同步的向第一管体1内部转动,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的转动将第一管体1的底部的管口打开,之后推动第二管体5相对第一管体1向内部移动,连接杆6位于第二管体5内部并且随第二管体5一起移动,在第二管体5移动至与子宫膜接触后,可以推动连接杆6相对第二管体5向内移动,从而使连接杆6前端的破膜针7对第二管体5前侧的子宫膜进行作用,达到破膜的目的,如图6所示,破膜针7在初始状态时位于第二管体5内部,第二管体5在患者身体内移动时可以有效的避免破膜针7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0023]所述套管2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1,所述从动齿轮11上啮合有第一管体1转动连接的驱动齿轮12,所述驱动齿轮12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蜗轮13,所述蜗轮13上啮合有可转动的蜗杆14。
[0024]蜗杆14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手柄,控制手柄与第一管体1的配合处开有矩形口,矩形孔位于指扣21的内侧,使用之在使用时将手指放在指扣21内,通过手指与控制手柄之间的摩擦带动控制手柄转动,控制手柄带动第一管体1内部的蜗杆14转动,蜗杆14转动带动蜗轮13转动,蜗轮13转动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包括第一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内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套管(2),所述套管(2)上端设有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均位于第一管体(1)内并且与第一管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管体(1)和所述套管(2)内滑动连接有可调节的第二管体(5),所述第二管体(5)内滑动连接竖直滑动的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底端固定连接有破膜针(7);所述套管(2)底端固定连接有端面齿轮(8),所述端面齿轮(8)上啮合有的第一齿轮(9),所述第一齿轮(9)与第一挡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与所述第二挡板(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端面齿轮(8)相啮合的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与所述第一挡板(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与所述第二齿轮(10)呈一百八十度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妇产科人工破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1),所述从动齿轮(11)上啮合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琪
申请(专利权)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