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2875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涉及温控器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端子结构,帮助解决温控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问题,使其能够应用在一些对体积要求较高的场合。该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延伸部,所述接触部用于插入温控器内,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温控器外部;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朝向左侧或右侧偏转;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触点,所述触点能与位于所述温控器内的相应组件贴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安装在温控器内以控制电路通断。控器内以控制电路通断。控器内以控制电路通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


[0001]本技术涉及温控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

技术介绍

[0002]双金属突跳式温控开关是一种由双金属片通过外界温度变化带动触点闭合与断开的开关,是电气行业特别重要的安全产品,是智能化生活的重要部件。随着现代商品功能越来越多,温控器用到的商品也越来越复杂,需要承载的电流越来越高,而一般大电流温控器的体积较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用到较大的双金属片,导致感温的响应时间普遍较长,无法满足一些特殊工况的保护,例如,干烧实验等。另外,现有大电流温控器结构复杂导致体积庞大,难以应用在一些对体积要求较细的场合。且大电流的温控器普遍成本较高。目前市面上的小体积温控器在承受电流过大时会存在温升过高,寿命下降的问题,无法满足大电流工况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以提供一种新型的端子结构,帮助解决温控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问题,使其能够应用在一些对体积要求较高的场合。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延伸部,所述接触部用于插入温控器内,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温控器外部;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朝向左侧或右侧偏转;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触点,所述触点能与位于所述温控器内的相应组件贴合连接。
[0006]接触部的偏转用于让出供其它组件工作的空间,触点用于与温控器内用于导通电流的相关结构相连。该导电端子结构能够用于一种具有新的结构的温控器内。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点由导电金属制成,包括固定柱和导电层,所述固定柱通过穿设的方式与所述接触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一端。
[0009]该导电层可以由银制成,以提高导电效率。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间还设置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延伸部相连。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延伸部相互平行。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温控器相配合的安装部。
[0013]本技术还提供了温控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
数量为两个;所述温控器还包括端盖、壳体、盖板和顶杆;所述壳体为轴线方向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盖板和所述端盖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盖板插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中部设置有一能供所述顶杆穿过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端盖相连,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放置有碟片且所述碟片与所述顶杆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的外周侧设置有一台阶结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置有弹性件和用于承载电流的动簧片和导电端子,所述顶杆经所述导电端子偏转让出的空间穿设在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动簧片上且所述动簧片位于所述台阶结构处,所述弹性件能推动所述动簧片朝向与所述触点所在位置移动;当所述碟片受热形变时,所述顶杆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移动,所述动簧片能在所述台阶结构的压动下同步移动并与所述导电端子分离。
[0014]本温控器采用无弹片设计,取消了传统的弹片结构,将传统弹片需要满足的过电流以及弹性需求拆分为独立的弹性件和动簧片结构,其中弹性件用于提供弹力,动簧片用于供电流通过。通过将两个不同的需求拆分有效缩减了温控器的体积,同时保证了其对大电流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当温控器正常工作时,此时动簧片在顶杆和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与端子贴合连接,电流流经端子和动簧片;当温控器内温度升高至临界点时,碟片形变并推动顶杆移动,此时动簧片能够在顶杆台阶结构的挤压作用下同步移动并与端子分离。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顶杆能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作用下仅沿一固定直线移动;和/或,所述动簧片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能限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所述顶杆转动。
[0016]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限位作用能够帮助限制顶杆以及动簧片转动,保证该温控器在使用时动簧片能够正常使用,不会与端子产生断触。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通过插设的方式插入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盖板的外侧壁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供所述导电端子穿过的凹槽,所述凹槽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凹槽相对设置。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端盖一侧凹陷形成一台阶孔,所述碟片位于所述台阶孔与所述端盖之间。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台阶结构两端的所述顶杆的形状不同。
[0020]这一设计为顶杆增加了防呆功能,与其他相应结构配合设计能够为生产安装自动化提供可行性。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朝向所述壳体内侧壁一侧凸起形成第一卡钩,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的相应位置凹陷形成第一卡槽,当所述导电端子插入相应位置时,所述第一卡钩能恰好与所述第一卡槽相互卡合。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朝向所述盖板外侧壁一侧凹陷形成第二卡槽,所述盖板的外侧壁的相应位置凸起形成第二卡钩,当所述盖板插入所述壳体的相应位置时,所述第二卡钩能恰好与所述第二卡槽相互卡合。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形状一致。
[0024]所述动簧片为片状结构,所述通孔轴线方向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段的投影范围内;两个所述导电端子沿所述壳体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分别落在所述动簧片的两端。
[00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及带有该端子的温控器,其中
导电端子呈Z型结构,包括接触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接触部设置有触点结构;温控器包括端盖、壳体、盖板、碟片、顶杆、动簧片、弹性件以及两个导电端子。该温控器在使用时,利用碟片受热形变产生突跳并推动顶杆活动,在顶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动簧片与导电端子相互脱离,此时双断点同时断开,电流切断,以保证用电安全。复位时只需要通过按压露在产品外部的顶杆尾部、使双金属片形变恢复即可,此时动簧片不再受到顶杆压力,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同时接触端子上触点,接通电流。本导电端子以及安装有该导电端子的温控器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实现了在保证与现有小温控外形结构尺寸相同、响应时间相同、相应温度相同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了30A大电流工作下的温升和产品寿命的要求,填补了当前的市场空白。另外,本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现有大电流温控器制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能优越及成本低的多重优势。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部(11)和延伸部(12),所述接触部(11)用于插入温控器内,所述延伸部(12)位于所述温控器外部;所述接触部(11)相对于所述延伸部(12)朝向左侧或右侧偏转;所述接触部(11)上设置有触点(13),所述触点(13)能与位于所述温控器内的相应组件贴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13)由导电金属制成,包括固定柱(131)和导电层(132),所述固定柱(131)通过穿设的方式与所述接触部(11)固定连接,所述导电层(132)位于所述固定柱(131)远离所述接触部(11)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11)和所述延伸部(12)之间还设置有一连接部(14),所述连接部(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接触部(11)和所述延伸部(12)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11)和所述延伸部(12)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4)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温控器相配合的安装部。6.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端子(10),所述导电端子(1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温控器还包括端盖(21)、壳体(22)、盖板(23)和顶杆(24);所述壳体(22)为轴线方向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盖板(23)和所述端盖(21)分别位于所述壳体(22)的两端并与所述壳体(22)固定连接,所述顶杆(24)的一端穿过所述盖板(23)插入所述壳体(22)内;所述壳体(22)的中部设置有一能供所述顶杆(24)穿过的隔板(221),所述隔板(221)将所述壳体(22)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223) 和第二容纳腔(224),所述第一容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昌银马施益王义平付堂
申请(专利权)人:赛特勒控制器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