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触发间隙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1502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真空触发间隙控制装置,它包括触发电极及控制电路两部分,控制电路采用光电信号控制及编码式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接高压脉冲电路的控制端,另一输出端接低压大电流回路的控制端,高压脉冲电路及低压大电流回路的输出端连接触发间隙的触发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动作精确,可实现微秒级控制,抗干扰能力强,操作可靠无误,耐受电压高,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真空触发间隙控制装置。现在电力系统投切设备的控制均采用机械或电磁铁带动的开关实现。这种控制装置对于需要较精确时间控制的高压投切设备其控制精度达不到要求,而控制精度较高的可控硅由于其耐受电压很低不能适用于高压投切控制设备。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控制装置,它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点,保证高压电力投切设备的控制精确可靠。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安装在真空室中的触发电极及控制电路两部分,其特征是控制电路有一个光电管,其两输出端联接编码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的一个输出端接高压脉冲电路的控制端,另一输出端接低压大电流回路的控制端,高压脉冲电路及低压大电流回路的输出端联接高压主触发电极的触发极。本技术的触发电极除现有的各种结构外,其最佳结构为高压主触发电极由环状阴极及触发极组成,触发极置于阴极中心,触发极除头部之外的表面与阴极之间装有绝缘罩,阴极上部装有钛环。为了有利于主间隙的触发击穿,还可以在钛环的放电表面制有氢化层。本技术用于电力系统投切设备的控制,可以实现us(微秒)级导通高压回路,并且采用光电信号作为触发信号以及触发信号以编码方式传送,可以有效地达到抗干扰的目的,所以本技术的控制装置具有动作精确,操作可靠无误,耐受电压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触发间隙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图1中的1是真空室,在真空室中安装有触发电极,它是由电极2和高压主触发电极3组成,高压主触发电极的触发由控制电路4控制。由图2可以看出,5是本技术高压主触发电极中的环形阴极,6是触发极,触发极的头部裸露,下部套有绝缘罩7,阴极的上部装有钛环8,钛环上部呈倾斜开口,斜面处为放电表面,经过氢化处理后带有一个氢化层9。由图3可见,控制电路的触发信号由光电管PHOTO发出,通过光纤红外耦合,输入编码驱动器A,编码驱动器的两个输出端中,一个连接高压脉冲电路中KP1的控制端,另一个连接低压大电流回路中KP2的控制端。高压脉冲电路由电阻R1、二极管D1、电容C1、二极管D2、可控硅KP1及变压器T1组成,低压大电流回路由二极管D4、D5、D6、电容C2、C3、电阻R2和可控硅KP2组成,其中R1、D1和R2、D5分别为电容C1和C3的充电限流电阻及整流二极管,高压脉冲电路和低压大电流回路的输出端均与高压主触发电极中的触发极相连接。下面说明本技术的控制原理。接通交流电源,通过R1、D1及R2、D5向C1和C3充电,当编码驱动器发出信号,使KP1和KP2导通,即在高压脉冲电路中形成回路,产生高电压由D3输给触发极,使触发极与阴极钛环之间产生电弧,同时低压大电流回路提供足够的触发能量,使电火花波及主回路,使真空室中的电极与高压主触发电极之间的间隙被击穿,在较低电压下可靠触发导通。一旦高压主触发电极的触发极和阴极发生短路时,由于KP2被触发,C3的能量使短路处烧断,并且可以同时触发主间隙,所以KP2的引入是为了防止由于触发极与引极短路造成触发失败而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真空触发间隙控制装置,它包括触发电极及控制电路两部分,其特征是控制电路有一个光电管,其两输出端联接编码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的一个输出端接高压脉冲电路的控制端,另一输出端接低压大电流回路的控制端,高压脉冲电路及低压大电流回路的输出端联接高压主触发电极的触发极。

【技术特征摘要】
1.真空触发间隙控制装置,它包括触发电极及控制电路两部分,其特征是控制电路有一个光电管,其两输出端联接编码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的一个输出端接高压脉冲电路的控制端,另一输出端接低压大电流回路的控制端,高压脉冲电路及低压大电流回路的输出端联接高压主触发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舜王毅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