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1278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包括有:一本体、一按压件、一切换组件及一导通组件,按压件上具有一连动部,连动部上设有一凹陷部,连动部与凹陷部间的落处形成一压掣部,连动部及凹陷部上各承接有一从动部,并于从动部端部形成一顶掣部;在摆动件切换时易产生火花,或黏于导通件上,此时,按下按压件或按压件回至原位时,摆动件无法切换时,可利用从动件的顶掣部将摆动件下压或上顶,让摆动件离开导通件,利于停止负载的动作,以达使用上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作为开启电源或讯号导通后,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的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目前可作为开启电源或讯号导通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的开关装置(如微动开关),该开关装置包括有一本体、一配置于动作本体内部的按压件、一受按压件连动的切换组件及一配置于本体内部的导通组件。上述的切换组件的弹性体一端接合于本体的厚实部上,另一端则接合在摆动件上,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该按压件的底部压掣于弹性体上,当弹性体位移量超过力向分界线时,即令摆动件的接触点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而流经第一导通件的电源或讯号即流向第二导通件上,此时,即连通负载(图中未示)所需的电源或讯号。但是,在负载有不正常或故障短路时,该负载即会有一突波讯号(即为大电流)经由第三导通件回流至开关内部,此时所回的突波讯号让摆动件与第三导通件之间产生火花,此时,使用者再次按下按压件时,在弹性体超过力向分界线时,未能将摆动件的接触点切换至第二导通件,而被第三导通件长时间黏住,会使摆动件被负载瞬间回流的突波讯号烧毁(因过热烧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本技术在按压件上具有一连动部,该连动部上设有一凹陷部,该连动部与凹陷部间的落差处形成一压掣部,另在连动部及凹陷部上各承接有一从动部,并在从动部端部形成一顶掣部;在上述摆动件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或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的瞬间易产生火花,而让摆动件黏于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此时,使用者按下按压件或按压件回至原位时,该摆动件无法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或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上时,可利用从动件的顶掣部将摆动件下压或上顶,让摆动件离开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利于停止负载的动作,以达使用上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按压件的连动部底部设有一压掣部,而另一端承接有一从动部,并于从动部端部承接有一被动部,该被动部上具有一供摆动件通过的孔,且孔的内径周缘形成一顶掣部,在摆动件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或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上的瞬间易产生火花,而让摆动件黏于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此时,使用者再按下按压件或按压件回至原位时,无法让摆动件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或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上时,可利用被动件的孔内径所形成的顶掣部将摆动件下压或上顶,让摆动件离开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包括有一本体、一配置于动作本体内部的按压件、一受按压件连动的切换组件及一配置于本体内部的导通组件,前述的切换组件是由一弹性体及一摆动件组成,而导通组件则由第一、二、三导通件所组成,在前述的按压件受外力压迫作动时,即连动切换组件于导通组件间作切换动作,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按压件上具有一连动部,该连动部上设有一凹陷部,该连动部与凹陷部间的落差处形成一压掣部,另在连动部及凹陷部上各承接有一从动部,并于从动部端部形成一顶掣部;在上述摆动件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或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的瞬间易产生火花,而让摆件件黏于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此时,使用者按下按压件或按压件回至原位时,该摆动件无法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或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上时,可利用从动件的顶掣部将摆动件下压或上顶,让摆动件离开第二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利于停止负载的动作,以达使用上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的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中该按压件的连动部底部设有一压掣部,而另一端承接有一从动部,并于从动部端部承接有一被动部,该被动部上具有一供摆动件通过的孔,且孔的内径周缘形成一顶掣部。前述的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中所述本体的内壁面上设有复数个供按压件能稳于本体内部上下动作的导引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当上述摆动件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或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的瞬间易产生火花,而让摆动件黏于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此时,使用者按下按压件或按压件回至原位时,该摆动件无法由第三导通件切换至第二导通件上,或由第二导通件切换至第三导通件上时,可利用本技术的从动件的顶掣部将摆动件下压或上顶,让摆动件离开第三导通件或第二导通件上,以利于停止负载的动作,达到使用上的安全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技术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图。图3-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及动作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及动作示意图。本技术的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在上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作电源或讯号的切换导通。上述所提的本体1其内具有一容置上述按压件2及切换组件3的容置部11,且在容置部11的内壁面上设有复数个供按压件2能稳于本体1内部上下动作的导引部12,而上述的导通组件4则嵌设于本体1的厚实部13上。该按压件2上具有一按压部21,该按压部21承接有一延伸于本体1内部的连动部22,该连动部22上设有一供弹性体31动作的凹陷部221,该连动部22与凹陷部221间的落差处形成一压掣部222,另于连动部22及凹陷部221上各承接有一从动部23、23’,并于从动部23端部形成一顶掣部231、231’。该切换组件3包括有一弹性体31及一摆动件32,该弹性体31一端接合于上述本体1的厚实部13上,而一端则接合于摆动件32上,该摆动件32一端两面各具有一接触点321,而另一端枢顶于导通组件4的第一导通件41形成一枢接的状态。又该导通组件4包括有一嵌设于本体1的厚实部13上的第一导通件41、第二导通件42及第三导通件43,前述的第一导通件41一端设有一延伸于本体1内部的支撑部411,该支撑部411上具有一供上述摆动件32枢顶的凹陷部412,而第二、三导通件42、43上各具有一接触点421、431,形成与摆动件32的接触点321相接触的接触点421、431。在开关的按压件2未受外力压迫时,A点为本体1的厚实部13与弹性体31接合处,B点为摆动件32一端与支撑部枢接处,C点则为摆动件32的接触点321,该弹性体31的弹力拉引住摆动件32时,该摆动件32的C点的作用力向上,当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时,按压件2的压掣部222压掣于弹性体31上,让弹性体31由A1虚线位移至A0的力向分界线时,该弹性体31与摆动件32呈一平行状态,此时C点不动作,当弹性体31再由A0的力向分界线位移至A2的线时,也就是弹性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前述的切换组件(3)是由一弹性体(31)及一摆动件(32)组成,而导通组件则由第一、二、三导通件所组成,在前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于导通组件间作切换动作,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按压件(2)上具有一连动部(22),该连动部(22)上设有一凹陷部(221),该连动部(22)与凹陷部( 221)间的落差处形成一压掣部(222),另在连动部(22)与凹陷部(221)上各承接有一从动部(23、23’),并于从动部(23、23’)端部形成一顶掣部(231、2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结构的开关装置,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前述的切换组件(3)是由一弹性体(31)及一摆动件(32)组成,而导通组件则由第一、二、三导通件所组成,在前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于导通组件间作切换动作,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按压件(2)上具有一连动部(22),该连动部(22)上设有一凹陷部(221),该连动部(22)与凹陷部(221)间的落差处形成一压掣部(222),另在连动部(22)与凹陷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进文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