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开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27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一按压件、一切换组件及一导通组件,将前述的切换组件的弹性体一端接合于按压件上,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该弹性体与按压件接合端即作位移,而该位移超过切换组件的力向分界线后,即可令切换组件的摆动件接通,以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同时,且还可省去一驱动件的制作。(*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作为开启电源或讯号导通后,提供各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的改良的开关结构。目前可作为开启电源或讯号导通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的开关结构(如微动开关),该开关结构包括有一本体、一配置于动作本体内部的按压件、一枢设于本体上的驱动件、一受驱动件连动的切换组件及一配置于本体内部的导通组件。上述的切换组件的弹性体一端接合于驱动件上,另一端则接合在摆动件上,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该按压件的底部压制于驱动件上,而驱动件与弹性体接合处即作位移,当位移量超过切换组件的力向分界线时,即令摆动件的接触点由第三导通件的接触点切换至第二导通件的接触点上,而流经第一导通件的电源或讯号即流向第二导通件上,此时,即连通负载(图中未示)所需的电源或讯号。但是,在按压件被下压后,再去驱动驱动件带动弹性体动作,如此一来,使用者在按压按压件时,需稍用力,方可让按压件压动驱动件。而且此种开关内部连动组件过多,且内部空间小,让制造者不易制作或组装,相对也易让制作成本增加。另外,当负载有不正常或故障短路时,该负载机会有一突波讯号(即为大电流)经由第三导通件回流至开关内部,此时所回流的突波讯号让摆动件与第三导通件之间产生火花,让摆动件黏住于第三导通件的接触点上,此时,使用者再次按下按压件时,在驱动件与弹性体接合处超过力向分界线时,未能将摆动件的接触点切换至第二导通件的接触点上,在第三导通件的接触点长时间黏住下,会使摆动件被负载瞬间回流的突波讯号烧毁(因过热烧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将切换组件的弹性体一端接合于按压件上,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该弹性体与按压件接合端即作位移,而该位移超过切换组件的力向分界线后,即可使切换组件的摆动件接通,以提供各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同时,且还可省去一驱动件的制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各负载所回流的突波讯号让摆动件与第三导通件之间产生火花时,可利用顶制部将摆动件下压,让摆动件的接触点离开第三导通件的接触点,可防止摆动件被各负载瞬间回流的突波讯号烧毁。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一配置于动作本体内部的按压件、一受按压件连动的切换组件及一配置于本体内部的导通组件,在上述的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作电源或讯号的切换导通,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切换组件的弹性体一端接合于按压件上,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该弹性体与按压件接合端即作位移,而此的位移超过切换组件的力向分界线后,即可令切换组件的摆动件接通,以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源或讯号,同时,且还可省去一驱动件的制作。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本体间配置有一具有弹性的复归件,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后,在按压件的外力解除时,该复归件本身的弹力即让按压件回至原始状态。前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中所述连动部上具有一供切换组件通过的孔,并以孔内径周缘壁上形成一顶制部。前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中所述按压件制作成翘板或一力臂的结构。前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中所述翘板底部设有一顶制部。前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中所述本体的内壁面上设有复数个供按压件能稳于本体内部上下动作的导引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可以克服开关内部连动组件过多,且内部空间小,让制造者不易制作或组装的缺陷,由于上述的弹性体一端是与按压件一端接合,所以在按压件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弹性体立即随之动作,让弹性体动作较确实,也让使用者较容易按压按压件,且还可省去一驱动件的制作及组装,相对降低制作成本。又利用顶制部将摆动件下压,让摆动件的接触点离开第二或第三导通件的接触点,可防止摆动件被黏于第二或第三导通件上。综上所述,本技术改良的开关结构,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且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图1的动作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及动作示意图。本技术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在前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作电源或讯号的切换导通。上述所述的本体1其内具有一容置上述按压件2及切换组件3的容置部11,且在容置部11的内壁面上设有复数个供按压件2能稳于本体1内部上下动作的导引部12,而上述的导通组件4则嵌设于本体1的厚实部13上。该按压件2上具有一按压部21,该按压部21承接有一延伸于本体1内部的连动部22,且其上具有一供切换组件3通过的孔23,并以孔23内径周缘壁上形成一顶制部231,另于连动部22另一向承接有一从动部24,并于从动部24一端具有一接合部241,又在前述的按压部21与本体1间配置有一具有弹性的复归件25,在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后,在按压件2的外力解除时,该复归件25本身的弹力即让按压件2回至原始状态。该切换组件3包括有一弹性体31及一摆动件32所构成,该弹性体31一端接合于上述的接合部241上,而一端则接合于摆动件32上,该摆动件32一端两面各具有一接触点321,而另一端枢顶于导通组件4上第一导通件41形成一枢接的结构状态。又该导通组件4包括有一嵌设于本体1的厚实部13上的第一导通件41、第二导通件42及第三导通件43,前述的第一导通件41一端设有一延伸于本体1内部的支撑部411,该支撑部411上具有一供上述摆动件32枢顶的凹陷部412,而第二、三导通件42、43上各具有一接触点421、431,形成与摆动件32的接触点321相接触的接触点421、431。在开关的按压件2未受外力压迫时,A点为接合部241与复归件25接合处,B点为摆动件32一端与支撑部枢接处,C点则为摆动件32的接触点321,该弹性体31的弹力拉引住摆动件32时,该摆动件32的C点的作用力向上,当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时,A点由A1虚线位移至A0的力向分界线时,该弹性体31与摆动件32呈一平行状态,此时C点不动作,当A点再由A0的力向分界线位移至A2的虚线时(也就是A点位移超过B点),此时C点即切换至第二导通件42的接触点421上,而流经第一导通件4的电源或讯号即流向第二导通件42上,此时,即连通各负载(图中未示)所需的电源或讯号。当在按压件2的外力解除时,该复归件25本身的弹力即让A点再回至A1的虚线上。当各负载有其一不正常或故障短路时,此时C点若与第三导通件43(第二导通件42),该负载即会有一突波讯号(即为大电流)第三导通件43(第二导通件42)回流至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在上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作电源或讯号的切换导通,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切换组件(3)的弹性体(31)一端接合于按压件(2)上,而一端则接合于摆动件(32)上,该摆动件(32)一端具有接触点(321),而另一端枢顶于导通组件(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的开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1)、一配置于动作本体(1)内部的按压件(2)、一受按压件(2)连动的切换组件(3)及一配置于本体(1)内部的导通组件(4),在上述的按压件(2)受外力压迫动作时,即连动切换组件(3)作电源或讯号的切换导通,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切换组件(3)的弹性体(31)一端接合于按压件(2)上,而一端则接合于摆动件(32)上,该摆动件(32)一端具有接触点(321),而另一端枢顶于导通组件(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21)与本体(1)间配置有一具有弹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进文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