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992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外壳底板、导向槽、弹簧、缓冲圈、导向柱、减震圈、外壳上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发生碰撞时,减震圈产生形变,带动缓冲圈向内移动,挤压弹簧,将收到的冲击力传导至整个机器人外壳上,减少内部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受到的冲击力,增加使用寿命。增加使用寿命。增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洁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清洁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室内清洁机器人通过是指对室内的地面清洁的设备,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杂物先吸纳进入自身的垃圾收纳盒,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现有的清洁机器人虽然安装了防撞击模块,但在使用中仍旧不可避免发生碰撞,内部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容易因碰撞失灵,减少使用寿命,需要增加缓冲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机器人本体、外壳底板、导向槽、弹簧、缓冲圈、导向柱、减震圈、外壳上盖;所述外壳底板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底部,其上表面开有导向槽;所述弹簧一端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侧壁另一端安装在缓冲圈内壁;所述导向柱安装在缓冲圈下表面;所述减震圈安装在缓冲圈外壁;所述外壳上盖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上。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槽共六件,圆周均布在外壳底板上表面;所述弹簧共六件,圆周均布在机器人本体外壁上;所述缓冲圈材质为橡胶;所述导向柱共六件,圆周均布在缓冲圈下表面,可在导向槽内滑动;所述减震圈材质为海绵。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发生碰撞时,减震圈产生形变,带动缓冲圈向内移动,挤压弹簧,将收到的冲击力传导至整个机器人外壳上,减少内部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受到的冲击力,增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0008]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
[0009]图3为本技术缓冲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0]图4为本技术缓冲结构仰视图
[0011]图5为本技术外壳底板示意图
[0012]图中:1

机器人本体、2

外壳底板、3

导向槽、4

弹簧、5

缓冲圈、6

导向柱、7

减震圈、8

外壳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1
[0014]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机器人本体1、外壳底板2、导向槽3、弹簧4、缓冲圈5、导向柱
6、减震圈7、外壳上盖8;所述外壳底板2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底部,其上表面开有导向槽3;所述弹簧4一端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侧壁另一端安装在缓冲圈5内壁;所述导向柱6安装在缓冲圈5下表面;所述减震圈7安装在缓冲圈5外壁;所述外壳上盖8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上。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槽3共六件,圆周均布在外壳底板2上表面;所述弹簧4共六件,圆周均布在机器人本体1外壁上;所述缓冲圈5材质为橡胶;所述导向柱6共六件,圆周均布在缓冲圈5下表面,可在导向槽3内滑动;所述减震圈7材质为海绵。
[0016]本技术工作原理:清洁机器人在使用中因意外发生碰撞时,减震圈7受力发生形变,带动缓冲圈5向内移动,导向柱6在导向槽3内滑动,吸收受到的冲击力,减弱后将冲击力传导至机器人本体1上,避免内部的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直接受到径向冲击力,从而失灵或者损坏。冲击结束后,弹簧4复位,导向槽3辅助减震圈7恢复原状,外壳上盖8保证缓冲圈5复位时不出现跳起或者倾斜。机器人本体1内部结构以及电路均省略。
[0017]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0018]上述虽然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外壳底板(2)、导向槽(3)、弹簧(4)、缓冲圈(5)、导向柱(6)、减震圈(7)、外壳上盖(8);所述外壳底板(2)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底部,其上表面开有导向槽(3);所述弹簧(4)一端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侧壁另一端安装在缓冲圈(5)内壁;所述导向柱(6)安装在缓冲圈(5)下表面;所述减震圈(7)安装在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曼曼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安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