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2931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包括有设置在河岸边的沉泥湿地、与所述沉泥湿地分别连接的污泥干化床和生态设施,所述沉泥湿地包括有沉泥区、净化区,所述污泥干化床与沉泥区连通,所述生态设施与净化区连通;河道内的河水流入沉泥区,淤泥排入污泥干化床,河水流入净化区,经净化区过滤流入生态设施,最终排出;设置沉泥湿地、污泥干化床与生态设施,用生态的河道清淤手段处理,可从源头控制河底淤泥的形成,有效减少对河湖水体机械清淤工作的频率。体机械清淤工作的频率。体机械清淤工作的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环保工程与水处理
,涉及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植被减少,河流泥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中存在大量的淤泥,长期不清理很容易导致河流河床抬高,使得河流流量减小,甚至阻断河流引发洪水等危害。
[0003]现有的河道清淤方式,主要分为干水作业、带水作业和环保清淤三种方式。干水作业需要将河道水体抽干,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挖出的淤泥直接外运或在河道周边临时堆放;水力冲填采用高压水枪冲刷底泥,将底泥扰动成流动泥浆,再由吸泥泵、管道运输至堆场区。带水作业一般将清淤机械装备在船上,由清淤船作为施工平台在上面操作清淤设备,将淤泥开挖,并通过管道输送系统输送到岸上堆场,此清淤方式主要通过抓斗式、普通绞吸式、斗轮式和链斗式机械来实现。环保清淤主要为清淤精度和二次污染要求高的带水机械作业方式,目前最常用的环保清淤方式是环保绞吸式清淤。以上清淤方式主要通过机械设备频繁的定期作业来实现,工作效率低,且设备调运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包括有设置在河岸边的沉泥湿地、与所述沉泥湿地分别连接的污泥干化床和生态设施,所述沉泥湿地包括有沉泥区、净化区,所述污泥干化床与沉泥区连通,所述生态设施与净化区连通;河道内的河水流入沉泥区,淤泥排入污泥干化床,水流入净化区,经净化区过滤流入生态设施,最终排出。
[0005]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沉泥区与净化区之间设置可拦截淤泥的透水层。
[0006]进一步具体的,所述净化区底部高于所述沉泥区底部,所述净化区顶部与沉泥区顶部齐平。
[0007]进一步具体的,所述净化区底部高出所述沉泥区的1/3。
[0008]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生态设施包括有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排水层滤料、处理层滤料、进水层滤料,所述生态设施的底部及四周均设置有防止河水外渗的隔离层。
[0009]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进水层滤料上设置三级进水管,所述三级进水管的顶部高于或者等于进水层滤料的上表面;在所述排水层滤料的下部设置二级出水管,所述二级出水管一端连通设置通气管。
[0010]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进水层滤料上部设置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底部高于所述进水层滤料的上表面。
[0011]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净化区与生态设施之间设置一级出水管,在所述一级出水管上设置二级进水闸门井和流量计。
[0012]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河道与沉泥区之间设置一级进水闸门井,在所述河道与一
级进水闸门井之间设置一级进水管,在所述一级进水闸门井与沉泥区之间设置二级进水管,在所述二级进水管的出水口处设置阻水装置。
[0013]进一步具体的,所述阻水装置包括有设置在二级进水管上的固定杆、设置在固定杆上的管帽,所述管帽的表面积大于或者等于二级进水管的管径。
[0014]本技术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设置沉泥湿地、污泥干化床与生态设施,用生态的河道清淤手段处理,可从源头控制河底淤泥的形成,有效减少对河湖水体机械清淤工作的频率,可用于淤泥的河湖区域,也可用于流动性较小的城市河道系统。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沉泥湿地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沉泥湿地;11、沉泥区;12、净化区;13、透水层;2、污泥干化床;21、沉泥管;3、生态湿地滤床;31、排水层滤料;32、处理层滤料;33、进水层滤料;34、隔离层;35、三级进水管;36、通气管;37、二级出水管;38、溢流管;39、出水闸门井;4、河道;41、一级进水管;42、二级进水管;43、一级进水闸门井;51、一级出水管;52、二级进水闸门井;53、流量计;6、阻水装置;61、固定杆、62、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1]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包括有设置在河岸边的沉泥湿地1、与所述沉泥湿地1分别连接的污泥干化床2和生态设施,所述沉泥湿地1包括有沉泥区11、净化区12,所述污泥干化床2与沉泥区11连通,所述生态设施与净化区12连通;河道4内的河水流入沉泥区11,在所述沉泥区11沉淀分离,淤泥最终排入污泥干化床2,经污泥干化床2处理排出,经沉泥区11沉淀过滤后的水流入净化区12,经净化区12过滤流入生态设施,经生态设施过滤最终排出;设置沉泥湿地1、污泥干化床2与生态设施,用生态的河道清淤手段处理,可从源头控制河底淤泥的形成,有效减少对河湖水体机械清淤工作
的频率,可用于淤泥较多的河湖区域,也可用于流动性较小的城市河道系统。
[0022]如图1、图3所示,所述沉泥湿地1整个设置在河岸边,河道4内的河水通过管道流入所述沉泥湿地1,所述河道4与沉泥湿地1之间可以设置一根进水管,也可以设置多根进水管,根据需要自行设置,保证所述河道4内的河水可完整的流入所述沉泥湿地1的沉泥区11;为控制河道4向沉泥湿地1的流量,在所述河道4和沉泥湿地1之间设置一级进水闸门井43,可根据沉泥湿地1内的水量操作所述一级进水闸门井43的闸门的上升或者下降,对进入沉泥湿地1的流量进行控制,保证沉泥湿地1除泥的效果;在所述河道4与一级进水闸门井43之间设置一级进水管41,在所述一级进水闸门井43与沉泥区之间设置二级进水管42,河道4内的河水经一级进水管41和二级进水管42流入沉泥区11。
[0023]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二级进水管42的出水口处设置阻水装置6,可将来水阻挡在沉泥区11区域内,所述阻水装置6包括有设置在二级进水管42上的固定杆61、设置在固定杆61上的管帽62,所述管帽62可为任意形状,包括圆形、方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设置在河岸边的沉泥湿地(1)、与所述沉泥湿地(1)分别连接的污泥干化床(2)和生态设施,所述沉泥湿地(1)包括有沉泥区(11)、净化区(12),所述污泥干化床(2)与沉泥区(11)连通,所述生态设施与净化区(12)连通;河道(4)内的河水流入沉泥区(11),淤泥排入污泥干化床(2),水流入净化区(12),经净化区(12)过滤流入生态设施,最终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泥区(11)与净化区(12)之间设置可拦截淤泥的透水层(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12)底部高于所述沉泥区(11)底部,所述净化区(12)顶部与沉泥区(11)顶部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12)底部高出所述沉泥区(11)的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设施包括有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排水层滤料(31)、处理层滤料(32)、进水层滤料(33),所述生态设施的底部及四周均设置有防止河水外渗的隔离层(3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分离多淤泥河道的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层滤料(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强张瑛黄国动邢蓓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