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913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包括外侧防水层,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内部设置有外侧耐温机构,所述外侧耐温机构的内部设置有内侧防水层,所述内侧防水层的内部设置有内侧耐温机构,所述内侧耐温机构的内部设置有铜芯,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外部设置有防滑凸起;所述外侧耐温机构包括:外侧耐温层,其设置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内部内壁;外侧隔热块,其固定于所述外侧耐温层的内壁。该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通过防滑凸起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控制电缆进行拿取与放置,通过外侧耐温机构的设置,对控制电缆外侧的温度起到有效的隔绝作用,通过内侧耐温机构的设置,提升了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提升了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提升了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电缆
,具体为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0002]控制电缆是适用于工矿企业、能源交通部门、供交流额定电压450/750伏以下控制、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市场上的控制电缆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够在控制电缆的表面进行防水,同时对控制电缆内部对外部的温度隔绝效果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市场上的控制电缆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够在控制电缆的表面进行防水,同时对控制电缆内部对外部的温度隔绝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包括外侧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内部设置有外侧耐温机构,所述外侧耐温机构的内部设置有内侧防水层,所述内侧防水层的内部设置有内侧耐温机构,所述内侧耐温机构的内部设置有铜芯,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外部设置有防滑凸起;
[0005]所述外侧耐温机构包括:
[0006]外侧耐温层,其设置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内部内壁;
[0007]外侧隔热块,其固定于所述外侧耐温层的内壁;
[0008]连接层,其设置于所述外侧隔热块的内侧。
[0009]优选的,所述外侧防水层与外侧耐温层之间相粘接,且外侧隔热块均匀分布在外侧耐温层的内壁。
[0010]优选的,所述内侧耐温机构包括:
[0011]内侧隔热块,其设置于所述内侧防水层的内部;
[0012]内侧耐温层,其固定于所述内侧隔热块的内侧;
[0013]防护层,其设置于所述内侧耐温层的内部。
[0014]优选的,所述内侧隔热块与内侧耐温层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内侧耐温层的内部内壁与防护层的外部外壁之间相互贴合。
[0015]优选的,所述内侧防水层与外侧耐温机构之间紧密贴合,且内侧防水层与内侧耐温机构之间相粘接。
[0016]优选的,所述防滑凸起等距分布在外侧防水层的外部,且防滑凸起与外侧防水层之间为一体结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通过防滑凸起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控制电缆进行拿取与放置,通过外侧耐温机构的
设置,对控制电缆外侧的温度起到有效的隔绝作用,通过内侧耐温机构的设置,提升了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外侧防水层;2、外侧耐温机构;201、外侧耐温层;202、外侧隔热块;203、连接层;3、内侧防水层;4、内侧耐温机构;401、内侧隔热块;402、内侧耐温层;403、防护层;5、铜芯;6、防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包括:外侧防水层1;外侧防水层1的内部设置有外侧耐温机构2,外侧耐温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内侧防水层3,内侧防水层3的内部设置有内侧耐温机构4,内侧耐温机构4的内部设置有铜芯5,外侧防水层1的外部设置有防滑凸起6,防滑凸起6等距分布在外侧防水层1的外部,且防滑凸起6与外侧防水层1之间为一体结构,等距分布在外侧防水层1外部的防滑凸起6与外侧防水层1之间为一体结构,设置的防滑凸起6对控制电缆起到防滑的作用,在使用者对控制电缆进行拿取的过程中,增大控制电缆与使用者手掌的摩擦力,避免控制电缆发生脱落,同时在对控制电缆进行放置时,设置的防滑凸起6也对控制电缆起到稳定放置的作用。
[0023]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外侧耐温机构2包括:外侧耐温层201,其设置于外侧防水层1的内部内壁;外侧隔热块202,其固定于外侧耐温层201的内壁;连接层203,其设置于外侧隔热块202的内侧,外侧防水层1与外侧耐温层201之间相粘接,且外侧隔热块202均匀分布在外侧耐温层201的内壁,外侧耐温层201粘接在外侧防水层1的内壁,增强了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设置的外侧防水层1对控制电缆起到初步的防水性能,均匀分布在外侧耐温层201内壁的外侧隔热块202对外侧的温度起到有效的隔绝作用,同时,设置的外侧隔热块202对装置也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确保控制电缆内部零件的稳定性,内侧防水层3与外侧耐温机构2之间紧密贴合,且内侧防水层3与内侧耐温机构4之间相粘接,内侧防水层3外部贴合在外侧耐温机构2的内部,内壁与内侧耐温机构4的外部贴合,内侧防水层3一方面对控制电缆起到双重防水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外侧耐温机构2与内侧耐温机构4的作用下,对外界的温度起到一个有效的隔绝作用,提升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
[0024]如图3所示,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内侧耐温机构4包括:内侧隔热块401,其设置于内侧防水层3的内部;内侧耐温层402,其固定于内侧隔热块401的内侧;防护层403,其设置于内侧耐温层402的内部,内侧隔热块401与内侧耐温层40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内侧耐温层402的内部内壁与防护层403的外部外壁之间相互贴合,内侧隔热块401固定连接在内侧耐温层402的外部,对内部的零件起到稳定的支撑限位作用,同时对外部的温度也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同时,内侧耐温层402与防护层403相互贴合,加强控制电缆对外部温度的隔绝,提升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对内侧的防护层403以及铜芯5起到防护
作用。
[0025]综上,该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等距分布在外侧防水层1外部的防滑凸起6对控制电缆起到防滑的作用,在使用者对控制电缆进行拿取的过程中,增大控制电缆与使用者手掌的摩擦力,避免控制电缆发生脱落,同时在对控制电缆进行放置时,设置的防滑凸起6也对控制电缆起到稳定放置的作用,最外侧的外侧防水层1对控制电缆起到初步的防水性能,内侧防水层3对控制电缆起到双重防水的作用,同时,内侧防水层3外部贴合在外侧耐温机构2的内部,内壁与内侧耐温机构4的外部贴合,均匀分布在外侧耐温层201内壁的外侧隔热块202对外侧的温度起到有效的隔绝作用,内侧隔热块401固定连接在内侧耐温层402的外部,对内部的零件起到稳定的支撑限位作用,同时对外部的温度也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设置的外侧耐温机构2与内侧耐温机构4对外界的温度起到一个双重的隔绝作用,从而提升控制电缆的耐温度变化性能。
[0026]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技术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包括外侧防水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防水层(1)的内部设置有外侧耐温机构(2),所述外侧耐温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内侧防水层(3),所述内侧防水层(3)的内部设置有内侧耐温机构(4),所述内侧耐温机构(4)的内部设置有铜芯(5),所述外侧防水层(1)的外部设置有防滑凸起(6);所述外侧耐温机构(2)包括:外侧耐温层(201),其设置于所述外侧防水层(1)的内部内壁;外侧隔热块(202),其固定于所述外侧耐温层(201)的内壁;连接层(203),其设置于所述外侧隔热块(202)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防水层(1)与外侧耐温层(201)之间相粘接,且外侧隔热块(202)均匀分布在外侧耐温层(201)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水耐温度变化的控制电缆,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义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国缆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