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板输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9105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触板输入设备包括层A和B。层A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一透明电阻膜、第二透明薄膜、第二透明电阻膜和第一点状隔离物。层B包括第二透明薄膜、第三透明电阻膜、第四透明电阻膜、一个玻璃衬底和第二点状隔离物。当利用手指操作所述设备时,设备检测层A中透明电阻膜的接触状态和层B中透明电阻膜的非接触状态。当利用笔操作所述设备时,设备检测层A中的透明电阻膜的接触状态和层B中透明电阻膜的接触状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下述的一种触板输入设备,该触板输入设备被设置在包括液晶器件(LCD)的显示器部分中,并且,使用由手指(指尖)、笔等按压所引起的位置变化或与在所述显示器部分上显示的内容相关的位置变化传送坐标信号和被如此传送的坐标信号被输入给与所述触板输入装置连接的一个设备。现有技术的触板输入设备包括一个透明电阻型触板。附图说明图1以剖面图的形式示出了使用现有技术透明电阻薄膜500的触板结构。图1所示的触板500包括透明薄膜51、第一透明保护膜52、第二透明电阻膜53、玻璃衬底54和以固定间隔设置在第二透明电阻膜53上表面上的点状隔离物55。透明薄膜51包括构成触板500一个表面部分的挠性透明薄膜构件。薄膜51包括例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的透明塑料膜。薄膜51具有当受到手指或笔按压时易于弯曲或易于改变其形状的柔性。第一透明电阻膜52包括例如由氧化锡铟(indium tin oxide)(ITO)或SnO2制造的透明导电膜。薄膜52被整个地安置在透明薄膜51的下表面上并近乎具有均匀的厚度。当薄膜51被手指推动时,薄膜52与薄膜51一起弯曲变形。与第一透明电阻膜52相似,第二透明电阻膜53包括由与上述相同材料制造的透明导电膜。薄膜53被整个地安置在玻璃衬底54的上表面上并具有近乎均匀的厚度,这将在后面描述。玻璃衬底54形成所述触板的底部。具有均匀厚度的薄膜53被整个地设置在玻璃衬底54的上表面上。点状隔离物55避免透明薄膜51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52在面板500处于非输入状态下与安置在玻璃衬底54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53接触。此外,点隔离物55的密度确定了使透明电阻膜52与透明电阻膜53接触的压力值。图2以剖面图的形式示出了使用触板笔或者使用者指尖按压所述触板的现有技术透明电阻膜的触板500的状态。当使用者使用他或她的手指或笔按压触板500上表面上的透明薄膜51时,薄膜51和52呈现图2所示的弯曲状态。通过所述笔或指尖的按压使触板500上表面上的薄膜51弯曲,第一透明电阻膜52与第二透明电阻膜53接触。薄膜52与53被设置成电接通状态。通过传送这个接通状态,触板500检测在薄膜51上的按压事件。图3示出了一个传感器的结构,该传感器用于读出在使用现有技术透明电阻膜的触板上的输入坐标位置。所述位置传感器读出薄膜52和53之间触点的一对坐标(输入坐标)。图3所述输入坐标传感器包括第一透明电阻膜601、第二透明电阻膜602、在第一薄膜601上粗略示出的第一电阻器603、在第二薄膜602上粗略示出的第二电阻器604、模拟开关605到608和模拟/数字(A/D)转换器609和610。虽然电阻器603和604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具有图3所示普通外形的电阻器,但是,所述电阻器实际上具有一个平面形状,即与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601类似的电阻膜。第一电阻器603(第一透明电阻膜601)具有分别连接到模拟开关605和606的两个电极。开关605和606被分别耦合到电源电压V和地。第二电阻器604(第二透明电阻膜602)包括分别链接到模拟开关607和608的两个电极。连接到开关607和608的分别是电源电压V和地。在图3中,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601和602被彼此固定或分层,以便使薄膜601的电极605和606垂直于薄膜602的电极607和608。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603和604被分别耦合到A/D转换器609和610。下面将参照图3所示的输入坐标读出电路描述读出触点、即与所述触板上的实际按压相关的一对坐标的操作。假设例如如图2所示,使用指尖或笔按压触板500透明薄膜51的某个位置处,则上面的薄膜52与下面的薄膜53在被按压位置处彼此接触。图4示出了输入坐标传感器的第一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述触板处于图2所示状态。当使用者按压图4所示状态下触板上的特定点时,所述传感器传导控制操作以驱动其开关进入后续状态。作为所述开关控制操作的结果,在图4所示箭头标记a指出的方向上形成从电压V(伏)到0(伏)排列的线性电位分布。在图4中,箭头标记b制定一个点(此后将称之为“触点”),在该点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601和602彼此进入接触状态。借助于读出在该状态下由A/D转换器609指出的值,可以检测在第二电阻器604上由箭头标记b指出的所述触点处的电位。由于在第二电阻器604上形成了从电压V(伏)到0(伏)排列的线性电位分布,所以,所获得的电位描述了在箭头标记a方向上到电极c的距离。当所述方向与系统的一个轴对直时,所获得的值表示一个X坐标值。图5示出了与图2所示触板状态相关的输入坐标传感器的第二结构状态。响应对处于图4所状态的所述触板特定点的按压,所述传感器控制它的开关进入下一个状态。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的控制操作导致线性电位被安排成沿箭头标记d所示方向从电压V(伏)到0(伏)线性地分布在第一电阻器603上。在图5中,箭头标记b指出在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601和602之间的一个点(触点)。通过读出在这种状态下由A/D转换器610生成的一个值,可以检测第一电阻器603上由箭头标记b指出的触点处的电位。另外,在第一电阻器603上分布的是从电压V(伏)到0(伏)安排的线性电位,所述电位表示在箭头标记d方向上所述点到电极e的距离。通过将所述方向对准所述坐标系统的y轴,所获得的值表示一个y坐标值。在使用透明电阻膜的现有技术触板中,可以通过图4和5所示的操作读出利用笔或指尖碰触或按压的点的x和y坐标。图6A和6B以剖面图的形式示出了现有技术透明电阻膜型触板。当点状隔离物55如图6A所示以较小的间距安排时,在被弯曲的薄膜51和52的支撑点(点状隔离物)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触板上的按压相关的一个区域)被减小。即,需要较强的压力以使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52和53彼此接触。当如图6B所示,点状隔离物55被以较大的间距安排时,在被按压薄膜51和52的多个支撑点(点状隔离物)之间的距离(与在所述触板上的按压对应的一个区域)被放大。这指出对于薄膜52来讲只需要相对较弱的压力就可以与第二薄膜52彼此接触。如上所述,在使用现有技术透明电阻膜的触板中,可以根据所述点状隔离物的间隔调节为在上、下透明电阻膜之间建立接触状态所需要的加载。例如,在专门使用笔的触板中,点状隔离物的间隔相对较小,从而需要较强的压力以使上、下两个薄膜彼此接触。在操作中,除了笔以外,即使是例如诸如手掌的使用者的某一部分碰触了所述触板时,也不容易发生误操作。即,手掌比所述笔要软和因此经过较宽的区域与所述触板(透明薄膜)接触。它在所述触板上施加的载荷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以分布方式分布在一个区域上。因此,所述载荷相对较弱和不容易使所述上透明电阻膜和下透明电阻膜进入接触状态。这样,所述触板可以继续正常的操作而不会产生误差。在专用于手指的触板中,所述点状隔离物的间隔相对较宽。即,仅需要不太强的压力就可以使上、下薄膜彼此接触。如上所述,与利用笔输入比较,手指输入是软的,它的加载是分布式的。因此,为了在手指的较弱压力下读出上、下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所述点状隔离物以相对较宽的间距设置。但是,在使用现有技术例子中示出的透明电阻膜的触板中,点状隔离物以中等间距安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在所述第二触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2-10 38189/001.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在所述第二触板上。2.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二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上表面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一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一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阻膜相对;和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到所述第二触板上。3.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二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上表面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一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一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二触板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的下表面上的第三透明电阻膜;玻璃和/或硬塑料衬底;安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上表面上的第四透明电阻膜;和以相等间距安置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二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三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四透明电阻膜相对;和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到所述第二触板上。4.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二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上表面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一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一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二触板包括第三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三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三透明电阻膜;一个玻璃和/或硬塑料衬底;安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上表面上的第四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二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三透明电阻膜和所述第四透明电阻膜相对;和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到所述第二触板上。5.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二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上表面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一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一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二触板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三透明电阻膜;一个玻璃和/或硬塑料衬底;安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上表面上的第四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二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三透明电阻膜和所述第四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一点状隔离物以宽于所述第二点状隔离物的间距安置;和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到所述第二触板上。6.一种触板输入设备,包括第一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包括第一透明薄膜;第二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一透明电阻膜;安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薄膜上表面上的第二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一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一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二触板包括第三透明薄膜;安置在所述第三透明薄膜下表面上的第三透明电阻膜;玻璃和/或硬塑料衬底;安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上表面上的第四透明电阻膜;和安置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第二点状隔离物,所述第三透明电阻膜与所述第四透明电阻膜相对;所述第一点状隔离物以宽于所述第二点状隔离物的宽度安置;和所述第一触板被层叠到所述第二触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板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触板的触板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触板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在所述第二触板的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确定一个输入操作是由指尖还是由笔执行的确定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板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触板的触板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触板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和所述第二触板的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确定一个输入操作是由指尖还是由笔执行的确定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触板的触板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触板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在所述第二触板的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确定输入操作是由指尖还是由笔执行的确定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板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触板的触板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触板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在所述第二触板的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确定一个输入操作是由指尖还是由笔执行的确定装置。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触板的触板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触板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在所述第二触板的第三和第四透明电阻膜之间的接触状态确定一个输入操作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俊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