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触板,由具有第2导电层的透光性基板和透光性薄板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性薄板具有 第1导电层、 形成所述第1导电层的第1透光性薄膜、 第2透光性薄膜、以及 连接层, 所述透光性薄板由形成所述第1导电层的第1透光性薄膜和第2透光性薄膜通过连接层粘贴形成,而且所述连接层为胶质弹性材料, 所述透光性薄板和所述透光性基板在使所述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2导电层保持规定间隙相向配置的情况下相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的透明触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设备高性能化和多样化的进展,在液晶等显示元件前面安装透明触板,通过这种透明触板对在显示元件上显示的文字、记号和图案等进行识别、选择,利用对透明触板的操作对设备的各种功能进行切换的设备增加了。下面利用图2对这样的已有的透明触板加以说明。已有的透明触板具有透光性薄板7。透光性薄板7具有聚乙烯对苯二酸酯或聚碳酸酯等透光性上层薄膜1、透光性下层薄膜2、以及粘接上、下层透光性薄膜的丙烯系等粘接材料层3。又,下层薄膜2下表面上有下涂层4,还有与其重迭,利用真空溅射法形成的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的上导电层5。再者,在上层薄膜1的上表面上具有硬涂层6。另一方面,在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薄膜或玻璃、丙烯等透光性基板8的上表面,和下层薄膜2一样具有下涂层9和下导电层10。下导电层10的上表面上由环氧树脂或硅树脂等绝缘树脂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用于和上导电层5保持规定的间隙的多个点状衬垫11。然后,该薄板7与基板8利用上下表面上涂布粘接材料的匾额边缘状的衬垫12,将外围贴合,使上导电层5和下导电层10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构成透明触板。在具有上述构成的透明触板上,在上导电层5的两端形成上电极(未图示),与上电极正交方向的下导电层10两端上形成下电极(未图示)。上下电极用连接用的连接器等连接于电子设备的检测电路(未图示)上。用手指或笔等在薄板7上表面上进行按压操作,则薄板7弯曲,被按压的地方的上导电层5接触到下导电层10。于是,利用上下电极间的电阻比,检测电路检测出这个被按压的地方,进行设备各功能的切换。但是,在上述已有的透明触板中,用操作用的笔等施加较强的力量,持续按压薄板7上表面的特定地方,将凝胶状材料3向周围挤压,被按压处就变薄。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即使是触笔离开后,薄膜1上也留下凹陷,这个地方的上导电层5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已存在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连续在透明触板上用较大的力按压,薄膜表面也不容易发生凹陷和导电层破损的透明触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用透光性的厚度在150μm以下的上层薄膜和下层薄膜通过橡胶弹性体层连接成的薄板来构成透明触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态的透明触板的剖面图。图2是已有的透明触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形态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是由有透光性的厚度在150μm以下的上薄层膜和下层薄膜用橡胶弹性体层连接成的薄板构成透明触板的。采用这样的结构,与凝胶状的粘接材料不同,不管施加多少力,一旦施加的力解除,作为固体的橡胶弹性体层立即恢复原状,因此,有能够得到上表面不容易发生凹陷而且上导电层不容易破损的透明触板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用JIS A硬度10~70、压缩永久应变率(ASTM B法70℃22小时)50%以下、全光线透射率90%以上,厚度5μm以上的硅橡胶作为橡胶弹性体层。与使用聚氨酯或丙烯酸等的橡胶的情况相比,在耐热性上有提高,有在高温下也能够使用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还在薄板上表面形成硬涂层。利用形成硬质的硬涂层的方法提高耐磨性,因此能达到防止用手指或笔操作时对薄板表面造成损伤的效果。以下利用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还有,为了更容易理解其构成,图上把厚度方向的尺寸放大表示。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具有透光性薄板27。透光性薄板27具有第二透光性薄膜(以下称为“上层薄膜”)21、第一的透光性薄膜(以下称为“下层薄膜”)22以及把上薄膜21和下薄膜22贴合在一起的橡胶弹性体层23。还有,在下层薄膜22的下表面上有下涂层24和第一导电层(以下称为“上导电层”),在上层薄膜21上表面有硬质涂层26。厚度150μm以下的上层薄膜21和下层薄膜22是用聚乙烯对苯二酸酯或聚碳酸酯等作为材料的透光性薄膜。橡胶弹性体层23是JIS A硬度为10~70,压缩永久畸变率(ASTM B法70℃22小时)50%以下,而且全光线透射率90%以上的5μm厚的硅橡胶做的弹性体层。还有,橡胶弹性体层23除了用有粘接性的硅橡胶以外也可以用氟橡胶或耐热性稍差但是也可以使用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丙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聚苯乙烯系热可塑性合成橡胶、1,2-聚丁二烯系热可塑性合成橡胶等。其中,使用架桥型的透明硅粘接剂,可以得到优异的耐热性、高度透明性,而且制造时也没有挥发性溶剂发生和残留,因此能够提高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下涂层24是形成二氧化硅或苯氧基树脂等的涂层,上导电层25的利用真空溅射法等形成的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硬涂层26是丙烯树脂材料等透明材料。在一边的透明基板28的上表面形成下涂层29和第二导电层(以下称为“下导电层”)30。在下导电层30上表面上由环氧树脂或硅树脂等绝缘树脂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用于和上导电层5保持规定的间隙的多个点状衬垫31。在透明基板28上可使用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薄膜或玻璃、丙烯等材料形成。还有,对该薄板27与基板28,利用上下表面涂布粘接材料的匾额边缘状的衬垫32,将其外围贴合,使上导电层25和下导电层30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透明触板。在具有上述构成的透明触板上,在上导电层25的两端形成上电极(未图示),与上电极正交方向的下导电层30两端上形成下电极(未图示)。上下电极利用连接用的连接器连接于电子设备的检测电路(未图示)上。用手指或笔等在薄板27上表面进行按压操作,则薄板发生弯曲,被按压的地方的上导电层25接触到下导电层30。利用上下电极间的电阻比,检测电路检测出这个被按压的地方,以此可进行设备各功能的切换和控制。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中说明的透明触板的具体制造方法和评价方法加以说明。首先,在下表面(一边的面上)形成下涂层24和上导电层25的厚25μm的下层薄膜22(日本东洋纺制300RKW25μm厚的PET薄膜)的上表面(另一面)上贴上用硅橡胶制成的橡胶弹性体层23(株式会社朝日ラバ一制的超透明硅橡胶)。然后,在高橡胶弹性体层23的上表面,贴合上表面形成硬涂层26的上层薄膜21的下表面,然后利用使橡胶架桥的方法,把上层薄膜21与下层薄膜22粘接在一起,制作成透明薄板27。上层薄膜使用厚度125μm的PET薄膜。还有,本实施形态中从制造方便的观点出发,使用薄板状的硅胶粘着材料,但是用液态硅树脂的粘着材料也能产生同样的性能。接着,利用上下表面上涂布粘接材料的匾额边缘状的衬垫12,在上下表面上形成下导电层30和点状衬垫31的基板28上贴合上述薄板27,制作实施形态的透明触板。比较例制作利用丙烯粘着材料3(3M公司Scotch 8141;25μm)粘贴形成下涂层4和上导电层5的25μm厚的下层薄膜2和形成硬涂层6的厚度125μm的上层薄膜1的透明薄板7。把上述薄板7用上下表面涂布粘接材料的匾额边缘状的衬垫3贴合在上表面形成下导电层10和点状衬垫11的基板8上,制作成比较例透明触板。按压试验用2.5N负载、连续30分钟以前端形状为半径0.8mm的球形的触笔在薄板27和薄板7的上表面按压。按压试验后,确认上表面有无凹陷,发现使用丙烯系粘着材料粘合的比较例的薄板7上有凹陷产生。一方面,本实施形态的薄板27的情况下,消除重荷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触板,由具有第2导电层的透光性基板和透光性薄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薄板具有第1导电层、形成所述第1导电层的第1透光性薄膜、第2透光性薄膜、以及连接层,所述透光性薄板由形成所述第1导电层的第1透光性薄膜和第2透光性薄膜通过连接层粘贴形成,而且所述连接层为胶质弹性材料,所述透光性薄板和所述透光性基板在使所述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2导电层保持规定间隙相向配置的情况下相贴。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边功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