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772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包括箱体、透明网罩、进液管和出液管,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存放诱导液,箱体的顶部设有通孔,通孔适于植物穿过;透明网罩,透明网罩设在箱体的顶部,植物的枝叶设在透明网罩内;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与箱体连通,且进液管和出液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进液管适于与诱导液液源相连,出液管连通箱体的内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能够有效便捷地将诱导液注射到昆虫体内,提高昆虫成活率。提高昆虫成活率。提高昆虫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昆虫是自然界种类最多的物种,与人类的农业生产、身体健康、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例如,昆虫是人类药用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些昆虫(如鳞翅目的家蚕等)受到外界刺激后可以产生抗真菌肽、抗细菌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开发成人类的医药与化妆用品。有些昆虫(如粉虱、蚜虫、红火蚁等)是人类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已有研究表明,这些昆虫的危害能力与其体内存在的共生菌种类密切相关,研究害虫体内共生菌的类群及其生理功能,是了解害虫为害机理进而对其进行防控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开展昆虫抗菌肽研究还是昆虫内共生菌研究,都需要借助于专用注射器的帮助,将诱导物质或灭菌物质注入到昆虫体内,以研究分析昆虫体内的生理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0004]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昆虫显微注射器装置,该昆虫显微注射器装置包括支架、穿刺针、昆虫黏贴板与携液针,所述昆虫黏贴板固定设在支架上,所述穿刺针与携液针活动设在支架上;能穿刺黏贴在昆虫黏贴板上的昆虫的穿刺针的针头与携液针的针头相接,该相关技术可用于多种昆虫成虫和幼虫体内抗菌肽诱导、共生菌灭活、RNA干扰等研究,方便实用。然而,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该相关技术通过穿刺针向昆虫体内注射诱导物质,常常因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昆虫死亡率高。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有效便捷地将诱导液注射到昆虫体内,提高昆虫成活率。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放诱导液,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适于植物穿过;透明网罩,所述透明网罩设在箱体的顶部,所述植物的枝叶设在所述透明网罩内;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箱体连通,且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进液管适于与所述诱导液液源相连,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箱体的内外部。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能够有效便捷地将诱导液注射到昆虫体内,提高昆虫成活率。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出气口,多个所述出气口在所述箱体的外壁上间隔布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上还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箱体内
诱导液的最高水位。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废液箱,所述废液箱与所述溢流口相连,且所述废液箱与所述出液管连通。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处理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诱导液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诱导液的最低水位,且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相连。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进液管相连,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出液管相连,且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相连。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网罩上具有放虫口,所述放虫口处设有仓门,所述仓门与所述透明网罩栓接。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设有环形磁铁,所述透明网罩的底部设有导磁金属,所述透明网罩的底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所述导磁金属与所述环形磁铁相配合。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内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周与所述通孔的内周相接触,所述密封圈的内周适于与所述植物根茎的外壁相接触。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所示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中箱体与透明网罩的连接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中箱体的俯视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箱体1,容纳腔101,通孔102,出气口103,溢流口104,环形凹槽105,
[0021]透明网罩2,放虫口201,仓门202,
[0022]进液管3,出液管4,废液箱5,第一液位传感器6,第二液位传感器7,第一电磁阀8,第二电磁阀9,密封圈10,处理器11,环形磁体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包括箱体1、透明网罩2、进液管3和出液管4。
[0025]箱体1内部设有容纳腔101,容纳腔101用于存放诱导液,箱体1的顶部设有通孔102,通孔102适于植物穿过。
[0026]透明网罩2设在箱体1的顶部,植物的枝叶设在透明网罩2内。
[0027]进液管3和出液管4分别与箱体1连通,且进液管3和出液管4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进液管3适于与诱导液液源相连,出液管4连通箱体1的内外部。
[002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通过将植物根茎置于箱体1内,将植物枝叶置于透明网罩2内,植物根茎吸附容纳腔101内的诱导液,诱导液进入植物内部,昆虫在透明网罩2内啃食植物枝叶,从而使诱导液进入昆虫体内,进而无需人工注射诱导液,有效便捷地将诱导液注射到昆虫体内,提高昆虫成活率。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出气口103,多个出气口103在箱体1的外壁上间隔布置。
[0030]具体地,如图1所示,出气口103高于容纳腔101内诱导液的最高液位,且出气口103处设有滤网。通过设置出气口103,便于植物根茎换气,避免植物根茎长期浸泡在诱导液内发生腐烂,提高植物存活时间。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上还设有溢流口104,溢流口104的高度高于箱体1内诱导液的最高水位。通过设置溢流口104,避免箱体1内诱导液过高导致的诱导液的溢出箱体1造成的诱导液浪费和设备损坏。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还包括废液箱5,废液箱5与溢流口104相连,且废液箱5与出液管4连通。通过设置废液箱5,能够将箱体1内排出的诱导液进行收集,通过对废液箱5内的诱导液进行净化提纯后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诱导液的浪费。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6、第二液位传感器7和处理器11,第一液位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放诱导液,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适于植物穿过;透明网罩,所述透明网罩设在箱体的顶部,所述植物的枝叶设在所述透明网罩内;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箱体连通,且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进液管适于与所述诱导液液源相连,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箱体的内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出气口,多个所述出气口在所述箱体的外壁上间隔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还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箱体内诱导液的最高水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液箱,所述废液箱与所述溢流口相连,且所述废液箱与所述出液管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昆虫共生菌去除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处理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宁刘磊王立祥刘长仲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