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83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包括虫卵枝条承接箱、移动滚轮、支撑架、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移动滚轮、支撑架和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均设置于虫卵枝条承接箱的下方,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顶部与底壁可拆卸连接,移动滚轮和支撑架均位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两侧,用于使金蝉若虫入土装置移动或停驻,虫卵枝条承接箱的底壁和侧壁均设有供金蝉若虫穿出的孔隙,金蝉若虫接收装置可移动地位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正下方,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可移动,设置于拆除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后底壁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金蝉若虫入土装置,无需每天至林地为枝条喷水,无需频繁往复于孵化室和林地间,节约劳动成本。动成本。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
,特别是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金蝉(Cryptotympanaatrata)作为重要的食药用昆虫,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在我国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区均有分布,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江苏、浙江等地设有专门的金蝉交易市场,金蝉日交易量最高可达20多吨,供不应求,售价连年攀升。国内由此掀起了一波金蝉养殖热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民开始人工养殖金蝉。金蝉养殖也逐渐成为农民和企业重要的增收途径之一。
[0003]金蝉人工养殖产量的高低,与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息息相关。金蝉初孵若虫入土以后,将在地下生长2

5年,生长至老熟若虫后出土、羽化。由于金蝉在地下漫长的生长过程不可人为干预,因此想要提高金蝉的人工养殖产量,需从金蝉虫卵的保存和孵化、金蝉若虫的人工入土和林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就目前的金蝉人工养殖技术水平而言,若虫人工入土是技术最为薄弱的一环。
[0004]目前,广泛应用于金蝉养殖行业的金蝉人工入土方式,主要以林地间投放虫卵枝条和播撒若虫两种方式为主。
[0005]投放金蝉虫卵枝条,主要以挂枝、撒枝、插枝法为主。枝条内的虫卵在林地间所处的环境条件,完全随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而金蝉虫卵孵化需要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因此投放虫卵枝条的若虫入土方式,需在每天7

9点到林地间为虫卵枝条喷水,以保证虫卵孵化所需的湿度。然而,每天持续的喷水作业需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将耗费巨大的劳动成本,尤其当金蝉养殖规模达到数百上千亩时。且大批量长时间的作业,势必造成虫卵保湿工作不到位,进而导致虫卵孵化率降低,同时引发孵出若虫健康率低、若虫入土存活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0006]在林地间播撒金蝉若虫,即在室内人工孵化金蝉虫卵,将初孵若虫与土壤混合后,送至林地间播撒至林木根系附近。金蝉初孵若虫小而娇嫩,虫体体长仅约5毫米,体宽仅约1

2毫米,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侵害。金蝉若虫孵出后,若不能尽快入土并找到植物根系,生命力将大大减弱,然而现有技术,很难做到若虫孵出即入地,且在转移过程中,极易机械损伤若虫,因此若虫的身体强健度和入土存活率一直较低,这直接导致了老熟若虫出土量低。且每天需频繁地来回林地与人工孵化室间,无疑也增加了金蝉养殖的劳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以上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本技术提供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
[0008]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包括设有底壁和四个侧壁的虫卵枝条承接箱、移动滚轮、支撑架、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移动滚轮、支撑架和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均设置于虫卵枝条承接箱的下方,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顶部与底壁
可拆卸连接,移动滚轮和支撑架均设置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两侧,用于使金蝉若虫入土装置移动或停驻,底壁和四个侧壁均设有供金蝉若虫穿出的孔隙,金蝉若虫接收装置可移动地位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正下方,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可移动设置于拆除金蝉若虫收集漏斗后底壁的下方。
[0009]其中,虫卵枝条承接箱包括金属框架和网纱围挡,网纱围挡通过与金属框架固接形成虫卵枝条承接箱。
[0010]其中,移动滚轮和支撑架的个数均为2个,并均分设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的两侧。
[0011]其中,金蝉若虫收集漏斗由软质材料形成,软质材料的两端分别可拆卸悬挂于底壁的两端,并在自然下垂时受重力影响在中间部分形成下垂尖端,下垂尖端开有供若虫漏出的洞口。
[0012]其中,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均为塑料桶。
[0013]其中,支撑架包括支撑柱和连接柱,支撑柱的一端与底壁连接,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柱和底壁连接。
[0014]其中,虫卵枝条承接箱的一侧还安装有推动扶手。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存在以下技术优势:
[0016]1.节省人工成本:利用本专利中的若虫入土装置,无需每天至林地为枝条喷水;与播撒若虫的方法相比,无需频繁往复于孵化室和林地间,节约劳动成本。
[0017]2.减少种质资源浪费:本装置中,利用监测装置,监测若虫入土的数量,防止区域内若虫入土量过大,挤占地下生存生态位,导致若虫入土存活率低,种质资源浪费。
[0018]3.规避不良天气:本方法中的推车装置,不受气候限制,天气不好时,可选择不将推车推至林地间进行若虫人工入土作业,天气好时再开展工作,因此基本不受天气影响。
[0019]4.无需保养维修:本方法中的若虫入土推车装置不易损坏,后续基本无维修成本,可降低使用成本。
[0020]5.不受地域限制:本方法中的若虫入土推车装置及方法,在全国养殖金蝉的地区均可使用,不受地域限制。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3]请参阅图1,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包括设有底壁和四个侧壁的虫卵枝条承接箱1、移动滚轮2、支撑架3、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4、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6,移动滚轮2、支撑架3和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均设置于虫卵枝条承接箱1的下方,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顶部与底壁可拆卸连接,移动滚轮2和支撑架3均安装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两侧,用于使金蝉若虫入土装置移动或停驻,底壁和四个侧壁均设有供金蝉若虫穿出的孔
隙,金蝉若虫接收装置6可移动地位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正下方,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4可移动设置于拆除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后底壁的下方。
[0024]虫卵枝条承接箱1包括金属框架和网纱围挡,网纱围挡通过与金属框架固接形成虫卵枝条承接箱1。
[00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移动滚轮2和支撑架3的个数均为2个,并均分设于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两侧。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由软质材料形成,软质材料的两端分别可拆卸悬挂于底壁的两端,并在自然下垂时受重力影响在中间部分形成下垂尖端,下垂尖端开有供若虫漏出的洞口。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 4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6均为塑料桶。支撑架3包括支撑柱和连接柱,支撑柱的一端与底壁连接,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柱和底壁连接。
[0026]在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虫卵枝条承接箱1为长方体,其长度为0.5

1m,宽度为0.3

0.5m,虫卵枝条承接箱1一端设有一对支撑架,装置能静置停歇住,另一端设有一副滚轮,能灵活移动。整个虫卵枝条承接箱1的四周高度是0.3

0.6 m,装置四周和底部需用孔径不超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底壁和四个侧壁的虫卵枝条承接箱(1)、移动滚轮(2)、支撑架(3)、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4)、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和金蝉若虫接收装置(6),所述移动滚轮(2)、所述支撑架(3)和所述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均设置于所述虫卵枝条承接箱(1)的下方,所述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顶部与所述底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移动滚轮(2)和所述支撑架(3)均设置于所述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两侧,用于使所述金蝉若虫入土装置移动或停驻,所述底壁和所述四个侧壁均设有供金蝉若虫穿出的孔隙,所述金蝉若虫接收装置(6)可移动,位于所述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的正下方,所述金蝉若虫密度检测装置(4)可移动设置于拆除所述金蝉若虫收集漏斗(5)后所述底壁的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蝉若虫入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虫卵枝条承接箱(1)包括金属框架和网纱围挡,所述网纱围挡通过与所述金属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怀建曹烨孙德永孙洪武邓盼唐楚飞魏兰君王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