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40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包括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多种人工缺陷,每种人工缺陷设有多个;每种人工缺陷围绕圆柱形管体呈现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在圆柱形管体内表面设置与外表面相同大小、深度、形状的人工缺陷,其位置与外表面一一对应。解决了现有管道漏磁检测技术中不能检测出近表面的人工缺陷,所对应的孔或槽的人工缺陷单一,宽度和深度较大,灵敏度较差的问题。提高漏磁检测灵敏度,扩大了检测范围,提升了检测结果准确度,能够确定检测过程中遇到缺陷的种类、大小,深度。确保了缺陷的唯一性,能有效避免造成漏检,适合推广使用。有效避免造成漏检,适合推广使用。有效避免造成漏检,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漏磁检测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国内外各项标准对钢管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家采用漏磁内检测技术对在役管道的运行安全进行安全评估,该技术检测灵敏度高、缺陷自动准确定位,是国内外公认的在役管道内部表面质量检测最为成熟的技术,已在无缝钢管的生产线上广泛应用,但埋弧焊钢管生产线使用仍属空白领域。目前在生产线上的埋弧焊钢管的表面质量检测主要依靠人工目视检查,检测效率比较低下,外观质量把控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因此,能够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有效地对生产线上的埋弧焊钢管进行表面质量检测,备受人们关注。
[0003]目前对生产线钢管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的方法有涡流检测、漏磁检测,在役管道内外表面产生的腐蚀和存在的机械损伤等体积性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有漏磁检测,对其标定大多参考NB/0~1MM47013.1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漏磁检测的标定方法,主要针对外观金属损失类缺欠,人工缺陷的宽度≥10mm,深度最严要求为壁厚的5%。没有对应近表面缺陷的人工缺陷,例如近表面的分层和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解决了漏磁检测中没有对应近表面缺陷的人工缺陷,现有漏磁检测技术中孔或槽对应的缺陷单一,宽度和深度较大,灵敏度较差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多种人工缺陷,每种人工缺陷设有多个;
[0006]每种人工缺陷围绕圆柱形管体呈现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
[0007]在圆柱形管体内表面设置与外表面相同大小、深度、形状的人工缺陷,其位置与外表面一一对应。
[0008]优选方案中,多种人工缺陷包括第一N形槽、第二N形槽、第一球形孔、第二球形孔、第一V形锥孔、第二V形锥孔、平底孔和嵌入式人工分层。
[0009]优选方案中,第一N形槽槽宽度不大于0.3mm,第一N形槽深度分别为0~1mm、1~2mm、2~3mm,最大不超过3mm,第一N形槽长度为宽度的三倍或不大于探头尺寸,取二者取较小值。
[0010]优选方案中,第二N形槽槽宽度不大于10mm,第二N形槽深度分别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不超过3mm,第二N形槽长度为宽度的三倍或不大于探头尺寸,取二者取较小值。
[0011]优选方案中,第一球形孔和第二球形孔直径分别为6mm和25mm,在圆柱体标定装置外表面分别加工出深度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不超过3mm。
[0012]优选方案中,第一V形锥孔和第二V形锥孔直径分别为6mm和25mm,在圆柱体标定装置外表面分别加工出深度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不超过3mm。
[0013]优选方案中,平底孔直径为0.8mm,在圆柱体标定装置外表面分别加工出深度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深度不超过3mm。
[0014]优选方案中,嵌入式人工分层是直径为6~25mm的平底孔,平底孔深度为0~1mm、1~2mm、2~3mm,最大深度不超过3mm,用同材质进行填充,保留层面间隙不超过0.8mm,分别加工在圆柱体标定装置外壁的近表面距离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深度不超过3mm处。
[0015]优选方案中,第一N形槽和第二N形槽用刻槽机加工,第一球形孔、第二球形孔、第一V形锥孔采用球头铣刀加工,平底孔和嵌入式人工分层采用柱面铣刀加工。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多种人工缺陷,每种人工缺陷设有多个,每种人工缺陷围绕圆柱形管体呈现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不同的人工缺陷对应检测过程中钢管中存在的缺陷,解决了现在管道漏磁检测技术中不能检测出近表面的人工缺陷,所对应的孔或槽的人工缺陷单一,宽度和深度较大,灵敏度较差的问题。设置多种第一N形槽、第二N形槽、第一球形孔、第二球形孔、第一V形锥孔、第二V形锥孔、平底孔和嵌入式人工分层等人工缺陷,提高漏磁检测灵敏度,扩大了检测范围有限,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能够精确的确定检测过程中遇到的缺陷的种类、大小,深度。确保了缺陷的唯一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造成漏检错误。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正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轴侧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轴侧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第一N形槽旋转剖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第二N形槽旋转剖视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第一球形孔旋转剖视图;
[0024]图7是本技术第二球形孔旋转剖视图;
[0025]图8是本技术第一V形锥孔旋转剖视图;
[0026]图9是本技术第二V形锥孔旋转剖视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平底孔旋转剖视图;
[0028]图11是本技术嵌入式人工分层剖视图;
[0029]图12是本技术外检测小车检测时设备的正视图;
[0030]图13是本技术外检测小车检测时设备的侧视图;
[0031]图14是本技术内检测小车检测时设备的正视图;
[0032]图15是本技术内检测小车检测时设备的侧视图;
[0033]图中:第一N形槽1;第二N形槽2;第一球形孔3;第二球形孔4;第一V形锥孔5;第二V形锥孔6;平底孔7;嵌入式人工分层8;钢管9;扶正龙门框架10;外检测小车11;电动推杆12;调整机构13;滚动辊轮14;第一滑轨15;内检测小车16;轨道小车17;第二滑轨18。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实施例1
[0035]如图1~15示,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包括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多种人工缺陷,每种人工缺陷设有多个;
[0036]每种人工缺陷围绕圆柱形管体呈现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
[0037]在圆柱形管体内表面设置与外表面相同大小、深度、形状的人工缺陷,其位置与外表面一一对应。由此结构,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能够对多个不同缺陷,如折叠、划痕、结疤、裂纹、表面夹杂等做出相对应的缺陷形式,各种人工缺陷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确保了缺陷的唯一性,能有效避免造成检测错误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的检测灵敏度,避免检测过程中出现不同缺陷形成在同一地方,显示特征不明确。各人工缺陷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以确保参考反射信号的清晰可辨。图中a为第一个人工缺陷,深度为0~1mm。b为第二个人工缺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圆柱形管体标定装置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多种人工缺陷,每种人工缺陷设有多个;每种人工缺陷围绕圆柱形管体呈现螺旋状分布,并保持足够间距;在圆柱形管体内表面设有与外表面相同大小、深度、形状的人工缺陷,其位置与外表面一一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其特征是:多种人工缺陷包括第一N形槽(1)、第二N形槽(2)、第一球形孔(3)、第二球形孔(4)、第一V形锥孔(5)、第二V形锥孔(6)、平底孔(7)和嵌入式人工分层(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其特征是:第一N形槽(1)槽宽度不大于0.3mm,第一N形槽(1)深度分别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不超过3mm,第一N形槽(1)长度为宽度的三倍或不大于探头尺寸,取二者取较小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其特征是:第二N形槽(2)槽宽度不大于10mm,第二N形槽(2)深度分别为0~1mm、1~2mm、2~3mm,深度最大不超过3mm,第二N形槽(2)长度为宽度的三倍或不大于探头尺寸,取二者取较小值。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钢管表面质量的漏磁检测设备标定装置,其特征是:第一球形孔(3)和第二球形孔(4)直径分别为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清贾晓红欧宁黄滨安张建平薛帏焦锋李梦玲张晓强蔡小青张新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沙市钢管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