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629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薄膜,所述PI薄膜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的表面能;不仅对相邻内置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内置电池表面能,避免内置电池固定背胶开胶和脱落等问题出现。题出现。题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调节电池表面能
,具体涉及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内置电池技术的发展,内置电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手机领域、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相邻内置电池之间强烈的电磁干扰可能使灵敏的电子设备因过载而损坏,大多数情况是电子设备在电磁干扰作用下,性能暂时降级(信息传递出错、动作失误、工作反常),当电磁干扰一旦消除后,设备又会恢复正常工作。
[0003]现有的内置电池固定方式采用分条压合橡胶滚轮固定,分条压合橡胶滚轮,橡胶滚轮对电池表面能有非常大的影响,会导致表面能大幅降低,因为表面能降低,导致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频发。工作人员针对表面能下降的问题,会不定时的对接触电池表面的橡胶滚轮做清洁处理,还对硅橡胶滚轮采取包裹原膜及不压合橡胶滚轮处理,但对提升电池表面能的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内置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内置电池表面能,避免内置电池固定背胶开胶和脱落等问题出现。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薄膜,所述PI薄膜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用于提升所述PI 薄膜的表面能。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内置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内置电池表面能,避免内置电池固定背胶开胶和脱落等问题出现。
[000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这两组呈相对设置的PI薄膜为第一PI薄膜和第二PI薄膜。
[000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表面。
[00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PI薄膜与所述第二PI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
[00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设置于所述第一PI薄膜表面并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PI薄膜表面上。
[001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的两端部之间为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直接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接触并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的表面上。
[00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I薄膜包括:PET离型膜,在所述PET离型膜上依次设有亚
克力胶层、黑色PI薄膜层和印刷层。
[00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印刷层表面上直接接触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
[00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包括:离型膜,在所述离型膜上依次设有第一胶粘剂层、泡棉和第二胶粘剂层。
[001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印刷层表面上直接接触所述第二胶粘剂层并与所述第二胶粘剂层粘接。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的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中PI薄膜的结构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中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的结构图;
[0020]其中,1

电池;101

电池的中间区域;2

PI(聚酰亚胺)薄膜;201
‑ꢀ
印刷层;202

黑色PI(聚酰亚胺)薄膜层;203

亚克力胶层;204

PET (聚脂)离型膜;3

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01

离型膜;302
‑ꢀ
第一胶粘剂层;303

泡棉;304

第二胶粘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2]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
[0023]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聚酰亚胺)薄膜2,所述PI (聚酰亚胺)薄膜2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聚酰亚胺)2的表面能。
[0024]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的结构图,包括:离型膜301,在所述离型膜301上依次设有第一胶粘剂层302、泡棉303和第二胶粘剂层304,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 3设置于PI(聚酰亚胺)薄膜2外表面和电池的中间区域101外表面。
[0025]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的结构和相对设置位置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和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电池1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电池1的另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池的两端部之间为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101,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设置于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并延伸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101表面上,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再继续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
[0027]如图2所示,所述PI薄膜2包括:PET(聚脂)离型膜204,在所述PET(聚脂)离型膜204
上依次设有亚克力胶层203、黑色PI(聚酰亚胺)薄膜层202和印刷层201,在所述印刷层201表面上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在电池1的端部外表面包裹PI(聚酰亚胺) 薄膜2,这样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0028]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1,所述电池1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聚酰亚胺)薄膜2,所述PI(聚酰亚胺)薄膜2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2的表面能。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两组呈相对设置的PI(聚酰亚胺)薄膜2为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和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薄膜,所述PI薄膜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的表面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这两组呈相对设置的PI薄膜为第一PI薄膜和第二PI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I薄膜与所述第二PI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设置于所述第一PI薄膜表面并延伸设置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生朱礼章王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