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081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动车,其包括车体,在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及由电源模块供电的定位模块、定速模块、刹车回收动能模块和雷达模块;车体为可折叠结构,其包括有前端支杆、后端支杆、承载支杆和上端支杆,前端支杆的下端连接有前轮,后端支杆的下端连接有踏板组件和后轮;后端支杆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受力支杆和连接支杆,受力支杆的上端设置有车座;前端支杆的上端内套接有可与之滑移的内杆,内杆的上端设置有与之相固定的握持支杆和把手,前端支杆和握持支杆之间设置用于驱动内杆滑动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现有电动车功能单一的局限性,且通过折叠可实现便携。且通过折叠可实现便携。且通过折叠可实现便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动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动车因为其具有的快捷、省力、节能等特点,已经被居民广泛使用。但是现有电动车功能单一,实施效果不佳;且占用空间大,无法实现便携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电动车,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车体,在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及由电源模块供电的定位模块、定速模块、刹车回收动能模块和雷达模块;
[0005]所述的车体为可折叠结构,其包括有前端支杆、后端支杆、承载支杆和上端支杆,所述的前端支杆的下端连接有前轮,所述的后端支杆的下端连接有踏板组件和后轮,所述的上端支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端支杆和后端支杆的上端,且该上端支杆与后端支杆的连接处设置为铰接,所述的承载支杆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前端支杆和后端支杆的下半部分的承载短杆,且两个所述的承载短杆的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与两者分别铰接的铰接板;
[0006]所述的后端支杆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受力支杆和连接支杆,所述的受力支杆的下端设置有可套接在后端支杆外周的套环,通过套环使受力支杆可顺着后端支杆进行移动;所述的连接支杆的一端设置在后端支杆的上端、另一端连接在受力支杆上,在所述的受力支杆的上端设置有车座;
[0007]所述的前端支杆的上端内套接有可与之滑移的内杆,且在所述的内杆的上端设置有与之相固定的握持支杆,在该握持支杆上设置有把手,在所述的前端支杆和握持支杆之间设置用于驱动内杆滑动的驱动组件。
[0008]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有壳体、电机、螺杆和推块,所述的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前端支杆,所述的壳体内贯穿开设有供螺杆穿设的穿孔,所述的电机设置在壳体内且该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相匹配以构成蜗轮蜗杆传动,由此通过电机的转动可带动螺杆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所述的推块固定在螺杆的上端,同时该推块还与握持支杆通过螺栓固定。
[0009]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套环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的后端支杆对应套环的运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开设有内周螺纹,通过同时旋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栓来实现对套环的锁定。
[0010]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铰接板内开设有内腔,并在该内腔中设置有缓震用的复位弹簧。
[0011]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定位模块包括有GPS定位及GPRS通信模块。
[0012]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雷达模块包括有安装在车体上的测距传感器。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本技术中的车体采用可折叠设计,改变了现有电动车功能单一的局限性,通过折叠可实现便携,为上台阶、防盗等日常的使用带来了极大便利。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驱动组件来实现了把手的高度可调,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用户的需求,用户无需购买多辆不同尺寸的电动车,不仅更加便利且节约了资源。
[0016]3、本技术通过在套环和后端支杆上开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来实现固定作用,受力可靠,骑行更加安全。
[0017]4、本技术通过定位模块来实现防盗,定速模块来优化负载电机实现最佳配速,刹车回收动能模块可将刹车时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存储,雷达模块让骑行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0019]图2为实施例中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0021]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图;
[0022]图5为图2中C部的放大图。
[0023]图中:11、电源模块;12、定位模块;13、定速模块;14、雷达模块;15、刹车回收动能模块;21、前端支杆;22、后端支杆;23、承载支杆;231、承载短杆;24、上端支杆;31、前轮;32、后轮;33、踏板组件;41、受力支杆;42、连接支杆;43、套环;51、车座;61、第一通孔;62、第二通孔;71、内杆;72、握持支杆;73、把手;81、壳体;82、电机;83、螺杆;84、推块;85、穿孔;91、铰接板;92、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如附图1至5所示,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车体,在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11及由电源模块11供电的定位模块12、定速模块13、刹车回收动能模块15和雷达模块14;
[0026]车体为可折叠结构,其包括有前端支杆21、后端支杆22、承载支杆23和上端支杆24,前端支杆21的下端连接有前轮31,后端支杆22的下端连接有踏板组件33和后轮32,上端支杆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端支杆21和后端支杆22的上端,且该上端支杆24与后端支杆22的连接处设置为铰接,承载支杆23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前端支杆21和后端支杆22的下半部分的承载短杆231,且两个承载短杆231的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与两者分别铰接的铰接板91;
[0027]后端支杆22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受力支杆41和连接支杆42,受力支杆41的下端设置有可套接在后端支杆22外周的套环43,通过套环43使受力支杆41可顺着后端支杆22进行移动;连接支杆42的一端设置在后端支杆22的上端、另一端连接在受力支杆41上,在所述的受力支杆41的上端设置有车座51;
[0028]前端支杆21的上端内套接有可与之滑移的内杆71,且在内杆71的上端设置有与之相固定的握持支杆72,在该握持支杆72上设置有把手73,在前端支杆21和握持支杆72之间设置用于驱动内杆71滑动的驱动组件。
[0029]其中,驱动组件包括有壳体81、电机82、螺杆83和推块84,壳体81通过螺栓固定在前端支杆21,壳体81内贯穿开设有供螺杆83穿设的穿孔85,电机82设置在壳体81内且该电机82的输出轴与螺杆83相匹配以构成蜗轮蜗杆传动,由此通过电机82的转动可带动螺杆83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推块84固定在螺杆83的上端,同时该推块84还与握持支杆72通过螺栓固定;电机82的输出轴应当设置有与螺杆83相匹配的齿轮以构成蜗轮蜗杆传动。
[0030]其中,套环4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1,后端支杆22对应套环43的运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62,第一通孔61和第二通孔62均开设有内周螺纹,通过同时旋入第一通孔61和第二通孔62的螺栓来实现对套环43的锁定。
[0031]其中,铰接板91内开设有内腔,并在该内腔中设置有缓震用的复位弹簧92。
[0032]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模块12包括有GPS定位及GPRS通信模块;雷达模块14包括有安装在车体上的测距传感器;电源模块11、定位模块12、定速模块13、刹车回收动能模块15和雷达模块14均是属于现有技术,为电子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常识,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多个模块安装在车体上,达到扩展多功能的目的。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在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11)及由电源模块(11)供电的定位模块(12)、定速模块(13)、刹车回收动能模块(15)和雷达模块(14);所述的车体为可折叠结构,其包括有前端支杆(21)、后端支杆(22)、承载支杆(23)和上端支杆(24),所述的前端支杆(21)的下端连接有前轮(31),所述的后端支杆(22)的下端连接有踏板组件(33)和后轮(32),所述的上端支杆(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端支杆(21)和后端支杆(22)的上端,且该上端支杆(24)与后端支杆(22)的连接处设置为铰接,所述的承载支杆(23)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前端支杆(21)和后端支杆(22)的下半部分的承载短杆(231),且两个所述的承载短杆(231)的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与两者分别铰接的铰接板(91);所述的后端支杆(22)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受力支杆(41)和连接支杆(42),所述的受力支杆(41)的下端设置有可套接在后端支杆(22)外周的套环(43),通过套环(43)使受力支杆(41)可顺着后端支杆(22)进行移动;所述的连接支杆(42)的一端设置在后端支杆(22)的上端、另一端连接在受力支杆(41)上,在所述的受力支杆(41)的上端设置有车座(51);所述的前端支杆(21)的上端内套接有可与之滑移的内杆(71),且在所述的内杆(71)的上端设置有与之相固定的握持支杆(72),在该握持支杆(72)上设置有把手(7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湾陈海哨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