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372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包括座椅单元和缓震单元,座椅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坐垫,以及与所述坐垫配合的靠背,缓震单元设置于坐垫下方,包括缓震支架、缓震件和调节件,所述缓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三铰接支座铰接,其包括腔体、位于所述腔体内的活塞、位于所述活塞上的单向阀,以及与所述活塞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腔体侧面设置有第一环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装置通过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第四流通孔和调节件的配合,使缓震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使用人员在乘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汽车座椅使,可根据路况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缓震件工作模式,是汽车座椅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人性化。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是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座椅中广泛实用阻尼器进行缓震,以改善乘坐者的舒适度。阻尼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阻尼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阻尼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阻尼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阻尼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
[0003]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器,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工作环境的地面平整度对阻尼器的减震硬度进行调节,进而使得行驶时座椅的稳定性不佳,乘坐者舒适度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包括,座椅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坐垫,以及与所述坐垫配合的靠背;缓震单元,设置于坐垫下方,包括缓震支架、缓震件和调节件,缓震支架包括固定于所述坐垫底部的第一铰接支座和第一滑动支座、设置于所述坐垫下方的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第二铰接支座和第二滑动支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支座和第二滑动支座铰接的第一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铰接支座和第一滑动支座铰接的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柱,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中心位置的第三铰接支座;所述缓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三铰接支座铰接,其包括腔体、位于所述腔体内的活塞、位于所述活塞上的单向阀,以及与所述活塞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腔体侧面设置有第一环槽;所述腔体侧面包括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和第四流通孔,所述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和第三流通孔竖直设置。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交叉设置,并在交叉点处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座椅单元还包括减震气囊,所述缓震单元设置于所述减震气囊内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缓震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腔体外部的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连接杆和所述
腔体上。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环槽内的调节环、带动所述调节环进行转动的驱动件,以及与所述驱动件配合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设置有倒角;所述第四流通孔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环孔、第二环孔和第三环孔,并且第一环孔、第二环孔和第三环孔均与所述第一流通孔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环孔和第二环孔,所述第三流通孔连通所述第二环孔和第三环孔,所述第一流通孔的两端与所述腔体内部连通。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和第三流通孔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调节件设置有2个,并且所述调节环与所述第四流通孔交错设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通孔相对应的第五流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或第三流通孔对应的第六流通孔;所述调节环上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腔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当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时,所述第五流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贯通;当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时,所述第六流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或第三流通孔贯通。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流通孔包括第一输出孔和第一输入孔,所述第三流通孔包括第二输出孔和第二输入孔,所述第一输入孔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输入孔内的液流方向,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输入孔内的液流方向;所述第二输出孔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用于限制第二输出孔内的液流方向,所述第四单向阀用于限制第一输出孔内的液流方向。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端盖、滚珠、弹簧和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一端与所述滚珠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盖滑动配合,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杆配合的第六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六凹槽周边的导液孔,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端盖和所述滚珠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结构相同,方向相反;所述活塞上设置有两个第七流通孔,所述单向阀包括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七流通孔内且方向相反。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环侧边上设置有外齿圈,所述驱动件包括与所述外齿圈啮合的齿轮,以及带动所述齿轮进行转动的电机。
[0017]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第四流通孔和调节件的配合,使缓震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使用人员在乘坐本专利技术所述汽车座椅使,可根据路况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缓震件工作模式,是汽车座椅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0019]图1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结构图。
[0020]图2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缓震单元爆炸图。
[0021]图3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缓震单元结构图。
[0022]图4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缓震件和调节件结构图。
[0023]图5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缓震件和调节件剖视图。
[0024]图6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调节件示意图。
[0025]图7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限位槽和限位块示意图。
[0026]图8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第四流通孔示意图。
[0027]图9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和第四流通孔示意图。
[0028]图10为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的第二单向阀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单元(100),包括水平设置的坐垫(101),以及与所述坐垫(101)配合的靠背(102);缓震单元(N),设置于坐垫(101)下方,包括缓震支架(300)、缓震件(400)和调节件(500),缓震支架(300)包括固定于所述坐垫(101)底部的第一铰接支座(301)和第一滑动支座(302)、设置于所述坐垫(101)下方的固定板(309)、设置于所述固定板(309)上的第二铰接支座(303)和第二滑动支座(304)、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支座(301)和第二滑动支座(304)铰接的第一连接杆(305)、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铰接支座(303)和第一滑动支座(302)铰接的第二连接杆(306)、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05)的连接柱(307),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板(309)中心位置的第三铰接支座(308);所述缓震件(4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307)和所述第三铰接支座(308)铰接,其包括腔体(401)、位于所述腔体(401)内的活塞(402)、位于所述活塞(402)上的单向阀(403),以及与所述活塞(402)连接的连接杆(404),所述腔体(401)侧面设置有第一环槽(401a);所述腔体(401)侧面包括第一流通孔(401b)、第二流通孔(401c)、第三流通孔(401d)和第四流通孔(401e),所述第一流通孔(401b)、第二流通孔(401c)和第三流通孔(401d)竖直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05)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06)交叉设置,并在交叉点处通过第一连接件(310)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单元(100)还包括减震气囊(103),所述缓震单元(N)设置于所述减震气囊(103)内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件(4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腔体(401)外部的减震弹簧(407),所述减震弹簧(40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连接杆(404)和所述腔体(401)上。5.如权利要求1、2或4任一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50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环槽(401a)内的调节环(501)、带动所述调节环(501)进行转动的驱动件(502),以及与所述驱动件(502)配合的壳体(503),所述壳体(503)的两端设置有倒角;所述第四流通孔(401e)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环孔(401e

1)、第二环孔(401e

2)和第三环孔(401e

3),并且第一环孔(401e

1)、第二环孔(401e

2)和第三环孔(401e

3)均与所述第一流通孔(401b)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孔(401c)连通所述第一环孔(401e

1)和第二环孔(401e

2),所述第三流通孔(401d)连通所述第二环孔(401e

2)和第三环孔(401e

3),所述第一流通孔(401b)的两端与所述腔体(401)内部连通。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孔(401b)、第二流通孔(401c)和第三流通孔(401d)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调节件(500)设置有2个,并且所述调节环(501)与所述第四流通孔(401e)交错设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可调的缓震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50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通孔(401b)相对应的第五流通孔(501g)、与所述第二流通孔(401c)或第三流通孔(401d)对应的第六流通孔(501b);
所述调节环(501)上还设置有限位块(501a),所述腔体(401)上设置有与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恩永林长波何水龙唐竞冯海波展新王善超周志斌李骏冯哲邓聚才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