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有源移相器中的功耗降低的方法和电路技术

技术编号:3123045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01
提供了一种电子电路和方法。该电子电路包括:同相(I)正交(Q)放大器,包括I共源共栅分支和Q共源共栅分支,IQ放大器配置为接收差分输入信号和控制信号、基于控制信号控制I共源共栅分支中的栅极电压和Q共源共栅分支中的栅极电压、用I共源共栅分支生成I输出信号、以及用Q共源共栅分支生成Q输出信号;以及正交耦合器,配置为执行I输出信号和Q输出信号的正交求和以及生成最终的相移输出。以及生成最终的相移输出。以及生成最终的相移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有源移相器中的功耗降低的方法和电路
[0001]优先权
[0002]本申请是基于2020年6月2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并被赋予编号63/033,488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0003]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具有降低的功耗的有源移相器。

技术介绍

[0004]毫米波频率的定向通信是部署第五代(5G)蜂窝技术的关键推动力。相控阵用于实现这些定向链路。
[0005]当以幅度和相位的特定组合来驱动时,相控阵中的天线可以使辐射束的方向转向。用于实现这种系统的关键块之一是移相器。移相器的目标是在给定固定相位输入信号的情况下产生数字可编程输出相位,同时确保这些不同相位状态之间的增益变化尽可能小。移相器设计可以大致归类为有源移相器设计和无源移相器设计。有源移相器分别随着天线元件的数量增加并且相位分辨率变低而相对于无源移相器提供面积/集成和损耗优势,同时具有功耗增加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电子电路包括:同相(I)正交(Q)放大器,包括I共源共栅分支和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电路,包括:同相I正交Q放大器,包括I共源共栅分支和Q共源共栅分支,IQ放大器配置为:接收差分输入信号和控制信号;基于控制信号来控制I共源共栅分支中的栅极电压和Q共源共栅分支中的栅极电压;用I共源共栅分支生成I输出信号;以及用Q共源共栅分支生成Q输出信号;以及正交耦合器,配置为:执行I输出信号和Q输出信号的正交求和;以及生成最终的相移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I共源共栅分支包括第一共源共栅臂和第二共源共栅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臂包括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并且第二共源共栅臂包括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处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中的基于I的控制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被分段并加权以生成相对I:Q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Q共源共栅分支包括第一共源共栅臂和第二共源共栅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臂包括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并且第二共源共栅臂包括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处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中的基于Q的控制信号。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第一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二共源共栅晶体管、第三共源共栅晶体管和第四共源共栅晶体管被分段并加权以生成相对I:Q比。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还包括配置为基于4比特数字输入生成控制信号的数字逻辑块。11.一种方法,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吉恩A辛格于晓华孙祥源吕思壮T张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