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037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盖,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套接在监测管上;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以及监测线缆过道,从所述保护盖的一侧沿横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监测线缆保护装置保证在监测器在下放与回收过程中保持垂直,保证监测器的真实下放深度与监测线缆的下放长度保持一致,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同时也能避免监测器在监测管中碰撞和摩擦造成的损伤。在监测管中碰撞和摩擦造成的损伤。在监测管中碰撞和摩擦造成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测绘设备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保证大型建筑物的安全,为大型建筑物维护方案的选取提供基础资料,必须对建筑物基坑进行变形监测。在基坑变形监测中,位移、沉降量是直接反应基坑变形的物理量,其数据的准确性也直接关系到建筑安全稳定性,所以大型建筑监测时往往需要布设斜监测管和分层沉降监测管,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监测管内部布设监测器进行监测,监测器在下放和回收的过程中,由于监测线缆不垂直导致实际释放监测线缆和真实监测器下放位置有偏差,进而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对基坑变形的结果分析造成影响;同时在监测线缆的下放与回收过程中,监测线缆与监测管孔壁不断摩擦,容易导致监测缆线磨损,造成仪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以保证监测线缆能垂直下放,提高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包括:
[0005]保护盖,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套接在监测管上;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以及监测线缆过道,从所述保护盖的一侧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连通。
[0006]可选的,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第一端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
[0007]可选的,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
[0008]可选的,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监测线缆过道的宽度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均大于或等于所述监测线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0010]可选的,所述保护盖为圆柱体。
[0011]可选的,所述保护盖的直径为7cm~10cm。
[0012]可选的,所述保护盖沿轴向的高度为4cm~6cm。
[0013]可选的,所述通孔的直径为8mm~10mm。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监测装置,包括监测器、监测管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线缆保护装置,所述监测器位于所述监测管中,监测线缆从所述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通孔伸入所述监测管内,并与所述监测器连接。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及基坑变形监测装置中,包括:保护盖,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套接在监测管上;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以及监测线缆过道,从所述保护盖的一侧沿横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使监测线缆在下放和回收过程中保持垂直,保证监测器的实际下放位置与监测线缆的下放长度保持一致,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在监测线缆的下放与回收过程中,监测线缆与监测管孔壁不会接触,避免监测缆线磨损造成仪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种基坑变形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正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坑变形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俯视图。
[0022]其中,附图说明为:
[0023]100、300

监测线缆下放组件;102、302

监测管;104、304

监测线缆;106、306

监测器;308

监测线缆保护装置;200

保护盖;202

通孔;204

监测线缆过道;206

第一端;208

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为一种基坑变形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坑变形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线缆下放组件100、监测器106和监测管102,所述监测器106位于所述监测管102中,监测线缆104的端部连接监测器106,监测线缆下放组件100将监测线缆104和监测器106下放至所述监测管102内。
[0025]在对大型建筑物进行斜监测或分层沉降监测时,由于监测管102的直径远远大于监测线缆104的直径,导致监测线缆104下放与回收时不能保证垂直,使监测器106的真实下放位置与所述监测线缆104的释放长度有偏差,进而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在所述监测线缆104的下放与回收过程中,监测线缆104与监测管102不断摩擦,容易导致监测线缆104的磨损,监测器106也容易与监测管102内壁发生碰撞,导致监测线缆104与监测器106的损坏。
[0026]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7]实施例一
[0028]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所述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盖200,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通孔202,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200并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以及监测线缆过道204,从所述保护盖200的一侧沿横向贯穿所述保护盖200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202连通。
[0029]具体的,所述保护盖200底面开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盖200沿轴向的高度为4cm~6cm,所述保护盖200的直径为7cm~10cm。所述保护盖200的直径可根据实际应用中监测管的大小进行调整,使所述监测线缆保护装置能兼容大小不同的斜监测孔分层沉降监测孔。所述保护盖200采用直接套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监测管上。
[0030]所述通孔202位于所述保护盖200圆柱体的底面上且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200;所述通孔202为圆形,且直径为8mm~10mm,其轴线与监测管302的轴线重合。所述监测线缆过道204从所述保护盖200的一侧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200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202连通。
[0031]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监测线缆过道204具有第一端206和第二端208,所述第一端206较所述第二端208更靠近所述通孔202,所述第一端206的宽度a1小于所述第二端208的宽度a2,且所述监测线缆过道204的宽度沿所述第一端206至所述第二端208的方向逐渐增大。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盖,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套接在监测管上;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与所述监测管对准;以及,监测线缆过道,从所述保护盖的一侧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护盖并沿径向与所述通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第一端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监测线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线缆过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通孔,所述监测线缆过道的宽度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元生乔爱明杨晓彬薛亚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达华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