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磁路喇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982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磁路喇叭,涉及声学器件领域,包括外壳体、与外壳体配合的底壳以及收容在外壳体内的振动组件,外壳体顶部设有出音孔,底壳的下方设有与振动组件连接的PCB板,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处于振膜下方的华司环和处于华司环下方的外磁环,振膜下方设有音圈环,底壳的上方设有内导磁板,底壳与内导磁板之间形成后腔,底壳的中部向下凹形成用于增大后腔的下凹台;内导磁板上设有内磁环,外磁环和华司处于壳体内,并与内磁环形成音圈腔,音圈环伸入音圈腔内;内导磁板和下凹台上都设有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喇叭中音圈环被外磁环和内磁环所包围,能让振膜的振动弧度更加自然和饱满,并在底壳上设置下凹台以加长后腔,增强低频延伸。增强低频延伸。增强低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磁路喇叭


[0001]本技术涉及声学器件领域,特别是一种双磁路喇叭。

技术介绍

[0002]扬声器又称“喇叭”,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扬声器在音响设备中是一个最薄弱的器件,而对于音响效果而言,它又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件。扬声器的种类繁多,而且价格相差很大。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其纸盆或膜片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共鸣)而发出声音。
[0003]目前,现有小型扬声器单元内部磁路系统相对单薄,磁环数量仅有1枚。并且,现有扬声器单元内部,在音圈底部与磁路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密闭性的音腔,由于没有双音腔的结构设计和双制动的调音设计,无法释放出密闭腔体中特有的高品质音色。并且,目前的扬声器内部的后腔较短,使得低频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磁路喇叭,设置内外两个磁环,加强磁力,并且加长后腔,增强低频音质。
[0005]加强现有扬声器内部磁路系统的强磁力问题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双磁路喇叭,包括外壳体、与外壳体配合的底壳以及收容在外壳体内的振动组件,外壳体顶部设有出音孔,底壳的下方设有与振动组件连接的PCB板,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处于振膜下方的华司环和处于华司环下方的外磁环,振膜下方设有音圈环,其特征在于:底壳的上方设有内导磁板,底壳与内导磁板之间形成后腔,底壳的中部向下凹形成用于增大后腔的下凹台;内导磁板上设有内磁环,外磁环和华司处于壳体内,并与内磁环形成音圈腔,音圈环伸入音圈腔内;内导磁板和下凹台上都设有用于供音圈引线穿过与PCB板连接的通孔。
[0008]优选地,所述PCB板上设有用于容纳下凹台的通口。
[0009]优选地,所述内导磁板的底面中心具有内凹腔,内磁板的表面中间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上凸台,内磁环设置在内凹腔内,外磁环和华司位于上凸台的外围,音圈腔处于外磁环和华司与上凸台的外壁之间。
[0010]更优选地,所述上凸台中间部位设有与下凹台上通孔对应的通孔。
[0011]更优选地,所述内导磁板上围绕中心还分布有若干个连接孔。
[0012]优选地,所述华司与振膜形成振膜边缘声音腔体;华司顶部设有一圈凸起,凸起与振动膜的边缘部贴合。
[0013]优选地,所述外磁环和内磁环的厚度都为1mm。
[0014]优选地,所述音圈环的内径为5.5mm。
[0015]优选地,所述外壳体顶面至PCB板底面的高度为4.3mm。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磁路喇叭,音圈环被外磁环和内磁环所包围,能让音圈环和振膜在磁能转化声能的过程中,振膜的振动弧度更加自然和饱满,并且在底壳上设置下凹台以加长后腔,使得后腔加长,增强低频延伸,并且降低整个喇叭的高度,增加喇叭的使用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的示意图一;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的示意图二;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的爆炸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的剖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中内导磁板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中后壳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与现有喇叭的声音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根据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0025]图1至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磁路喇叭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该双磁路喇叭包括外壳体10、与外壳体配合的底壳20以及收容在外壳体内的振动组件30,外壳体10顶部设有出音孔11,底壳20的下方设有与振动组件连接的PCB板40,振动组件30包括振膜31、处于振膜下方的华司32和处于华司下方的外磁环33,振膜31下方设有音圈环34,底壳20的上方设有内导磁板50,底壳20与内导磁板50之间形成后腔201,底壳20的中部向下凹形成用于增大后腔的下凹台21;内导磁板50上设有内磁环35,外磁环33和华司32处于壳体10内,并与内磁环形成音圈腔301,音圈环34伸入音圈腔301内;内导磁板50和下凹台21上都设有用于供音圈引线穿过与PCB板连接的通孔,这样在喇叭的内部结构中,采用内磁环35和外磁环33,形成双磁路,提高电能、声能转换效率,发出的声压较大,同样口径设计的喇叭,可以达到远大于传统设计的喇叭的声压。
[0026]如图5所示,所述内导磁板50的底面中心具有内凹腔51,内磁板的表面中间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上凸台52,内磁环35设置在内凹腔51内,外磁环和华司位于上凸台的外围,音圈腔301处于外磁环33和华司32与上凸台52的外壁之间;所述上凸台52中间部位设有与下凹台21上通孔对应的通孔,方便音圈引线从上往下穿过通孔与PCB板40连接。所述内导磁板50上围绕中心还分布有若干个连接孔53。
[0027]所述外磁环和内磁环的厚度都为1mm,相比现有技术的磁环,厚度减小,也有利于减小整个喇叭的高度;外磁环33和内磁环35分别放置在音圈环34外侧和音圈环34内侧,音圈环34被外磁环33和内磁环35所包围,通过华司32和内导磁板50让音圈音圈环34获得最原始、最直接的多倍于普通喇叭磁能驱动的强劲动力。能让音圈环34和振膜31在磁能转化声能的过程中,振膜31的振动弧度更加自然和饱满。另外,振膜31的中间球顶面积大,在喇叭设计上来说是偏高频喇叭原理,整个喇叭频宽能达到15K HZ。
[0028]整个音圈环34的内径为5.5mm,相比于现有喇叭中的音圈环,尺寸加大,增加频宽,能增加低下沉力度。在底壳20中设置下凹台21,使得后腔加长,增强低频延伸;所述PCB板40
上设有用于容纳下凹台的通口41,外壳体顶面至PCB板底面的高度为4.3mm,降低了整个喇叭的高度,增加喇叭的使用率。
[0029]所述华司32与振膜31形成振膜边缘声音腔体3101;华司32顶部设有一圈凸起321,凸起321与振膜31的边缘部贴合,这样华司32加厚,增大导磁量。
[0030]将该双磁路喇叭与现有技术中的喇叭进行对比,声音效果对比结构如图7所示,横向坐标代表频率(单位赫兹,Hz),纵向坐标代表声音强度(单位分贝,dB),浅色曲线为该双磁路喇叭,深色曲线为现有技术中的喇叭。音色频率的具体说明:6K~8K段频率影响音色的明亮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影响音色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黯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8~10K频率S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失,则音色显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则变得尖锐;10~12K这是高音木管乐器的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磁路喇叭,包括外壳体、与外壳体配合的底壳以及收容在外壳体内的振动组件,外壳体顶部设有出音孔,底壳的下方设有与振动组件连接的PCB板,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处于振膜下方的华司环和处于华司环下方的外磁环,振膜下方设有音圈环,其特征在于:底壳的上方设有内导磁板,底壳与内导磁板之间形成后腔,底壳的中部向下凹形成用于增大后腔的下凹台;内导磁板上设有内磁环,外磁环和华司处于壳体内,并与内磁环形成音圈腔,音圈环伸入音圈腔内;内导磁板和下凹台上都设有用于供音圈引线穿过与PCB板连接的通孔。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路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用于容纳下凹台的通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路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磁板的底面中心具有内凹腔,内磁板的表面中间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上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