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965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从动轮、第一盖板、导泥管和分隔板,所述装置外壳上端放置有第一电动机,且第一电动机与转动轴组相互连接,并且转动轴组与装置外壳相互连接,所述从动轮安装在转动轴组上,且从动轮与主动轮啮合连接,并且转动轴组上安装有搅拌杆,所述装置外壳右上端安装有进水管,且装置外壳左上端安装有淤泥管,并且装置外壳与倾斜板相互连接。该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通过进水管对淤泥内进行加水,从而便于后续对淤泥进行搅拌分散,更便于后续对呈浆状的淤泥进行脱水处理,更加方便快捷,且能降低淤泥内的含水量,避免运输过程中污水流出,且还能避免发生腐臭的现象。且还能避免发生腐臭的现象。且还能避免发生腐臭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治理
,具体为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河道开始被治理,通过对河道内的垃圾以及淤泥进行清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发生水害,因河道内含有较多的淤泥,从而使水源难以达到使用的标准,无法实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因此需要对河道进行控制以及改造。
[0003]但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问题,例如,常见的淤泥处理方式为直接将淤泥进行运出,而后进行集中放置,在这过程中淤泥中含水量较大,从而不但造成不必要的水源浪费,还增加运输的难度,并且淤泥因含水量较多极易发生腐臭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淤泥中含水量较大增加运输难度,淤泥极易发生腐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从动轮、第一盖板、导泥管和分隔板,所述装置外壳上端放置有第一电动机,且第一电动机与转动轴组相互连接,并且转动轴组与装置外壳相互连接,同时转动轴组上安装有皮带轮组与主动轮,所述从动轮安装在转动轴组上,且从动轮与主动轮啮合连接,并且转动轴组上安装有搅拌杆,所述装置外壳右上端安装有进水管,且装置外壳左上端安装有淤泥管,并且装置外壳与倾斜板相互连接,同时倾斜板上安装有转动轴组,所述第一盖板与装置外壳相互贴合,且第一盖板上安装有定位螺钉,并且定位螺钉与装置外壳相互连接,所述导泥管安装在倾斜板上,且导泥管与转动板相互贴合,并且转动板上端安装有承接滚杆,同时承接滚杆与倾斜板相互贴合,所述承接滚杆与固定板相互贴合,且固定板安装在装置外壳上,并且固定板上安装有转动轴组与导泥管,所述分隔板与固定板相互连接,且分隔板安装在装置外壳上,并且装置外壳上贴合有第二盖板,同时装置外壳上安装有转动螺杆,所述转动螺杆与固定板相互连接,且转动螺杆上安装有第二电动机,并且第二电动机放置在装置外壳上。
[0006]优选的,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直径设置为相等,且主动轮上设置有3个轮齿。
[0007]优选的,所述搅拌杆关于转动轴组的中心呈对称交错分布,且搅拌杆通过转动轴组与装置外壳构成转动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转动板共设置有2个,且转动板上开设有表面光滑的环形凹槽。
[0009]优选的,所述分隔板上贴合有移动滑块,且移动滑块与挤压板相互连接,并且挤压板上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上安装有阻挡板,且阻挡板与挤压板相互贴合。
[0010]优选的,所述移动滑块关于挤压板的中心对称设置有2个,且移动滑块通过分隔板上开设的凹槽与分隔板构成滑动连接,并且挤压板通过中间开设的螺纹孔洞与转动螺杆连
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通过进水管对淤泥内进行加水,从而便于后续对淤泥进行搅拌分散,更便于后续对呈浆状的淤泥进行脱水处理,更加方便快捷,且能降低淤泥内的含水量,避免运输过程中污水流出,且还能避免发生腐臭的现象;
[0012]1.通过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进行间歇式运动,从而实现对转动板进行转动,通过转动板实现间歇式下料,且通过搅拌杆可实现对淤泥进行搅拌混合,从而使淤泥成为更加均匀的泥浆;
[0013]2.通过转动螺杆的转动,实现对挤压板的位置进行上下改变,即通过挤压板的移动,实现对其下端的淤泥进行按压,便于使淤泥进行更好的脱水,避免在后续运输过程中发生污水漏出的情况,还能有效的避免淤泥出现腐臭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倾斜板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转动板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搅拌杆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挤压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主动轮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转动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装置外壳;2、第一电动机;3、转动轴组;4、皮带轮组;5、主动轮;6、从动轮;7、进水管;8、淤泥管;9、搅拌杆;10、倾斜板;11、第一盖板;12、定位螺钉;13、导泥管;14、转动板;15、承接滚杆;16、固定板;17、分隔板;18、移动滑块;19、挤压板;20、电动伸缩杆;21、阻挡板;22、第二盖板;23、转动螺杆;24、第二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第一电动机2、转动轴组3、皮带轮组4、主动轮5、从动轮6、进水管7、淤泥管8、搅拌杆9、倾斜板10、第一盖板11、定位螺钉12、导泥管13、转动板14、承接滚杆15、固定板16、分隔板17、移动滑块18、挤压板19、电动伸缩杆20、阻挡板21、第二盖板22、转动螺杆23和第二电动机24,装置外壳1上端放置有第一电动机2,且第一电动机 2与转动轴组3相互连接,并且转动轴组3与装置外壳1相互连接,同时转动轴组3上安装有皮带轮组4与主动轮5,从动轮6安装在转动轴组3上,且从动轮6与主动轮5啮合连接,并且转动轴组3上安装有搅拌杆9,装置外壳1 右上端安装有进水管7,且装置外壳1左上端安装有淤泥管8,并且装置外壳 1与倾斜板10相互连接,同时倾斜板10上安装有转动轴组3,第一盖板11 与装置外壳1相互贴合,且第一盖板11上安装有定位螺钉12,并且定位螺钉 12与装置外壳1相互连接,导泥管
13安装在倾斜板10上,且导泥管13与转动板14相互贴合,并且转动板14上端安装有承接滚杆15,同时承接滚杆15 与倾斜板10相互贴合,承接滚杆15与固定板16相互贴合,且固定板16安装在装置外壳1上,并且固定板16上安装有转动轴组3与导泥管13,分隔板 17与固定板16相互连接,且分隔板17安装在装置外壳1上,并且装置外壳 1上贴合有第二盖板22,同时装置外壳1上安装有转动螺杆23,转动螺杆23 与固定板16相互连接,且转动螺杆23上安装有第二电动机24,并且第二电动机24放置在装置外壳1上。
[0023]本例中主动轮5与从动轮6直径设置为相等,且主动轮5上设置有3个轮齿,通过上述结构,便于保证装置的一致性,且主动轮5上设置有3个轮齿,便于通过主动轮5的转动,实现对从动轮6进行间歇式带动转动;
[0024]搅拌杆9关于转动轴组3的中心呈对称交错分布,且搅拌杆9通过转动轴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治理用淤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从动轮(6)、第一盖板(11)、导泥管(13)和分隔板(17),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上端放置有第一电动机(2),且第一电动机(2)与转动轴组(3)相互连接,并且转动轴组(3)与装置外壳(1)相互连接,同时转动轴组(3)上安装有皮带轮组(4)与主动轮(5),所述从动轮(6)安装在转动轴组(3)上,且从动轮(6)与主动轮(5)啮合连接,并且转动轴组(3)上安装有搅拌杆(9),所述装置外壳(1)右上端安装有进水管(7),且装置外壳(1)左上端安装有淤泥管(8),并且装置外壳(1)与倾斜板(10)相互连接,同时倾斜板(10)上安装有转动轴组(3),所述第一盖板(11)与装置外壳(1)相互贴合,且第一盖板(11)上安装有定位螺钉(12),并且定位螺钉(12)与装置外壳(1)相互连接,所述导泥管(13)安装在倾斜板(10)上,且导泥管(13)与转动板(14)相互贴合,并且转动板(14)上端安装有承接滚杆(15),同时承接滚杆(15)与倾斜板(10)相互贴合,所述承接滚杆(15)与固定板(16)相互贴合,且固定板(16)安装在装置外壳(1)上,并且固定板(16)上安装有转动轴组(3)与导泥管(13),所述分隔板(17)与固定板(16)相互连接,且分隔板(17)安装在装置外壳(1)上,并且装置外壳(1)上贴合有第二盖板(22),同时装置外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宜泓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